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经典: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应(11--20)

 妙哉常也 2012-07-10
作为下属,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或遇到麻烦,跑来向上司请示汇报,并得到上司的指导,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只要我们对上面的请示模式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下属们在请示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一个复杂的、难解的“问答题”抛给了自己的上司
第十一节 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
   
  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

遇到问题需要向上司请示的时候,第一反应: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

日常工作中,下属们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向上司请示,并希望得到回复。工作请示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很多下属在做工作请示的时候,的确存在某些“硬伤”。举例说明如下:

领导,这个月价格促销的效果不明显,您看咱们是不是加大些力度?

领导,我们部门想搞个激励活动刺激一下销售,您看能否给我们一些预算?

领导,感觉最近员工的士气总是不高,您能不能给我些建议?

领导,刚才接到客户投诉,认为所投放的广告没效果,要求咱们退款,您看该怎么办?

……

作为下属,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或遇到麻烦,跑来向上司请示汇报,并得到上司的指导,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只要我们对上面的请示模式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下属们在请示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一个复杂的、难解的“问答题”抛给了自己的上司,要上司来破解这些“工作谜题”。

如果下属们的请示所抛出的问题是“问答题”,大概是有着三个假设:

一是,自己的上司们都非常空闲,有着非常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自己的上司已经掌握了解决这个“问答题”足够多的信息或数据;

三是,自己的上司对“问答题”背后的细节、复杂的关系以及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非常清楚。

所以,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下属们抛出“问答题”才能得到快速、正确的批复。而事实上,上司们并不知道“问答题”背后发生过什么,隐藏着怎样的关系;他们也根本不具备进行正确批示所必需的完整、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上司的时间宝贵,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和资料,然后再经过分析、判断,做出正确批复;尽管作为上司,他们在经验和判断力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涉及某些专业的问题,例如设备采购、财务核算等,解决的过程,则更为复杂和烦琐。

笔者认为,下属的工作请示,不应抛“问答题”给上司;而应当用“选择题”的方式请示工作。所谓选择题,就是面对问题或状况,下属自己先要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预先提出各种应对或解决方案,像“选择题”那样列出解决选项供上司判断和选择,而上司也只需在某个解决选项上划勾即可。相比之下,那些抛“问答题”的下属则完全不用自己动脑。

例如:“领导,最近感觉员工的士气不高,该怎么办呀”这道问答题,现在我们尝试用“选择题”的方式,看看情形会有什么不同。

领导,我感觉最近员工的士气不高,业绩也受到了影响。这两天,我跟大家沟通了一下,感觉主要是邻近春节,很多客户都忙着业务拜年和要账,没有精力跟我们谈广告业务,而我们的业务员也都想着买票回家过年,所以整个团队士气不高。

我感觉春节前这段时间还是很宝贵的,我们必须提高团队的士气,我有两个方案,您看怎样?

一是:我们在团队内部做个竞赛,业绩排名前5的,公司帮助解决回家的火车票;

二是:搞个激励活动,对表现良好的,公司准备一个春节大礼包;。

您看这两个方案,花费都不会超过5000块预算,而增加的收入可能是50万,您看选择哪个比较好?

对于上司而言,原本复杂的“问答题”已经变成了简单的“选择题”。实际上,笔者认为下属有责任和义务,在请示工作的时候提交“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因为对于反映问题的下属而言,他们才是问题的直接当事人,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和资料,最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加之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所以有可能、有必要也应当有能力提供出备选的解决方案。而此时,上司们所要做的,也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以及眼光和智慧,对列选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并作出方向性的判断即可。

对于下属而言,必须明确其实没有哪个上司喜欢做“问答题”,所以把“问答题”抛给上司是不明智的做法,甚至会导致上司们出现错误的判断或决定。能够向上司提出“选择题”的下属,是为上司分忧的下属,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职责和义务,把问题解决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所以,笔者建议下属把所请示的问题,由“问题题”改为“选择题”,以便让上司用划勾的方式做出判断,从而提高决策和执行的效率。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是第一反应所提倡的,是下属积极调动自己的脑力和智慧的体现。

第十二节 要为上司分忧而不单是分劳

如果希望被自己的上司关注和重视,第一反应:要为上司分忧而不单是分劳

工作中,下属所承担和负责的工作,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上司的绩效和职责。职场中,我们首先是为上司工作,这是一个基本规则;所以,在工作中是为上司分劳,还是分忧,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不可否认,每天所关注的、操办的,其实最多的都是为上司分劳的事儿。例如:

每天,都在忙着手头的工作,感觉筋疲力尽;

上司交代的工作,我们能够很快完成并提交成果;

尽心尽力地辅导自己的下属,希望他们能够独当一面;

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了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完、做好;

……

能够让自己的上司放心、安心、称心和开心,纯粹是下属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作为职场人,特别是想有所作为的职场人,这些分内的、上司分配的工作,只能算是为上司分劳的工作。上司需要的,其实是不单能为自己分劳,而更能为自己分忧的下属。

在上司的视野里,下属分为三类,他们分别是:

A类人:能分忧的人,上司们都有自己忧虑的事情,很多是难言之忧;而这些上司所忧虑的事情,是下属们完全可以分担的。笔者将那些能想上司所想,忧上司所忧的人,称做为上司分忧的人。能为上司分忧的人,是积极主动地为上司着想的人,做的工作大都是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他们不会等待上司的吩咐或指示。

