分享

浅论歌曲讨论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

 昵称10366958 2012-07-08

通常情况下,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患者都会有社会性自闭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打开其内心。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一首歌在3——5分钟内就走进其内心世界,而通常情况下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走进一个陌生人的心灵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然而原因何在?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消极负面的,带有创伤性的(尤其是发生在童年的)经历往往会深入我们的潜意识,对我们的人格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是负面的、消极的。(如,儿时父母离异,有过分离焦虑的孩子长大后会过分依恋他人,或会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本能地将自己封闭起来,从而很难相信他人,害怕对别人敞开心扉,进而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关系)

在一般的以洽谈为唯一手段的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在向治疗师讲述其经历时,往往是平静而客观的、不带任何情感色彩,有的来访者甚至会笑着,以开玩笑的口吻对治疗师叙述其创伤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一方面要冲破其心理防御机制,让潜意识中压抑已久的矛盾与痛苦浮出水面,在意识层面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始终都要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安全感以吐露自己的内心。而这样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不仅会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还有可能对来访者造成更大的伤害。要知道对于我们每一个正常人而言,即使是将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治疗师身上,心甘情愿的吐露我们的心声、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经历时,我们也会本能的出于自我防御的需要而有意或无意地掩饰我们的意识或潜意识层面的痛苦。而对于治疗师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来访者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要逐步地冲破其心理防御机制,挖掘其潜意识中的矛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难想象,对于传统的心理治疗师而言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如履薄冰。而这也是普通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难题。

而我今天想说的,是关于我的专业——音乐治疗。具体想说的,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歌曲讨论。

歌曲讨论多用于集体治疗,由治疗师或来访者选择歌曲,聆听之后对歌曲的音乐、歌词的含义进行讨论。通常情况下,治疗师会要求每一位来访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反映自己人生旅途中的某段难忘的经历或在其生命中有重要影响、重要意义的音乐或歌曲,播放后谈谈自己关于这首歌曲的经历、感想,然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来探讨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对播放者经历的看法、感触。

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我坚信,比起一般的传统的洽谈式的心理治疗而言,歌曲讨论会给我们意外的收获。

我活了近二十年,还没有见到过那种从来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对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毫无感觉的人。一首抗战歌曲会让老兵们回到战争年代,感慨时代的变迁;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能将我们父辈们的思绪带回童年,有时甚至催人泪下;即便是在母亲的肚子里还没有出生的婴儿都会随着外界音乐的律动而产生之体反应。而这些都像我们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人本生就具有音乐性!

在我看来,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为特殊的一类。它既是稳定的,也是流动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而言,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完全没有原型(并不是说他脱离物质而存在)。 而正是因为这个特点,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才最为贴近,关系最为密切。它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完全随着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无所顾忌。它是人类心灵最为原始的产物!

所以,当歌曲的歌词、旋律、歌手的音色等任何一种音乐元素与我们的心灵产生碰撞时,心理防御机制再强大的人也会因为心灵被触动而难免真情流露,甚至潸然泪下,泣不成声。音乐音乐与来访者潜意识中压抑已久的矛盾产生共鸣, 使之上升到意识层面,并重新体验创伤经历的感受。而这时大家的讨论便是对其心灵创伤的修复。小组成员纷纷从自己的角度谈论对这件事的看法(通常情况下,来访者对于不堪回首的经历的认识是片面的、消极的)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丰富来访者对于创伤性事件的认知,修复片面的、错误的、消极的认知,进而达到认知重建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理解、支持,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尊重、包容、积极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往往到了治疗的最后,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新的认知、新的体验会逐渐泛化到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感到自己的创伤经历不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积极、深刻的人生体验,进而达到升华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