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探索与思考

 东篱野菊 2010-09-2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探索与思考

时间:2009-04-14 05:08:45  来源:  作者:吴智文

【摘要】实施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效的职教模式。正确理解工学结合的内涵和意义,是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的前提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师生当中把工学结合认为是单纯的学生下企业和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解决学生贫困问题看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的两种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解偏差,综合论述了工学结合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思想;内涵

 

 

1991101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1028《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为了贯彻这些文件的精神,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了在社会、企业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机电工程系作为学院最大系,拥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省级示范性专业,从一开始就被推到我院改革的前沿。2004年本人由机电工程系数控类专业的专业老师转为该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专职副书记。几年来,本人亲身经历并深入参与了我院该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和探索工作。本文就以在实施工学交替,学生下企业的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对工学结合内涵和意义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已的理解和想法。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而不是学生下企业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初期,较多人把工学结合理解成单纯的学生下企业,只要能联系到安置学生的企业就算是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因此,多数职业院校都以提前就业形式大力鼓励学生自找单位,基本上不考虑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内容在企业中的具体实施,学生到了企业就完成归属于企业管理,只要学生最后能交上一份毕业综合实践报告就算是完成第三年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导师介入度低,教学内容额定实施量少,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素质修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跟踪教育不到位。其次,较多职业院校通过“2+1形式推行工学结合,为了保证下企业的“1”年,教学改革的目标定在授课时间的节省,重点放在实践课程删除、理论课程提前等方面的课程整合,而忽略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具体研究和实施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前期教育。较多学生下企业后目的不明确、情绪不稳定、岗位适应性差。

另外,由于学生以就业形式下企业,较多专业教师认为该项工作应属于就业指导、学生思想等方面的工作范畴,因此,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变成了就业推荐工作,专业教师在落实企业、稳定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事实上,在教高[2006]16号文中就提出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表明工学结合是一项“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其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改革,学生下企业仅是改革的切入点。

因此,工学结合实施时既要遵循“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求,组织学生下企业开展以提高职业素养和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实践锻炼;又要要求教师树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育人理念,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施路径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二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工学结合;三是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四是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题更为宽泛,更符合中国国情。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在深刻理解工学结合内涵的基础上,推出了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始终把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步步为营,逐层展开2002年,学院启动汽车制与维修专业教改工作,探索和解决了高职学生区别于中专生、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问题;2004年,学院又通过推行精品课程建设和二年制改革等工作,从根本上实现课程内容的真正整合,让学生在有限的两年时间里学到不比三年少的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2005年,学院重点建设了“双师型”师资队伍,使来自企业的教师达到了50%以上;20075月,学院又在2005级 “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专业实施“2+1人才培养改革,将“两年制”改革成果辐射到三年制,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落实;2008年,学院提出了在2007级各专业实施“第三学年社会、企业环境下人才培养计划”的决定。

2.理解工学结合作用时不可忽略职业思想素质培养

许多人都认为推行工学结合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因此,在寻求合作企业时,着眼于岗位的对口性和技能的广泛性,并且希望实习单位能在一年的实习时间内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轮岗机会,同时给予一定的津贴让学生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模具类专业的学生只能到模具企业去实习,非模具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不会安排到模具企业中实习;又如安排学生实习时,较多高职院校过于尊重学生的意愿,给予学生选择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的宽阔空间,有时学生中途要求转换实习单位,学校也不敢过于强硬;再如以前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要由学院支付给企业一笔接纳学生实习的经费,现在人们市场经济增强了,反过来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实习津贴学生才愿意到该企业实习;诸如等等都成为了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的障碍。

出现这类事例的原因,追其根本是因为我们不管是在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宣传时还是在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时都过多地强调了工学结合在提高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经济困难两大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工学结合对职业思想素质提升方面的巨大作用。其实,工学结合归结起来应当起到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2.1 工学结合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由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校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更贴近企业,贴近社会,贴近就业岗位。

2.2 工学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岗位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单一基础教育为专业技能教育,变单一技能训练为综合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既增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思想和企业责任。在企业健康的文化氛围下,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与人相处,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3 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企业全程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更加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了解了企业并认同了企业,愿意到该企业工作,作为企业是非常乐意接收在其单位实习的毕业生。所以,工学结合还能为学生就业增加机会,拓宽渠道。

2.4 工学结合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经济效益,企业为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作为实习补贴,又可以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胡锦涛同志说过:育人要以德为先。可见,德之重要。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思想和责任心是学生在企业里好好实习的前提保证。也只有让学生安心于企业,才不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取得企业信任,从而从企业中学到其想学到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实现校、企、生三赢,维持三者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学习企业文化、管理文化、生产流程,学会沟通,增强社会适应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达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

要做到重视职业思想素质在社会、企业环境当中的培养,首先,要在师生当中统一思想,从入学开始就要开展有关加强职业思想素质重要性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所有人都意识职业思想素质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或缺的素质。随着80后、90后一代在职业群体中的大量涌现,社会上的浮噪心态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用人标准也在逐渐调整,更加希望学校为其推荐一些脚踏实地、具有良好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的毕业生。职业院要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在各大高职院校争相在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方面创建特色的时候,若有一所职业院校敢于在职业思想素质培养方面大作文章,那这所职业院校就具有独特的职业人才培养特色。

其次,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习内容、联系实习企业或安排学生下企业时,要打破工学结合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学生经济问题这种理解局限,打破工学结合仅在工科专业开展这种操作局限,把学生下企业实习的目标分解为职业思想素质强化和职业技能强化两个层次阶段。在第一层次重点考虑强化学生职业思想素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团队精神;在实习内容中要包含中不强求专业的对口性,扩大联姻企业,打破专业界限(当然,课程建设、专业改革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只有课程改革基本成熟的专业才适合开展工学结合),考虑低年级学生当中有组织群体式的实施;第二层次重点考虑工种的对口性,专业技术知识的相对全面性,对前两年多的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充分尊重学生对实习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开展毕业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实施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职教模式。要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就必须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及目的,在学校内部,在制度层面上应体现实施工学结合的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聘用和培养、分配激励等制度。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52-54.

[2]姬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9):105.

[3]戴裕崴,杨玉兰,胡如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4):28-30.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2006-11-16.

 

 

作者简介:吴智文(1973—),女,广东湛江人,硕士,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