B类人:能分劳的人,就是上司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且能做得很好。日常工作中,多数都是琐碎的、例行性的工作,而这些工作耗用的主要是体力和时间,较少需要花费智慧,这些事情多属于“必须做”的工作,而分劳的来源在于履行工作职责和上司的任务指派。

C类人:既不能分忧也不能分劳,且经常添乱的人;这种人不仅不能完成为上司分忧和分劳的工作,而且还经常为领导惹麻烦,添乱子,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如果,我们希望能够被公司认可,委以重任,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为上司和公司分忧的人。为上司分忧的人,能够发现和注意到别人视线所不及的问题,并能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能够提前预知到各种可能的问题和风险,并进而完成提醒和应对的策略;能够打破潜规则,就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提供更好的管理方案。

职场中,更多的是能够为上司分劳的人,他们或者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或者能够给其他同事提供完整的服务;等等。他们承担着大量日常工作,最终所获得的只能是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口碑或者较低的管理职位。

能够为上司分忧,是优秀管理者的必备素质。遗憾的是,并没有人,也没有哪条规则告知人们要为上司分忧,这完全是出于个人意识,且外在表现为积极主动的行为。分忧和分劳看似差别不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当然,分劳是分忧的基础,分忧的人当然必须首先能够分劳,而分劳的人则不见得能分忧。

职场成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会为上司分忧的过程。分忧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工作高度,想上司所想,急上司所急,忧上司所忧,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对策,能不再依赖上司的指派而进行工作。总之,如果希望获得上司的重视,第一反应就必须使自己成为能为上司分忧的人。
第十三节

像你的上司一样去工作

如果想要使自己能够更快速的进步和成长,第一反应:像你的上司一样去工作

职场中,有两类并行的人群:上司和下属。在众多的职场关系中,唯有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最微妙、最复杂,最让人难以捉摸。上司在不断地观察和评判下属的表现;与此同时,下属们也在忙着评价自己的上司。但遗憾的是在下属眼中,上司大都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就知道挑刺,骂人,总是抓住一些问题不放;

他们,就知道给我们下任务,施加压力;

他们,总是婆婆妈妈的,对一些小事儿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

他们,总是摆出一张难看的脸,好像人们都欠他们的;

他们,就知道瞎指挥,感觉还没自己有能耐!

……

的确,没有哪位上司在下属眼中是完美的;但是,上司之所以成为上司,肯定有他过人之处,而这些恰恰或是下属们所不及的。或许他销售经验丰富、业绩突出;或者他性格特点、能力潜质被领导认可;或许他为人处世颇受欢迎;或许他思路清晰,方法新颖而得当,等等。总之他们都会有下属所不具备的经历、技能或优势。

上司是一座藏有无数珍宝的“宝藏”:行事清晰且思路完整,处事技巧熟练、方法得当,能熟练且轻松地应对各种问题和风险,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游刃有余,集成多种成功元素,等等。甚至可以说,上司这座“保藏”还是露天的,不需要去费心费力去寻找、挖掘,这些经验、技巧就像“露天煤矿”一样摆在我们面前,唾手可得。

上司还像一面“镜子”,下属们可以通过比照,知道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可以矫正自己的思路、方法、心态和技巧。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面镜子、一把尺子,而这镜子、活尺子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我们的上司。

人们大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职场上有所成就。笔者认为,促使自己更快速成长的最简单、最好的做法就是:像上司一样去工作。看看上司的上下班时间,尽可能比上司来得早,走得晚;看看上司的加班态度,确保自己是自愿和感觉自然的;模仿上司跟客户谈判的模式与说辞,了解他们用了哪些技巧;学习上司处理工作的思路;观察上司是如何规划、设计和安排工作的;模拟上司遇到问题时,怎样利用资源解决问题……

诸如此类,下属都可以去观察、去分析、去模仿,“像上司一样去工作”。

尽管,对某些做法可能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那样处理;甚至,上司的做法可能会有瑕疵;但是,“像上司一样工作”能够确保我们最快学习到上司的技巧和做法,促使自己更快速成长。

职场上奋斗的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能够更快速成长,第一反应就是像上司一样去工作。将他们好的做法和优势,融化到我们的习惯和行动中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改变就会发生。
 

第一时间解决上司关注的问题

很多重要事项需要处理而时间不够时,第一反应:第一时间解决上司关注的问题

所有的管理者,都在面临时间不够用的难题。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事情则会无限多,为了把工作做好,就需要用时间管理技巧,来规划、安排和协调。于是,便出现了时间管理的概念,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直至现在的第五代时间管理观念。无论哪种时间管理的理论,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上司的事情,优先处理。

上司的事情优先处理,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安排和处理上司安排或关注的事项。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一些管理者好像并不能遵照此原则执行,例如:

上司所发送的电子邮件,并不优先查看,也不立即回复;

认为客户或同事的事情,比上司的事情更重要、更紧急;

习惯性地把上司分派的工作,安排在靠后的日程上处理;

某些上司吩咐的工作,不被催促,就想不起来去处理;

上司分配的工作,到后来居然给忘记了;

……

类似的情况,总能在很多管理者身上找到影子。时间管理的要义,就在于首先要区分重要、紧急事项,并优先安排处理最重要的事项。问题是,如果同时遇到“重要紧急”事项,该怎样安排顺序呢?这就涉及细致区分重要事项的问题。

例如,今天是4月的最后一天,某个销售经理面临5个重要事项:

1?参加公司组织的一个演唱决赛的评委工作;

2?上级交办的一项需要立即完成的销售业绩分析报告;

3?突然遇到的紧急的客户投诉事件;

4?与下属讨论下月的销售指标分解工作;

5?一个重要下属突然提出辞职。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管理者,应当如何安排工作顺序呢?

