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莫测掌权之道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7-10

【事典】 

  善于制造神秘的朱元璋 

  秦始皇为了制造神秘感,使人不知其居处,令人将首都咸阳200里以内的270座行宫,都以上下两层、封闭甚严的复道相连接。每一座宫殿都安排有固定的宫女驻守,他则乘车在密封的复道里四处巡游,今日住这里,明日住那里,无论住在哪里,都不许任何人向外泄露,否则便要处死。 

  明太祖朱元璋也总是如此神秘。 

  俗语说神龙见首不见尾,永远身披一件神秘的外衣,如鬼神般出没,这正是一些王者们经常应用的一种权谋之术。 

  朱元璋这个人疑心极大,当他登上皇位以后,对他手下的那一帮人极不放心,于是从他开始建立了一些历朝都未曾出现过的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锦衣卫”。在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派自己的心腹做检校,秘密侦察大小官吏们的活动。后来,他将身边的警卫机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设立了专门的法庭和监狱,赋予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的大权,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特务机构。 

  吏部尚书吴琳告老还乡以后,朱元璋仍不放心,怀疑他还有别的什么企图,于是派特务到他的家乡侦察他的举动,看他是否继续从事政治活动,近来行动是否有什么异常。特务们到了吴琳的家乡后,见到了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从小凳子站起,下稻田插秧,问道:“这里有一个吴尚书,在吗?” 

  那人拱手回答到:“吴琳便是。”朱元璋听到这个报告,十分高兴,因为他总算放心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博士钱宰被征调到南京编纂《孟子节文》,罢朝回家的路上,信口吟了一首诗曰: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待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本来是一件极为普通的并没有什么人在意的事情。没有想到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对钱宰说:“昨天作的一首好诗!不过我没有嫌你啊,将‘乐’字改为”陇’字怎么样?”钱宰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磕头谢罪。朱元璋就遣他回老家,说:“我现在就放你回去,你可以安心睡觉了。” 

  原来,当钱宰在罢朝回家的路上,有一个特务跟在他身后。在他吟出那首诗的时候,那个特务便将诗文记了下来,并马上向朱元璋作了汇报。 

  大学士宋濂有一天在家里请客,特务即对朱元璋作了报告。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请的是哪位客人?吃的什么菜肴?”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听完以后,才笑着说:“说得都对,没有骗我。”搞得这位大学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以为这位皇帝老儿有什么先知先觉的神力了。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在家里生闷气,脸色很不好看,特务就把他当时的相貌画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讷:“昨天因何而生气呢?”宋讷也老老实实地作了回答,又问朱元璋怎么知道这件事。朱元璋把画像拿给他看,他才恍然大悟。

  特务组织锦衣卫,为朱元璋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增加了皇帝本身的神秘感,而且也发现了不少文武百官的违法行为,尤其是勋臣宿将们的胡作非为。 

   【点评】 

  利用这类方法来增加自己神秘感的人还有不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表面上看起来,君临天下的帝王似乎总是在和臣子们开玩笑。但无论帝王还是臣子,他们心里都清楚:臣子若在皇上的游戏圈套中稍有不慎,便会有杀身之祸。皇帝们这样做,无非是想增加自己的神秘感,通过深藏不露的诡秘形迹来威慑臣子。 

  帝王统御将帅,必须要有威严,“藏而不露”、“神出鬼没”就是树立威严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深信权谋的君王在处理与臣子们的关系时,总是显得十分神秘。 

  谨言慎行,说话含糊不清,但行为却神秘莫测。而且臣子越是想知道皇帝的动机、好恶,皇帝便越是掩饰,以此来保持一种威严,好给下属造成一种压力,使他们感觉到皇帝不但高高在上,而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就好像有一双眼睛随时在盯着自己,有一双大手时刻准备扼住自己的喉咙。这样,他们对皇帝只有俯首听命,不敢稍有造次。

【权道秘笈】

  领导的威严感

  说起“官架子”,我们不妨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架子”一词的解释: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这的确是人们对“架子”的普遍印象和产生反感的原因。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架子”决不仅仅是一个消极、负面的东西,而有着它积极而微妙的意义,成为许多人领导和管理下属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艺术性方法。

