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评:基层如何从泛滥的公务接待中突围

 魅力凉都 2012-07-08

据《半月谈》报道,时下,公务接待已成为基层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直言:“如果不陪吃陪喝,工作不 会这么辛苦。”基层干部对泛滥的公务接待已经不胜其烦,国家对“公务招待”的限制也十分严格,但林林总总的规范和约束往往敌不过“潜规则”。基层公务接待 如何“突围”,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课题。

  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曾披露,我国每年的行政开支中,公款接待、公 费出国、公车开支的“三公”消费高达9000亿元。如果这个数据比较准确,那么两年后的今天,相信“三公”消费同样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应该说,“三公”消 费中有些是合理的、正当的消费,但也有部分消费存在着大量的铺张浪费甚至腐败行为。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接待不仅是开支巨大的财政负担,也是相当费心费力的 精神负担。那么,公务接待是怎样由正常的工作往来演变为可怕“怪兽”的呢?

  首先,上级部门掌握着资金和项目资源,掌握着考核基层政府 绩效的大权,为了能为地方上争得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优惠,为了在政绩考核中不落人后,基层政府在接待上级来人时绝对不敢掉以轻心。一年到头,有数不清的 评比和达标需要一一过关,有数不清的参观考察者需要热情陪同,怠慢了谁都有可能使地方利益遭受损失。其次,除了出于公心的考虑,也有私人利益的盘算。很多 时候上级来人并没有提出特殊要求,但基层有些官员为了给上级留下好印象,以谋求个人“进步”,或者为了在大笔公务开销中捞取好处,就大慷公家之慨,主动提 升接待规格,造成铺张浪费。还有就是,某些经常跑基层的“钦差大臣”养成了吃拿卡要的习惯,轻则言语暗示,重则公开讨要,接待过程中稍不如意就变脸,基层 干部有意见也不敢提,惟恐在后续工作中“穿小鞋”。这些或明或暗的规则形成之后,公务接待就总是就高不就低,宁肯超标不肯“跌份”,渐渐造就越来越大的财 政黑洞和人力成本。

  任由接待费用不断攀升是不行的,那是各级财政不能承受之重,也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伤害。本来,早在2006年,中 办和国办就联合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明确了公务接待中的违规行为和惩戒措施。可是,潜规则的力量如此强大,这个规定很难得到认真执行。 也有些基层政府很有魄力地推行了“裸账”——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把迎来送往的消费账目全部公开,有效降低了公务接待方面的开支,问题是白庙乡就当地水、电、 路等问题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却也少见回音。这说明,如果不能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整体推进改革,而是由个别基层政府冲锋在前,势必形成枪打出头鸟的局面,勇 敢的改革者弄不好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如今,一个比较彻底的办法是加快推进《预算法》的修订,规定政府财政开支必须公开透明,财政信息 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公民及各级人大代表有权要求政府部门提供财政开支信息,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向前者提供信息,并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 真实性负责。只要公众和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超标的公务接待就会成为过街老鼠,难以继续。

  在2010年立法计划中,作为提请 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的14件法律草案之一,《预算法》修订被安排在8月审议。后来,修订草案于8月提交国务院,拟先经国务院常务会讨论通过,再提请全 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目前来看,《预算法》修订草案预计最早将于2011年4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据了解,本次修订的核心内容有三:即规定预算编制要 完整,政府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未经法律程序不得改变;增强预算监督的严肃性。可以说,这三项内容都涉及到了财政收支的公开和监督问题, 如能顺利审议通过,将有助于遏制“三公”消费,有助于基层政府从泛滥的公务接待中突围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