有人认为公司要秉承“客户第一”的价值观,作为销售经理应当处理客户投诉问题;有人认为作为销售经理,月底时最关键的工作是把下个月的任务指标分解下去,确保下个月的销售业绩;而有人则认为,还是上级交办的销售业绩分析报告最重要;更有人认为,跟那个提出辞职的员工谈话最重要,否则人就流失掉了。

从各自的理由来看,好像都有道理;那么,到底应当把哪项工作列为最重要最紧急呢?

笔者的建议是,上司分派的工作优先处理,也就是把“上级交办的一项需要立即完成的销售业绩分析报告”优先处理。为什么上司交办的事项最重要呢?

一来:如果把部门当作一艘航船的话,上司就是掌舵者。这条船的航行去向哪里,应当选择哪条航线,哪里可能有暗礁要躲避,等等,都是上司需要决定的,所以上司所分派的工作,大都是关于航行安全或完成航行任务的重要工作;

二来:作为下属,必须清楚首先要对自己的上司负责,上司就代表公司,我们的时间、精力、智慧在工作层面上,应当为上司所用。上司最有权力占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要对整个部门的运作负责。

当然,并不是说,凡上司分派和关注的都一律是最重要的工作。这个基本判断要有心里要有个把握。但是,作为职业管理者,我们必须知道自己首先是对自己的上司负责,在遇到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第一反应是要优先安排上司交派的工作

主动沟通快乐而被动沟通痛苦

在怯于跟上司沟通的时候,第一反应:主动沟通是快乐的而被动沟通则是痛苦的

沟通是职业经理人的第一能力,培养、磨练自己顺畅而高效的沟通能力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程。工作中的沟通范围主要包括,与上司的沟通、与同事的沟通、与下属的沟通以及与客户的沟通等;其中最重要的沟通内容就是与上司的沟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多数人而言,可以跟自己的同事、客户都能进行非常顺畅的沟通,然而一旦遇到要跟上司沟通的情况,就成了“软肋”或“瓶颈”问题。

职场中,多数人其实不喜欢或者害怕跟上司沟通,分析起来大致的原因包括:

在与上司的沟通经验中,自己感觉更多的是被上司批评或者训斥,逐渐产生了畏惧;

感觉上司是领导,某些等级观念作祟使得自己宁可憋在心里,也不原意跟上司去沟通;

自己认为某些事情很小,根本没必要去麻烦繁忙的上司;

跟上司沟通过某些事情,却根本没有任何结果,渐渐地也就很少再去沟通了;

自己内心害怕与上司沟通,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上司沟通;

……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逐渐地开始有意避免跟上司进行直接沟通;笔者始终认为,缺乏顺畅沟通的管理关系,是非常危险的。

有位朋友曾讲起这样一件事,说某公司的电脑程序员小王有一阵子受到上司冷落,尽管小王的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其实,小王有几次也想去跟上司沟通,询问一下上司对他的看法,令人遗憾的是小王始终没敢敲响上司办公室的门。直到有一天,还没到公司统一发工资的日子,公司却通知他去财务部领工资,因为他被公司解聘了。这件事儿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而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公司领导听说小王在外偷偷搞兼职,有吃里扒外之嫌。小王是受冤的,他根本就没有在外兼职,是同事嫉妒他业绩出众,打了小报告诬陷他。

其实,事件的情节并不复杂。造成小王最终饮恨而去的原因看似很多,比如上司的不信任、同事的诬陷等,但笔者所要讲的是,如果小王在感觉到问题发生的时候,能及时、主动地去跟上司沟通,弄明白原因,并予以澄清,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然而,小王却因为怯于跟上司主动沟通,最终含冤而去确实让人遗憾。

这个例子看似个别,实际上类似情况却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在需要跟上司主动沟通的时候,我们总是感觉没用处、意义不大,或者认为没有必要;于是,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甚至是胆战心惊,结果呢?跟上司之间的鸿沟更宽、更深。太多的职场教训告诫我们,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职场上奋力拼搏的我们,弄明白应该树立怎样的意识,抱着怎样的心态去跟上司沟通,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可以注意观察和分析与上司沟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凡涉及与上司的沟通,只要是我们主动去跟上司沟通的,过程或结果大都会是快乐的;而那些被动跟上司沟通的,过程或结果却大都是痛苦的。笔者将其归纳为:主动沟通是快乐的,被动沟通则是痛苦的。

为什么主动沟通是快乐的呢?

首先,下属主动沟通行为是上司所希望和喜欢的,上司们都赞赏自己的下属具有主动沟通的意识,在众多的下属中,具有主动态度和精神的往往是少数人。

其次,即便下属出了某种状况或是犯了某种错误,跑来跟上司主动沟通,承认错误并表示承担责任,面对这种情况,上司们其实也很难拉下脸,来场劈头盖脸的暴风骤雨。

最后,上司很少会打击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事实上,此时上司所给予的更多是必要而真诚的指导。

那么,与之相反,为什么被动沟通会是痛苦的呢?

