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证思辨方法

 淄水渔夫 2012-07-10
——以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为例

                      林济生中医师承实录

      吾师乃古中医学派第二代传人,吾学医之初,即时常叮嘱,莫为西医指标所迷惑,诊断必根于脉象、症状,先辩阴阳偏颇,三思五行盛衰,五运六气,奇经八脉,一一考量,不可马虎从事。医者,人也,必有无能为力之处,亦要坦然直面,不可顾忌颜面,害人误己。医者,人命关天也!自古庸医杀人,甚于刀斧!故而,学医必从经典始,扎根基,定思维,费十年之功,或可成就一二。吾师之殷切,吾自铭记!临证以来,必以中医思维去辨证,不明之处,或请教于先辈,或求解于古籍,丝毫不敢懈怠。虽有所悟,然自知学海无涯,不敢自专,现将自己所悟之临证思辨方法写出来,由于水平有限,个性愚钝,所思之处,或有纰漏,仅供参详,亦望高人指点。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附子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葛能康”?因少阴、太阳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伍配精当,功专宏效,临床应用机会颇多。然现今之医者,多畏惧麻附细为虎狼,能不用则不用,即使勉强用上,亦不敢单独使用,必加减的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此,疗效自然降低,甚至无效。及至反思,不咎思维之误,反怨经方难用。呜呼!中医精髓在于六经辨证,在于方药伍配,在于中医的思维。辨证必根于阴阳,察机必立足于五行,若开口闭口必言炎症者,定是伪中医也!

       一、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六经辨证,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伤寒》立论分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即按六经分布,六经各有主方,以及由主方方意演变而来的方药,一症状必有一方可解。临证治病,只要与张师书中描述的症状相符,即可将经方信手拈来,勿需考虑其余,简而言之,既是由张师帮你辨证,只要你不认为自己辨证的必医圣更精准,即可用之。临床之中,屡试不爽,偶有不效,细为思量,方知套错方药,再用经方,少有失足。(附六经辨证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耳聋肋痛,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结代,心悸动。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利益甚,时腹自痛。

       少阴之为病,脉细微,旦欲寐也。口中和,背恶寒,身痛手足寒,外热。

       厥阴之为病,脉细肤热,手足厥而烦,消渴,气上撞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

       二、病机推求法

      《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谨守病机”乃要求医者四诊和参,详察疾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归纳概括,分析综合,而后,定病机,做诊断,遣方药。

       如前所述,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此谓外感病也。若是内伤杂病,病机为阳虚寒凝。

       实践证明,临证细心,体察周全,把握病机并不难也!难于四诊不全(如网络诊断),体察不周,则常遇滑铁卢!

        三、体质辨证发

        人之体质,凛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凛五行,各有偏重。《内经》有云,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于治疗宜忌各有不同。

       《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亡血家“等,亦属体质辨证。历代医家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之张锡纯,体质辨证运用的炉火纯青,临床实验,多有验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之体质病理即素体阳虚。吾之临床治疗风寒外感,心中常存”素体阳虚“之念,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

      中医难,难于辨证,难于遣方用药,难于剂量增减。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打仗,一招不慎,满盘皆属。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此之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