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书价与书的价值

 阿春网事 2012-07-10

“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现如今,关于书价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不仅是在读书界、出版界,而且在媒体所报道的社会文化内容中,书价越来越成为一个令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组关于图书价格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图书价格十几年来竟上涨了20多倍。有85%的读者认为书价高,25%的读者认为价格之高让人难以承受。而来自审计部门的报告也显示,图书定价过高的问题已较为普遍,有些书价甚至达到其成本的5至10倍。

  有普通读者质疑: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成本的降低,应该使书价降低,但现在的书印得越来越精美,纸张越来越厚,字体越来越大,再加上精美的插图,几十元钱或几百元一本,只能让人望“书”兴叹,“昂贵的书价让书成了奢侈品”。

  与来自这些民间的声音不同,业内人士却认为“中国的正规书业不是暴利行业,而是薄利,甚至微利行业”。《“高书价”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向读者提供了一些调查统计数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红楼梦》《围城》《鲁迅全集》《傅雷家书》等名著的价格上涨,要远远落后于现今其他文化消费的增幅。有书商甚至还语带委屈地反问读者:“现在的电影票一张都要六七十元了,像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奢侈品的消费能力也已经到了一定水平。怎么花二三十元买一本书,就嫌贵了呢?”

  两种声音,矛盾、对立,读者是站在维护自己权益的立场上看问题;图书出版商维护的却是行业利益和自己企业的利润,双方的看法自然南辕北辙。

  事实是,书价在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一部《中国通史》卖1200元,《十万个为什么》卖1200元,《中国大百科全书》更是接近20000元,实在让普通读者难以承受。

  从读者的角度说,书价上涨如果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然而,现在的书价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定价问题,也不能反映读者对书价的心理预期,书价问题当中已包含了道德因素。包装无度、定价没谱,这些现象的背后掩藏的是对最大利润的追求。而那些所谓的“黄金书”“贵族书”,更是扰乱了图书市场,让读者不堪重负。图书出版的职业道德问题,是书价过高现象的真正原因。许多业内人士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书价的不合理恰在于其定价机制。它的不规范、不严格,使得一些不法书商浑水摸鱼、虚高定价,愈加使读者觉得书贵得没谱。

  那么,书的价格趋势应该是怎样的?一本书的价格,应该和它的文化价值相符。书价与书的价值,应该成正比。那些“洛阳纸贵”的传世之作,爱书者是不会在意它的价格的。总之,书价应该力求与读者的接受能力、书的文化价值和图书出版商的利润协调起来,达到多方共赢,这才是社会各方共同期待的。□吴小毛

    看了此篇文章,笔者深有体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书刊花些钱购买很值得,但是其他涉及没有保存价值的笔者也在大量的购买盗版书刊,保存书刊只能根据自己读书的嗜好来保存,爱读什么书?喜欢什么书?也是自己的喜好,所以书价与书的价值要达到社会各方面和每个人期待的共赢,才是真谛。不能把书当成摆设和奢侈品来对待,而以经济为目的提高书的价值就真没什么意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