一来,被动会被上司认为,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隐藏和逃避责任,而这种态度是任何上司所不能容忍的;

二来,上司通常也不喜欢主动沟通,除非某种状况累积到一定程度,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上司才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结果也就不好控制。

职场打拼,跟上司的沟通始终应当放在我们工作的首位,与上司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不仅必须而且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凡是我们认为有必要的,而又怯于去跟上司沟通的事情,所持有的“第一反应”必须是:主动的都是快乐的,而被动沟通则是痛苦的。

让上司“知道我干什么”比“干什么”更重要

为了便于接受上司及时的指导或帮助,第一反应:让领导知道我干什么比干什么更重要

上司和下属各有自己的工作与职责,每天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儿;尽管在同一个办公室,尽管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如果我们随便去问某个人:“请问,上司知道你在忙什么吗?”他也许会茫然不知怎么回答。

其实,下属都不希望自己每天被上司盯着,也不想让上司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总之,职场中的普遍现象是上司通常并不清楚我们在忙些什么。

笔者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跟一位来自台湾的同事聊天。他说在台湾工作的时候,某天老板来到他的办公室,问他,“近来,在忙些什么?”于是,第二天他就辞职离开了。当时,笔者对此表示疑惑,“为什么要辞职呢?”这位同事解释道,在公司里就职的人们,假如你的上司都不知道你在忙些什么,也就没有忙的必要了。

随着自己职业经验的累积,对“让领导知道你做什么比你做什么更重要”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对于下属而言,由于缺乏职业经验,很多风险的孕育,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或者某些工作,费尽心思摸索的思路或方法,或许本身就是错误的……

对于这些情况,如果我们能够跟上司经常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能被有效规避掉。能够得到上司具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指导和帮助,是一个人能否快速成长的关键所在。而怎样才能得到上司的指导和帮助呢?

什么事都不想让上司知道,或者上司也不清楚我们在忙些什么,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也就无法得到上司及时的提醒和指导。“让上司知道我们在忙些什么”,随时把自己的动向和工作告知上司,以便他们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帮助。遗憾的是,很多管理者或许是因为害怕,都不情愿让上司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对某些下属而言,把自己暴露出来,就仿佛是被上司监控了一样,容易被上司挑出毛病,遭受批评。其实,问题是上司的批评或指导难道是出于恶意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或许某些上司批评或指导,有过激情况存在,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是心存恶意。上司们大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快速成长,能独当一面;所以,他们也都希望能够多给下属一些指导或帮助。

能否更快速进步而独当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得到上司的及时指导或帮助,而要想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指导,第一反应就必须是让上司知道我们在忙些什么,这比我们当前所忙的更重要。所以,笔者建议:每天或定期向上司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感悟。积极主动代表着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意识,积极主动的人更容易被关注和重视。

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里装着什么”

如果想让自己在团队里拥有一席之地,第一反应:必须知道你的上司对什么负责

每天,我们都跟上司一起并肩作战,辛苦劳作。融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使得整个团队打成一片。时间久了,上司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在干些什么,我们也都很清楚。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但即便是这样的氛围当中,笔者还是会经常问这样一些问题:

请问,你知道你的上司对什么负责吗?

或者,你知道你的上司最关注、最在意什么吗?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想“上司对什么负责跟我有什么关系”;的确,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作为下属的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上司对什么负责,这是个大问题。

从最直接、最明确的管理关系来看,下属首先是为上司打工,间接地才是为公司服务。上司所承担的工作皆因其工作职责,有的明确而具体,有的则比较笼统。作为下属,所承担的工作则是上司工作职责中的某一部分或分支。上司和下属,在工作达成上都应当指向同一个方向,朝着同一个结果努力。

但是,如果作为下属,把自己的工作、责任跟上司所负责的事项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由此就容易造成各种管理难题,例如:

公司需要处理的紧急事项,管理者邀请下属加班,而大家却怨声载道;

所分配下来的工作,下属却不能尽心尽力地按时完成,而总是推迟或拖延;

面对上司布置的任务,下属们总是找出各种理由逃避或者提出各种要求和条件;

……

上司和下属,其实驾驭同一辆车,朝同一个方向负重前行。如果作为下属,并不知道上司拉的是哪部车,或者不知道行进的方向,而是自己拉着一辆自己的小车儿,悠哉游哉,就根本无法发挥出两者的合力与共同的智慧。

笔者经常会看到一些管理者,自己身负一辆沉重的大车,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坚定地朝着前方行进。他们从笔者身边经过的时候,却看到他的旁边,还有一些人各自拉着一辆很小的车,相互调侃着、说笑着,迈着轻松的步子。

这些人眼中只有自己的那辆小车儿,而不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上装着什么,为什么那么沉重;也不知道那辆大车去向何方,而只是拉自己的车,跟着走路。

每当看到这种情景,都会感觉心情沉重。作为下属,应该甚至必须知道自己的上司对什么负责,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里都有些什么东西,知道能够卸下哪些东西,以便装在自己的小车儿里;当然也要知道上司的方向是去向哪里,而不是毫无方向地闲逛。

所有的上司都希望自己的下属心跟自己是一起,劲儿是往一处使的。这样部门这驾大车的运作,将变得非常轻便,跑起来也会非常快。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想让自己在团队里占有一席之地,第一反应就必须是知道上司对什么负责,知道他拉的那辆车里装着什么。

官大则表准

与上司发生意见分歧而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第一反应:官大则表准

意见分歧是一种常见现象,由于人们看待事务时,所处的利益、经历、视角维度不同,难免会发生意见分歧或冲突。这种意见分析,不仅发生在同事之间,还较多地发生在下属与上司之间。除此之外,作为下属也总会对上司的某些做法表示困惑,例如:

对于上司的决定,其实我们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感觉自己建议很好,为什么就是得不到上司的采纳?

明明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为什么执行过程中还要变来变去?