  “架子”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距离感”。许多领导正是通过有意识地保持与下属的距离,使下属认识到权力等级的存在,感受到领导的支配力和权威。而这种权威对于领导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张是绝对必须的。如果领导过分随和,不注意树立对下属的权威,下属很可能就会因为轻慢领导的权威而怠惰、拖延甚至是故意进行破坏。所以,领导通过“架子”来显示自己的权力,进而有效地行使权力是无可非议的,对于领导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是必要的。

  其实,所谓“架子”的用处早就被马基雅维里等政治学家论述过了。在几百年前,意大利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曾写过一本叫《君主论》的书,以惊世骇俗之笔揭示了政治的真相,并给统治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毫不遮掩、一针见血的叙事风格可与《韩非子》相媲美。他在书中写道:“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君主如果被人认为变幻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就会受到轻视。……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韧不拔。”

  马基雅维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君主应通过种种手段,甚至包括表面上的装腔作势和耍些小手段来获得别人的尊重、爱戴和潜在畏惧。这与“架子”的妙用是相一致的。

  作为下属,如果你能理解到领导为保护、运用和扩大权力而绞尽脑汁、不遗余力时,如果你能理解到这种权力正是他事业有望成功的基础时,你就会理解“摆架子”的秘密了。

  许多领导还喜欢通过“摆架子”,从而使自己显得比较神秘。许多下属都有这样的感触,有“架子”的领导就仿佛是一座云雾缭绕、幻象纷呈的大山,看上去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其实,这种效果正是许多领导所努力追求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领导处于各种利益、各种矛盾的焦点上,他若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机不被窥破。如果下属很容易就揣摩到领导的心思,他就很可能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从而危及或破坏领导意图的实现。而不暴露自己的最好办法,莫过于适当增加与下属的距离,使自己保持一种神秘的状态。

  “架子”其实就是一种距离感。距离感不仅会给领导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受,而且还为他处理人际关系及政务提供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下,对不同的人行使不同的“架子”就会形成不同的人际距离。领导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这种距离,从而把不同的人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调动起来,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而没有层次感的随和和友善,则是“仁有余,威不足”,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不利于领导处理棘手问题。

  许多领导最头痛的便是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他们更希望自己能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大事。而随和的言行会使下属产生一种错觉:这个领导好说话,是不是让他给我解决一下我的问题?……这样,势必会使许多下属报着侥幸的心理来请求领导的亲自批示,而一旦不能满足又会心生怨恨。所以,许多领导就喜欢利用这种“轻易不可接近”的“架子”来逃避细小琐事的烦扰,把更多的脑力用于谋划大政上。

  作为下属,你是否曾感受到这种亲疏有别、拒人门外的“架子”呢?你能否理解这种心态呢?

  现在,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人应该讲究仪表风度。对领导们来说,亦是如此。“架子”会增加领导的气势和威严感,只要做得不过分,它无疑会使领导显得更有魅力。

  曾有政治学家论证说,群众都有服从权威的倾向。而领导通过得体的“架子”而表现出来的自信心、意志力则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权威,使自己显得更有魅力,显得更像领导者,更能从形象上唤起别人的敬佩和好感。

  深味“架子”妙用的领导很多很多,但能够在理论上深刻地加以阐述、并在实践中加以娴熟运用的人则非戴高乐莫属。这个曾被尼克松称为是“用门面装扮起来,但却不是一个虚假的人物”的戴高乐将军在他的著作《剑锋》中写道:

  “一个领袖必须能够使他的部下具有信心。他必须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威。”

  “最最重要的是,没有神秘就不可能有威信,因为对于一个人太熟悉了就会产生轻蔑之感。”

  “(一个领袖)没有威信就不会有权威,而除非他与人保持距离,他就会有威信”。

  ……

  所以,领导的“架子”决非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它还包含相当的领导艺术的奥妙,更有着心理学上的微妙含意。

  一个下属,如果正确地理解了领导需要“架子”、爱摆“架子”的原因,你就解开了关于他的一系列的疑惑和谜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