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学历教育中使用培训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梦中家园 2012-07-10

在电大学历教育中使用“培训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邱崇光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发教育试点”项目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理论上研究了影响人才评价的标准,它们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构和层次。以此理论研究为指导,以电大计算机专业为例,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设计了“培训方式”的改革意见。在实践上,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实施了“培训方式”的改革,该试验是成功的,该毕业设计模式目前已列入我校的ISO 9001教学模式规范。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评价尺度 培训方式 计算机专业 毕业设计

一、 两种人才培养评价尺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发教育试点”项目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特别是象电大这样办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面向全民终身教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这两种评价尺度的存在,而且两者有明显差异的现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看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而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下几点是造成两种评价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全面满足社会需要。二是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调整。三是内部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反映外部评价尺度的要求。还有一点,也许是最隐蔽而又最顽强的一点原因是:教育体制、学校传统、已经长期运作的教学模式,这些无形的环境、潜规则和“人才加工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固化在自己的传统运作范围内,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动摇它们的统治地位。简言之,“用这样的加工方法,就只能加工出这样的产品”。目前的情况是以上诸原因兼而有之。我们在试点过程中注意到,在那些学科知识发展较快的专业,如电大计算机专业中,两种评价尺度的差异更为明显,按传统电大标准合格的毕业生社会甚至根本不接纳(就业困难)。
电大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同时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我们的出发点就应该是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如何不断提高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要按照“外部尺度决定内部尺度”的原则,持续修正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培养的人才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构和层次
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可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可表述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当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自身的规律可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可以表述为;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当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通过对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实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
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动因,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动因。对于电大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主动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为了说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我们给出如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构示意图。

教学系统(内部)



由图中可以清晰看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首先、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其次、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即确定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培养方案、培养策略并予以实施。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必须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最后、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培养方案与培养策略进行调整[3]。
可以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为四个层次的改革。第一层次的改革,即关系电大系统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要优化学校的定位和体制,优化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重新定位其培养目标、设计其培养规格、制定其培养方案、选择其培养途径。第二层次的改革即对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的某一课程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第四个层次是针对某一专业的某一课程的某一教学环节的改革,这是教学方法上对课程总体目标的适应。
几年来广大电大教学工作者活跃在上述四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在上述理论分析的指导下,针对电大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第二层次和第四层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培训方式”引入到电大学历教育中,引入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成果已在两篇已发表的论文[1]和[2]中介绍,下面两节仅仅是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一下。

三、电大计算机专业的“培训方式”的改革研究
具有理性主义色彩的“泰勒原理”是现代流行的“课程开发范式”,它遵从四个步骤进行:要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教育目标),需提供什么教育内容达到这些目标(教育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教育评价)。本研究将基本沿此脉络,线性地研究电大计算机专业的改革问题。
1、 电大计算机专业的目标和现状
电大对学生总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应用型人才,突出了能力要求,大专层次电大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学业要求中,能力的要求更为明确。为搞清现状,首先来审视一下电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 在目前电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是一定要修的,真正选修课和实践课的份量是很低的,别是针对提高“能力”的教学安排是远远不够的。其次研究一下课程设置。专科14门次课程中,直接涉及编程语言的只有一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实现交互式动态网页所需的语言,如:Java、JavaScript以及数据库管理语言SQL等却很少涉及。课程对图像处理,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完全不涉及。再审视一下教材。电大的计算机教材从总体上来说是不适合远程自学的,多数是直接从传统面授拿过来的,而且教材内容滞后。计算机技术是18个月更新一次,但课本一般是五年更新一次。最后审视一下教学模式。目前所提倡的远程个性化教学急需一个明确的、程式化的、易操作的、可推广的模式,实践性环节也仍然很难摆脱面授模式的桎梏。
我们组织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及所需专业知识的调查,对调查结果加以整理统计,得出的宏观结论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和培养的相关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立即投入实际工作的需要。表现出“五个不足”:网络编程知识不足。自己动手完成网络设计、集成、搭建、调试、维护的知识不足。综合性企业管理信息模型的设计、MIS(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编程能力不足。图像处理、平面制作、动画制作的知识不足。保护网络安全、增强信息保密的知识不足。在专业“能力”方面,差距就更为明显。我们的结论是:按照目前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要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是困难的,因此电大计算机专业的创新思考和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
2、 “培训方式”的理念和成功操作
事实说明,印度“培训方式”的理念和操作是最为成功的。以下简要的讨论一下这种“培训方式”的优势与特点。1)重在提高能力的理念。从能力培养入手,以能力带动知识的高效率进步。这里提到的能力有二层含义,一是高效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改进自己认识知识策略的能力。“培训方式”在达到这两个方面要求上是成功的,特别是对于后者,更是使学生受益终生。2)紧跟学科发展的教材和资源建设。教材紧跟技术的发展,每年更新一次,甚至每半年更新一次,这样就可以把学科最新的发展与应用写进教材,并及时地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以保证学生可以学到最新的、实用的IT知识。3)阶梯式课程安排和多元化教学设计。课程是模块化的,可分阶段学习并获证。4)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
3、 电大计算机专业的“培训方式”改革
先是指导思想上要吸收“培训方式”的重在提高能力的理念,通过能力培养入手,以能力带动知识的高效率进步,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做法中应注意吸收其后现代课程观,它们包括“任务驱动”,非线性、网络状的“开放式教学内容”,并注意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等特点。具体包括:教学计划的改革、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限于篇幅,以上表达只能是提纲式的,详情可查阅参考文献[1]。
上述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框架设计可以使我们吸收到“培训方式”的优势和精华,使改革后的电大计算机专业耳目一新,使学习更有效率,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因而最终达到电大计算机教育对学生和社会更有吸引力的好效果。