上司的某些决策的确存在漏洞,却也只能远远看着,无可奈何;

……

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在与上司发生意见分歧的时候,必须正确对待这个难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非常容易导致摩擦、纠纷,甚至冲突,种种不良的恶果的确时常发生,这不仅困扰着下属,更会令上司感觉尴尬。

工作中存在分歧,某些时候的确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下属因为不接受、不认可上司的决定,而采用各种方法如推托、迟缓、疑问等予以抵制、对抗,导致执行无法获得预期结果,那也将是非常严重的事件。

笔者认为,即便是存在分歧,确定下来的决定或任务仍然要严格执行。当然,首先要尝试采用沟通的方式达成共识,消除分歧;但是假如遇到涉及个人或部门利益冲突的状况,沟通就很难达到真正的共识,意见和观点也难以统一。

那么,遇到这种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没有哪两块手表的时间,是完全一样的。战争电影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战略进攻之前,各个军种的军官便开始对表,当场的最高长官会宣布:“现在是早晨8点10分30秒,请大家对一下自己的时间1这个时候,所有的军官都会立即调整自己的手表时间,保证跟最高长官的时间完全一致。在这个时候,与上司的时间对齐是“军令如山”。

官大则表准,在这个时候是最基本、最普通的要求。

没有服从就没有执行力,在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下属要首先服从上司的命令。上司的职责是带领所属的部门完成工作任务达成绩效,这是作为上司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上司的存在是为了追求绩效达成,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公平、民主或平等。

与此同时,作为下属,接受公司的任命并承担责任,要非常明确自己的价值是协助上司达成其承担的绩效。其实,只要稍加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多数的分歧或冲突,主要是因为下属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而上司,多数则是站在部门的角度和利益上。由此,分歧的解决也就必将是以个体利益服从团队利益为方向,“官大则表准”。

诚然,下属有畅谈自己的想法、表明立尝贡献脑力和智慧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仅限于决策过程当中,而绝对不是决策完成之后。即便是,决策过程中发生分歧或冲突,作为下属的第一反应也应该是“官大则表准”,服从是第一位的要求。一旦决策确定下来,作为下属,就必须放弃或保留自己的想法,而运用自己的脑力和智慧,调动资源坚决贯彻和执行上司确定下来的方案。

老板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

在上司分配一项工作或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老板想要的要复杂的多

日常工作中,我们总会接收来自上司的临时任务指派,让我们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去负责完成某项工作,除了具体任务之外,上司还会把他们想要的结果告诉我们。然后我们就按照上司的吩咐去做了,而结果很多并不顺理成章地得到上司认可,而往往是上司对我们提交的成果并不满意。那么,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例如,上司吩咐我们去采购一批文具,于是我们很快去市场,把文具给买了回来。

而结果呢,会被上司追问半天?“是去批发市场买的吗?”“为什么不去文具批发市场呢?”“这种文具,质量过关吗?”“要是不好用的话,能退货吗?”“有没有多比较一下价格,是否还有更便宜些的?”“能不能跟他们谈长期合作,价格优惠些?”……

其实,作为下属,我们必须清楚,上司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笔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

更完善的执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没有任何疏漏;

更高的工作效率,要求工作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更低的费用预算,能够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

更好的工作成果,希望下属能够想到做到他们所没有想到的; ……

总之,领导们都希望更省心、更放心、更安心、更开心。作为下属,我们要知道上司想要的总比我们所能做的复杂,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我们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总之,要想使得自己负责的工作能够得到上司认可,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认识的高度,因为我们的意识和行动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

有个故事,大家可能很熟悉。某老板带着两个学徒,打算让学徒甲成为正式员工,而学徒乙感觉很不公平。于是,老板说,那你去集市,买些土豆回来吧。很快,学徒乙买了2斤土豆回来了,说2毛钱一斤,很便宜。随后,老板又让学徒甲去集市上买些土豆。很快,甲也回来了,非常兴奋地说:我去看了土豆,发现距离我们最近市场的土豆是2毛钱一斤,而那个较远的人们去得较少的市场却是1毛8;而且不仅土豆,像黄瓜、白菜、芹菜等蔬菜,都有不小的价差,这是个不错的商机如果可能,我们可以赚些差价。

老板说,这就是差别!的确,同样是去市场上买土豆,学徒乙所理解的和所做的,仅仅就是机械的买土豆回来;而学徒甲不仅买了土豆,更重要的是他还顺便了解市场行情,分析了蕴含的商机。由此,两人的表现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区别并不是在于老板吩咐或安排了什么工作,而是在于他们自己的意识和态度。

接到上司分派的一项工作,在明确哪些是上司想要的直接结果之外,还要考虑到,通过我们的智慧和努力,还有哪些是我们可以顺带做到的,或者如何达到最优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带着让上司惊喜的导向去工作,那么就容易调动我们的潜能,把简单的、烦琐的事情做到极致。而这些,基本上就是上司所期待的。

明确老板想要的远比自己所做的复杂,就会使得我们在机械完成工作的同时,更深地思考老板想要的是否还有其他东西,尽管没有说,或者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总之,当我们在接到一个来自上司的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要告诉自己,上司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所以我们就得开动脑筋、调动智慧,把工作做到最佳。

不要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

在接受上司分派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不要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

日常工作中,接受上司分配的任务,执行到位,并把上司要的成果提交上去,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人听到上司喊自己的名字,就马上带上笔和本子跑过去,边听上司分配工作边做记录;回去之后,在考虑如何执行时,发现某些地方没听清楚,甚至连意图也没搞明白。

归纳起来,工作中类似的现象大概包括如下情况:

