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岚郑氏信道祠堂 田堡的故事

 天天邵阳 2012-07-09
平岚郑氏信道祠堂

田堡的故事

2008年12月26日 来源:中山商报 2008年12月26日 第 1221 期 B7版  【收藏本文】 浏览 388 次

    信道祠堂 没有一般祠堂都有的牌匾对联 门口两边被刷上了白色的石灰 找不到一个字 只有一扇斑斑木门看守着 

三乡桥头村的郑公祠与田堡的信道祠堂一样,是当地郑姓族人的宗祠。

    



    八百年沧桑
    眼前的信道祠堂,落寞沧桑得教人唏嘘,没有一般祠堂都有的牌匾、对联,门口两边被刷上了白色的石灰,找不到一个字,只有一扇斑斑木门看守着,岁月的洗礼已将它磨灭得几乎令人遗忘。只是从它的建筑结构来看,属于典型的传统祠堂建筑,如果没有族人带领,外人根本是不知道它是什么祠堂。
    “800年前,深圳南头的南莆祖五子‘仁义礼智信’之五子‘信’来到平岚村田堡,从而发源为今日的平岚郑氏 。”平岚郑氏族人郑方池现年70多岁,是村里对祠堂历史较熟悉的人之一。他介绍,这个祠堂称“信道祠堂”,又名“郑前峰祠”。
    “这里曾经做过大队的办公室,后来又出租给做手袋的工厂。”郑方池对祠堂的破坏很是无奈。现在祠堂被人堆放杂物,几经折磨,已经破损严重,许多地方都已经损毁。
    走进祠堂,里面基本见不到有关祠堂的摆设,作为支撑的几根石柱让人感到了它们与岁月抗争的顽强,有碍通行的屏风、门帘、门槛,甚至神台、横梁都已经被拆掉,显得很空旷,原来神台的位置摆放着几辆报废的治安巡逻摩托车。天井里长了一些杂草,阳光从屋顶照到地上,成了斜斜的一块泛白,只有天花板角上的一些雕刻还依稀让人联想起它作为祠堂建筑曾经的精美。
    “记得小的时候,祠堂门口还有几根旗杆,那是出了举人才有的标志,我爷爷的大哥就是村里出的举人之一。”郑方池回忆说,“现在我们见到的信道祠堂,应该是150年前重修的。我父亲曾经和我说,他太公和几个族老一起组织重修过祠堂和平岚田堡的石街。”
    今年,根据《三乡镇建设文化名镇工作方案》,平南郑氏信道宗祠和桥头村的桥西郑公祠、古鹤村的日东祠和伯瑶祠、茅湾村的柳氏大公祠等确定为该镇首批宗祠建筑文物古迹修缮项目。根据方案,一是结合宗祠的实际情况,明确宗祠保护的范围,保护的内容,规划控制宗祠周边的新建和改建建筑项目;二是整治宗祠建筑物周边环境,有计划地将空地改造成宗祠公园,沿宗祠地址建设一定的
    道路绿化带;三是
    适当将被改变使用功能的宗祠房屋恢复原状,清理村民堆放的杂物等。
    族人多外出
    “平岚一直是三乡人口最多的地方,祠堂也有很多,以前起码有30多间祠堂,后来不少被拆了,现存的祠堂还有10多间 。”圩仔居委会主任郑天伦对三乡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一说起三乡的历史就滔滔不绝。三乡原为平岚、乌石、桥头三个村(含圩仔)的合称,地处山区与冲积平原中间,山丘环列。白水林山主峰海拔473米。秦代,山下为海,南宋前仍是浅海滩涂,后因山泥与河沙冲积,中部形成丘陵平地。早在唐代,彭、关两姓人定居于乌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惠州路判郑菊叟到桥头定居,平岚位于三乡中部,平地多,田肥沃,因而逐渐成为三乡人口聚居之地,也是多个宗族的发源地。