四、“培训方式”的计算机毕业设计适应了“灰领”角色的需要
通过对电大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的调查,得出了以下几个宏观结论。一是学生就业的总的趋向是成为“灰领”技术人员。如果说“白领”是工厂企业和计算机应用较多单位的上层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蓝领”是一般熟练型技术工人,则“灰领”可以指那些非熟练型的,具有较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调查结果表明,电大学生有80%左右在“灰领”阶层工作。二是 在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立即投入工作的需要,表现出前述的专业能力方面的“五个不足”。
1、关于改革电大毕业设计的思考
如何使电大计算机毕业生在现有教学计划下,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解决上述培养目标与既定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种种矛盾,一定程度上填平这种“供需鸿沟”?我们为如何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以面授为主的普通高校,由于是“作坊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可以通过教师临时增添非正式讲义和其他方法加以补充。但是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其特点是远程的,是工厂化的,不易采取这种机动的补充方式。我们发现,在远程开放教育各环节中,最容易嵌入,最容易见效果的措施就是;改造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力图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灰领”技术人员。
为借鉴“培训方式”,我们对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确定了以下指导原则,作为总的指导思想。
1)及时适应原则。由电大毕业生的职业技术特点,由计算机专业的快速更新发展的现状,居首位的就是应该使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及时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安排的讲座的内容要新,概念要新,学生的选题要新,解决手段要新。使学生毕业后立即站在当时计算机主要的、最新的应用前沿。
2) 开放创新原则。计算机专业领域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鼓励学生突破旧的系统,展开思维的翅膀,搞出别人没有想或没有做过的尝试,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 辅导加互助讨论原则。计算机毕业论文辅导教学中,教师仅仅是辅导答疑角色,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成人,互相交流启发,成为快速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这种气氛和人文环境。
2、安排创新的教学模式
1)高水准讲座开路。几年来,我们在毕业设计期间,都组织了高水准的教师,甚至外单位的专家,分工负责,针对前述学生需补充的专业知识的“五个不足”,做一些高水准的讲座。讲座采用启发式,高度浓缩,有讲义发给学生,有多媒体的具体实例演示,但参考书内容由学生自学,往往一个在教学计划中需要30-40学时的课程,只要一两个下午就讲座辅导完毕,自学后学生在设计中使用,效果很好。
2)用实用课题引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题应是新颖的、实用的,针对目前社会计算机应用的热点,必需有预先的研究。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好文章的选题,教务部门一般不批准其向学生推荐。计算机专业责任教师有责任把实用性强的选题介绍给每一位辅导教师。选题的定位起点高了,可以保证学生设计水平走上高层次,是成功的好开端。
3)小组工作模式。为加强自学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实行相近题课小组工作模式,安排每一个组有几个活跃的“小老师”,安排他们有统一的时间讨论、统一的时间上机。在设计过程安排专门交流和互相参谋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小组工作模式是成功的。
4)规范的教务管理。高水平的毕业设计不会自然地产生与形成,需要严格的教务管理来现实。针对教务管理,我们设计使用了四个规范的表格,随着表格的填写与检查,严格的教务管理也就落实了,目前这种规范的教务管理已进入实施ISO 9001管理的阶段。
由实践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对于学生适应“灰领”工作需要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种培训教学模式下,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仅“补齐”了急需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自学新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能力[2]。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提高,一步主动就步步主动,很多毕业生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几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课题下,在各个层次上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正如本文列出的结构图所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反覆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的运行过程,就象物质运动是永恒的一样,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是永远进行、螺旋上升、没有止境的。

参考文献
[1]邱崇光、丁新. 电大计算机专业的“培训模式”改革.中国远程教育,2002,(6)
[2]邱崇光、孙志亮、龙银香.电大计算机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开放教育研究,2002,(6)
[3]曾冬梅 、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 www.edu.cn/20020927/3069175_1.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