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推动职教改革的“神秘力量”——“工单制”教学模式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07

“工单制”教学方式为职业院校生“量身定做”

职业教育到目前刚刚“脱掉”学科性概念的“外衣”。学科性是常用语本科的一个词,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并不适用。职业教育教学应该突出一个特点,即职业性。职业性不应是学术性的或者理论体系性的,而是一种职业性操作技能型的东西,因此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同理在老师身上也要转变教学方式,寻找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教学方式。

“工单制”教学是由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程治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由于“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的教师难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令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头戏”。职业院校生需要“量身定做”一种有别于本科生的教学方式。

而“工单制”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方法,它是专门针对中国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的一套独特教学模式,该模式解决了诸多困扰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在近6年的实践摸索中找到了实现“做中学”的金钥匙,“工单制”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专业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单制”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和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目标。

依靠“工单制”,为“准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可能

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最大问题是时间长,变数大,即使新生入学初和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同,但三年后也可能由于自身的原因或者企业的发展问题无法实现最初的承诺。

另外,用三年的时间将学生局限在一个公司特定需求的条条框框下进行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尤为不利。而依托“工单制”教学,开展“准订单式”人才培养却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在“工单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用人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需求或者岗前培训的内容改编成工单任务,选择有意向的学生进行学习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这样既解决了工单的素材来源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问题,实现真正的“一箭双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