    现在的平岚分为平南和平东两个村,历史上的平岚和许多地方一样,行政上共分为八大堡:上堡、洪堡、东堡、南堡、北堡、忠堡、田堡、林堡。郑氏信道祠堂族人主要分布在田堡,现在田堡2个自然村的人全部是郑氏族人,而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人外出谋生。与沿海许多地方一样,不断外出谋生是历来许多族人无奈的选择,据统计,平岚郑氏族人外出比还留在家里的多好几倍。
    “和我同辈的有50人,现在留在村里的只有4人,我也是在香港长大的,后来才回到这里。”郑方池说,“以前只要有些门路和文化的人都会外出谋生,留在家乡的不多,有些甚至全家人迁出。很多人去上海,有的到广州,更多的是到海外去了。”
    信道祠堂旁边有一棵大榕树,据说有超过300年的历史,旁边建有一个亭子,是村中休闲胜地。与信道祠堂的落寞沧桑不一样的是,旁边一座小小的“南洋古庙”却是香火鼎盛,成为村民祭祖拜神的主要场所,从古庙之名可知,村民到此祭拜大多是为祈求外出家人的平安。
    游子寻根地
    “郑氏族谱从1897年就没有再续过,跨了五六代人,虽然民国25年重印族谱,但也没有续写,留下了许多的空白,许多人也就断了宗族关系。”郑方池认为,这200多年正是信道祠堂族人大量外出谋生的时期,有些文化的人都出外了,修族谱的事根本没人组织过。直到最近,郑方池正和几位族人进行着族谱续修的事情。
    族人外出,信道祠堂也就逐渐被人遗忘,独自经历着无数的风雨,特别是在过去“破四旧”的一段时期里,祠堂作为“封、资、修”的象征,无可避免地遭受了难以挽回的损坏。后来,它又被作为大队办公室,恢复了“行政中心”的地位,现在祠堂的墙上,依然还有大队账目公布、大队管理规定等文字记录,也许这是信道祠堂最近的历史资料了。
    手袋厂搬走后,历尽无数沧桑的信道祠堂终于又回复了平静,一把铁锁将它的过去又锁在了族人的记忆中,而这些记忆也慢慢地流失在岁月里。
    “郑君里在家谱里的名字并不是许多资料记录的 ‘重、千里’等名字,而是原名‘蔚章’。”郑方池在续修族谱时,试图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捡拾,而家谱就成为联系外出族人的主要线索。家谱是郑氏族人每家每户对自家人口的记录,更是出外游子梦牵故里、寻根问祖的依据。
    “除了郑君里,我了解到现在族人里还有几位成就非凡之人,如清华大学教授郑林庆等 。”郑方池说,这些族人或者他们的后人近年纷纷回乡寻根。据有关资料,郑林庆1917年8月出生,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5 年去美国留学,1948年回清华大学执教,1961年晋升为教授。
    今年10月9日,郑君里大儿子郑大里回乡寻根问祖时,其堂兄弟郑暮成等将刚刚续修好的郑氏族谱送
    给郑大里带回上海。经历无
    尽沧海横流、无声岁月,信
    道祠堂终于又将担负起凝
    聚族人、团结游子的职责,
    成为游子寻根之地。
    三乡镇文昌路是一条十分繁华的大街,随着这条大街的人流车流,从三乡市场附近拐进环镇路,道路变得狭窄,这环镇路却是三乡旧城区的主通道,由于两边都修满了房子,路有些弯弯曲曲;到了桂山中学,有好几个路口,不认识路的人很容易就在这里迷路;从桂山中学旁边的一条小路进去,拐个弯,似乎进入了另一个天地,旁边时隐时现见到一些旧房子,甚至见到一两座碉楼;走在这里的村民悠哉游哉,和外面的繁忙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一路随村里主道走,信道祠堂就在村子的中间。
 
 作者:记者 陈观生 文/图  责任编辑:叶嘉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