虽然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但还是有些地方没听明白、没搞清楚;

听完上司分配的任务之后,开始考虑怎样处理和执行;

执行过程中,某些没搞明白的事情,只能是边干边琢磨;

当最终结果出来后,却发现跟上司当初的要求,还是有差距;

……

确实,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下属们总是习惯于等上司把工作分配完之后,再开始行动。也就是先把任务记录下来,然后再思考上司所分配的任务是什么,期待的结果是什么,执行的思路怎样设计,过程和环节如何具体化,以及如何确保执行结果等问题。

笔者认为,下属在接受上司分配任务的时候,通常由脑袋、屁股、手和脚四部分组成。接受任务,多数都是屁股跑在最前面,首先出现在上司面前;随后,是把上司分配的任务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而后,等上司把工作分配完成了,便开动脑筋来思考如何解决或执行;最后所有情况都考虑完了才是用脚跑动起来,启动执行程序。

也就是说,在接受任务的时候,下属们的脑袋、屁股、手和脚是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于是,手会比屁股慢半拍,脑袋总比手慢一拍,而脚更会比脑袋慢一拍。暂且不论其中浪费掉的时间,其中损失掉的信息,也是导致各种执行问题的病因所在。笔者称这种等老板把话说完了再开动脑筋,然后行动的现象,叫做: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

团队强调的是执行力,对个人则更注重行动力,而行动力最看重的就是快速、立即行动的意识和态度。在职场上打拼的我们,必须提升自己快速行动的意识,使得自己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执行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脑袋、屁股、手和脚,调整为随时待命的状态,达到四位一体的行动构成。

以上面的例子,对四位一体的行动力予以说明。当听到上司喊道自己的名字的时候,首先行动起来的应该是脑袋,必须调动起自己的思路,准备行动;而后的才是屁股和手,由此可以实现边听边形成思路,例如,上司要的是什么,哪些是执行的要点,资源有哪些,风险有哪些,等等,并随时对未听明白的问题进行咨询,这样,等听完上司的任务,执行和行动的思路也就基本清晰,脚就可以动起来开始进入执行程序。

不等老板说完再行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意识。不要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而要在老板分配任务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脑力和智慧,开始设计执行思路和对策,把行动的时间提前到老板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完全合拍的音乐才可能演奏出美妙的曲子。

自己满意了再把成果拿出来

当有工作成果要提交给上司审核的时候,第一反应:自己满意了再拿出来

作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验收下属们的工作成果;在这个时候,笔者的做法并不是立即接受他们的成果,而是会首先问一句,“请问,你自己对此已经足够满意了吗?”

假如得到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那么笔者就会把成果接受下来;否则,就会请他们拿回去继续修改、完善。也就是说,笔者不会接受一份来自下属的,连他自己都不满意的所谓成果,管理者所要的是“成品”而非“半成品”。

上司的时间很宝贵,且精力有限。如果下属们所提交上来的都是“半成品”,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满意的话;那么,上司将会非常尴尬,因为这将耗用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难逃返工的结果。下属们对自己的成果不满意,本身就说明还有修改和完善的必要,有继续提升和优化的可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很多管理者都会遭遇下面的状况,例如:

这是什么呀,让人看不懂,马上拿回去重新修改!

这个方案漏洞百出,稍微动动脑子就不会这样,重做!

我希望看到些新的东西,有创意的文案,而不是这种简单的照抄照搬!

你做的这个东西,我很不满意,纯粹是糊弄差事儿!

……

不要把一件“半成品”提交给自己的上司,不要把一件自己都不满意的成果提交给上司。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工作成果,暂且不论上司是否认可,是否满意,而首先要追问自己是否满意了。提交一份首先令自己满意的成果,是下属的基本职责所在。需要我们借助自己的脑力和智慧,调动周边的各种资源,把整体思路和流程整理清晰,甚至每个环节、细节都考虑明白,执行过程中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追求最佳的工作成果。

把自己满意后的成果提交给上司,并不是一个过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最低要求。但是,现实中一些人所持有的态度则是“反正还要修改”,甚至是直接想敷衍一下,糊弄一下,能混就混过去。如此工作态度下,形成的工作成果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态度是透明的,我们能够抱有“首先自己满意”以及“追求最佳”的态度,来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提交给上司令人满意的成果,不仅是做事的良心所在,是职业道德所在,更是涉及个人未来发展的问题。

抱有追求最佳工作成功态度的人,即便可能由于经验、能力和技巧等方面的不足,结果总会存在些问题;但是,毋庸置疑,这种态度是能够被看到的。而那种敷衍的,想草草了事蒙混过关的态度,会呈现在工作成果上,给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

追求最佳的工作成果,首先是要自己满意,连自己都不满意的“半成品”,上司也不会认可。在工作过程中,对于我们所负责的工作的成果,第一反应应该是首先让自己满意,只有自己确认满意了,才提交给上司,呈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必须知道上司的底线

如果某项工作需要变更或推延,第一反应:结果绩效是上司的底线

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协商、变更、妥协或调整的;相对而言,刚性的,不可商量的事儿却不多。或许正是因为很多事情可以讨价还价,可以回旋,结果使人们产生某种错觉,把所有事情看成可协商、可妥协的,甚至有人养成了希望通过协商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不把公司的制度、规定,以及上司的命令、任务等,太当回事儿。例如:

很多下达的任务,即便是明确规定了完成时间,也不能按时完成;

给了上司完成某项工作的承诺,而最终却没有拿出任何结果;

上司所要的结果,等执行结束之后,却发现与他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违反了公司的规定,却总希望通过例外甚至通过修改制度,摆平所有遇到的麻烦;

遇到问题,不是想着如何按照公司规定或流程操作,而是先想如何绕过它们投机取巧;

……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发生问题而被追问的时候,下属们总是会找到各种理由、借口予以拖延、搪塞、狡辩,希望变更或调整,甚至直接把责任推给别人,对此团队管理者也多是无可奈何。

毋庸置疑,任何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总会存在或者预留某些可供协商的“余地”;但问题在于,即便是有这个“余地”,也不能代表我们有进入这个“余地”的权利,更不代表可以使用这个“权利”。否则,汇总我们消耗在协商、讨价还价上的时间和精力,正是所谓“内耗”,绝对是惊人的。

笔者认为,下属有责任避免智慧和精力被过多浪费在“讨价还价”和所谓“妥协的智慧”上;要明确每个上司,其实都有一条清晰的底线,协商的“余地”必须是在这条底线上展开。

作为下属,在沟通和协商的时候,必须清楚上司的底线;可以就某件事情去讨价还价、协商甚至去狡辩,但要求是不能逾越上司的底线。那么,这条底线到底是什么呢?

绩效,上司所负责的绩效,就是底线。绩效可以表现为很多情形,例如销售任务、项目执行进度、结果要求、协办事项的成果等等。任何的工作沟通、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拖延、推卸等都不能触及,或者影响到上司所负责的绩效这条底线。

上司底线不允许挑衅,这是一个基本的职场规则。这条底线之上,多数事情都可以在和谐或者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但是,一旦这条底线被碰触到,情况将变得非常糟糕,甚至不可收拾。

“底线”的上与下,是完全不同“质”的两个问题。作为下属,在安排工作,处理事务的时候,需要增强对上司底线的认知,知道哪些事情不可商量,哪些事情不可讨价还价,哪些事情上司是不可能妥协的,等等。尊重上司的底线,不在底线之下跟上司讨价还价,同时也会得到上司的尊重。笔者甚至认为,底线上面不远的那个危险而敏感的“红色区域”也最好不要触及。

下属要根据“上司底线”和那个“红色区域”,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意识,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以便能够在那些“绿色区域”里可以自由地沟通、协商。

工作中,的确会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去跟上司沟通,或者去讨价还价,以便进行变更或调整,但此时作为下属,必须具备的第一反应就是,绝不要触碰上司的底线。

对自己的真正老板负责

当面对来自上面的有冲突的指令和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只对自己的那个真正老板负责

公司里,很多部门都存在多头领导的问题,也就是一个员工同时要接受多个领导的指挥;特别是在实行矩阵式管理的企业,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多头管理的架构中,如果管理关系没有很好理顺或者组织结构不成熟的话,非常容易造成冲突或麻烦,结果搞得下属不知道该听谁的,而变得无所适从。类似的情况,笔者也曾经历过一些,例如:

正当处理上司交办的一项紧急任务,突然又有领导跑来吩咐一件需要马上去办的事儿;

部门主管吩咐处理的一个工作,大老板跑来说这事儿先停止下来,干件别的事儿;

分公司的领导要召开一个紧急会议,结果同一时间总部的部门领导也说要开会;

对同一个任务,一个领导说这样做,另一个领导说那样干,不知道该怎样执行;

配合其他部门执行的一项工作,部门主管跑过来分派另外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

……

类似的情形,或许很多人都经历过。有位销售经理曾这样向笔者抱怨,他不仅归总部销售总监的管理,而且还要听命于当地分公司,问题是两个领导在某些情况下,所发出的指令完全不同,甚至是有冲突的;例如,有段时间销售业绩不好,销售总监命令要抓住老客户,而分公司的指示则是要开发新客户,完全不同的业务导向使得这位经理无所适从,因为每天销售总监逼着看老客户跟进的情况,而分公司则每天盯着新客户开发的数据。这位经理抱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总不能把一个人劈成两半用,感觉自己非常难处理。

面对这种情况,的确会感觉到尴尬;其实不能期待公司在管理结构方面很快做出调整;而要每个经理人都能游刃有余地周旋其中,也不现实,的确很多人的确做不到。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老板,尽管看上去会有很多领导,尽管好像每个领导都有发言权,都有指挥权;但是,真正的老板却只有一个。而作为下属,或者叫做有着多个领导的下属,必须非常明白自己只有一个老板,这个老板才是下属们可以听命和服从的,也就是说,所有工作都只是向这位老板负责。

即便是在多个领导的意见不统一,或者存在冲突的时候,下属也只服从于自己的这位老板。那么,如何判断谁才是自己的老板呢?

谁发工资谁就是老板,也就是说那个决定我们薪资的人就是老板;而其他人只能算是一个管理者而已。对于那位销售经理而言,如果是销售总监每月核算他的薪资,那就是他的老板;尽管分公司总经理也有管理权限,但并不算是老板。于是,在遇到销售总监和分公司总经理的指令发生冲突的时候,只需要听命于销售总监就可以了。

多头管理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上司们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如果作为下属确实没有办法协调,那么此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选择服从自己的老板,知道自己只对这个老板负责。

说服上司“3个理由”加“1个承诺”

如果需要得到上司额外资源的支持,第一反应:至少要准备3个理由和1个承诺

争取资源是善用资源的前提,而能够争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是职业经理人必备的能力之一。工作原本就是调配资源、整合资源和运用资源最大化的过程,而争取资源主要是向自己的上司争取,现实工作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特别是额外资源,并不是件轻松、简单的事情,例如:

总会感觉自己手里的资源远远不够用;

想去争取更多的额外资源,结果总是碰一鼻子灰;

费了很大劲儿,努力半天,所得到的资源远远少于自己所期望的;

总是感觉上司太吝啬、抠门,不情愿把资源放心地给我们使用;

感觉苦恼,不知道怎样向上司争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支持;

……

诸如此类,都表明向上司争取资源的不易。其实,作为管理者,大可不必烦恼,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争取资源本来就是件难事儿,因为:

一来,任何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的,给了甲就不能再给乙,所以上司必须要权衡其中的利害关系;二来,上司在分配资源的时候都抱有“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想法,总想把资源使用在关键位置,这本无可厚非,下属要理解上司的这种心理;三来,上司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估算其所投放的资源所能带来的收益,而选择把资源投放在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人们总为争取不到资源而抱怨,其实并非是上司紧握资源不给,也绝对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争取资源的目的与上司们资源投放的期望,两者之间能否能达成一致。

这个达成一致的过程,就需要申请资源的人,从自身找原因,以便寻求突破口,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对接,以便获取到想要的资源。如果需要资源,而必须向上司申请的话,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方面,申请资源需要足够的理由支持,没有理由和借口就不可能得到任何资源。所以,必须清楚自己为什么需要资源,资源将使用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才能获取最大效益,还要包括怎么避免浪费等。

另一方面,需要给予上司明确的承诺和信心,笔者认为这是善用资源的前提条件,承诺资源利用思路和方法,承诺资源使用收益,作为申请资源的人,有责任对可能获取的资源做出充分预估,并对此向自己的上司承诺。

据此,笔者归纳为:希望争取到所需资源,必须准备至少3个理由,并做出1个承诺。这是一种追求最佳的第一反应,能够争取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并且能够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对于争取资源的过程来看,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所做出的承诺,首先,我们要承诺资源利用的思路和方式,让上司知道我们有能力充分利用好资源;其次,向上司承诺利用资源的关键点所在,是如何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的;再次,向上司承诺我们会珍惜所获得资源,不会有任何的浪费情况出现;最后,需要向上司承诺,他们所投放的资源所能产生的收益。

尽管争取资源不易,但绝不代表争取不到资源;而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就必须准备至少3个理由,并做出1个承诺

永远不要在上司面前示弱

如果不希望被上司把我们看低,第一反应:永远不要在上司面前示弱

职场,是我们展示实力与智慧的舞台。若想在职业发展中打拼出一片天地,能够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功,就需要始终把自己的最好状态展示出来,要把正面而肯定的态度、饱满的信心、积极主动的行动、决不抱怨的做法、追求最佳的结果等展示出来,笔者称这些为构筑成功大厦的支柱。

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是基本的职场成功法则;然而,笔者非常遗憾地看到,很多人不仅没有将自己的最好一面展示出来,甚至让人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却是他们较差甚至最差的一面,其中:

经常看到一些员工在向上司诉苦,而把自己放在柔弱的位置;

经常听到很多人抱怨,痛诉自己遭受到的各种不公待遇;

有些员工在接受任务的时候,脱口而出就是“不可能”、“做不到”;

某些人在执行某项工作的时候,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甚至,会看到一些职场女生居然用眼泪作为武器,来对付上司;

……

笔者称这些做法为“示弱”行为。所谓示弱,包含诉苦、抱怨、退缩或者哭泣等。尽管职场并非战场,但也绝非可以期望得到平等或者温馨的“避风港”,“适者生存”是其铁的法则。

“职场不相信眼泪”,任何在职场中打拼的人,都会遭受委屈或误解,都会经历挫折与无助;但是,没有人会相信你的眼泪。上司们会因为你的示弱,而开始怀疑你的能力;同事们会因为你的示弱,变得从内心感觉异样甚至轻视;假如是管理者,在下属面前示弱,更会遭到下属的鄙视。

不要在上司面前示弱,不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哪怕是遭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与不公。没有哪位上司喜欢总是诉苦、投诉的下属,没有哪位上司喜欢那些只知道抱怨的人,没有哪位上司会喜欢那些总把“不可能”挂在嘴边的人,没有哪位上司愿意认可畏首畏尾的人,没有哪位上司喜欢使用哭诉武器对付自己的人。

“职场无男女”,是职场的又一法则。某些职业女性,在遭遇委屈或者不公待遇的时候,会用哭诉来对付自己的上司,结果会把上司搞得狼狈不堪。公平而合理的待遇,不是靠眼泪争取来的,美好的未来更不是靠眼泪争取来的;成功所依靠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将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从而赢得上司的信任,同事的协助,下属的尊重。把最好的自己展示出来,不仅是要给公司、上司们看,同样也是给下属、同事看,这是一种姿态,绝不示弱的姿态。

当然,笔者所要表述的并非是职场没有人情味、没有关爱;而是作为职场人,必须清楚这里是职场,是需要我们展示个人能力、实力和智慧的地方;不要奢望这里充满理解与关爱,因为这里并不是温馨的港湾,可以任由我们诉苦、抱怨和哭泣。

不在上司面前示弱,而要把最好的自我展示出来,让大家看到积极主动的、乐观自信的、正面而肯定的、不抱怨的、承担责任的、追求最佳的我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美好未来。尽管职场上会有冰冷的态度、无情的攻击、艰难的境况,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清楚在遭遇这些情况的时候,正确的第一反应就是,绝不在上司面前示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