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熹《观书有感》所想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谓脍炙人口。诗前两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我想,用朱熹这两句诗来说明当代教育者知识和方法的更新,再恰切不过了。 作为教育者,心中已有“半亩方塘”可这毕竟有限,加之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补充,不主动汲取新鲜的“源头活水”,这就难免成为一潭死水,就难免腐烂发臭而变质。这给我们教育者诸多启示:必须多读一点好书,多“充电”,不断进取、不断积累、不断储存,不断创新,才会使自己思想永远活跃,才思不绝,情操高雅,知识渊博,紧跟时代步伐! 有位教育家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育者要有一桶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者)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也有学者指出:“在课程教材改革、实施研究型学习的背景下,教育者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传授者的身份正在发生淡化,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从‘讲’师变为‘导’师,从教育学生‘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这种情况下,再用‘一桶水’去应付学生,显然是不够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教育的神圣重任。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创业社会的到来,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都使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淘汰,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所以以前教育者所拥有的“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而且必须保持鲜活,这鲜活就靠不断地注入“时代活水”,就应该时刻关注新涌现的知识、方法。不仅仅是新文学,科学、法律等等方面涌现的新知识,都应及时汲取。在今天看来,要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对教育者的要求将会更高。“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这是社会对于教育的期望首先是对教育者的期望。荀子的《劝学》里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媒体为学生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学习的载体,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学生只要“善假于物”,通过录像、实物投影、电脑等形式,就可以亲眼目睹,亲自体验,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那么,作为当代的教育者应具备怎样的“一桶水”呢? 首先,教育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倾倒给学生富有营养的“水”。韩愈说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师者,首先必须有“道”。教育者有学问,才能受到尊重,“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高”。 这句话对为师者提出了博学的要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师者就是要德才兼备。无论是古代、现在还是未来,教育者都必须是有学问的人,要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读书人——“多学慎讲,厚积薄发”。如果教育者的“一桶水”淡而无味、缺乏营养,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同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创新能力等等,也都是建立在博学多才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博学是教育者应有的素质。假使语文教师者不看文学书籍,历史教师不熟悉中外历史,上起课来或照本宣科、毫无生气;或夸夸其谈、空洞无物,满口理论,其实不着边际,甚至错漏百出。教师讲课如和尚念经,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而恹恹欲睡。试想,这何其不是教育的悲哀? 其次,教育者必须具有博大的胸怀,倾倒给学生富有爱心的“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严格管理和宽容夸奖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教中有夸”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必须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爱生是教育者的天性。教育者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育者更应该不断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育者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育者的爱和关心,需要教育者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学生沐浴着师爱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师爱的似水柔情,课堂上自然容易沟通和融洽,信息反馈就及时,教学效果肯定就好。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教育者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 再次,教育者必须具备科学、正确、积极、健康、不断更新的学识,倾倒给学生新鲜、纯净、无污染的“水”。据报载,两名中学生对“超导”现象产生了兴趣,去请教老师,老师不屑地说:“这也不懂,就是超级导弹。”学生愕然。一名小学生问老师什么是“克隆羊”,教育者含糊地答道:“大概是非洲的一种动物吧。”小学生一脸茫然。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的教育者,一般来说,经过师范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在专业知识领域里,大多是已具备了“一桶水”的。在知识增长相对缓慢的年代,也许可以较长时间地吃一些老本。但是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同了,“知识生产”的速度快得惊人。学生渴求从教育者那里得到“一杯水”,对水质的要求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清源之水甘冽而清澈,饮之解渴生津,如果教育者们仅仅满足于“一桶水”,不勤于掺“水”,不及时“充电”,还老是让学生喝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装在那里的变质腐臭之“陈年老水”,学生喝后肯定是贻害无穷,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是自来水。”这里的“自来水”是流动的“水”,是经过沉淀、消毒、过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鲜、纯净的“水”。当代大学问 第四,教育者必须注重挖掘学生潜力,倾倒给学生富有发展潜力的“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鼓励创新,持之以恒。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者要在课余时间里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具备的特质。教学活动中,很多知识是老师教不给学生的,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适当加以引导,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允许学生问倒教育者,教育者也可向学生请教,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让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会激发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才会得以挖掘,创造力才能发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倾注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清水”、“活水”,还应教会学生主动“汲水”。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者,捕鱼之技也,教育者会“倾倒水”,还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好教育者。因为即使教育者倒水得法,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一杯水、一桶水、一缸水的需要。一个善于教学的教育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品质;不仅倒给学生以“水”,还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汲水”的本领。我国著名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伟大工程。因此,作为今天的教育者,任重而道远。教育者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要充分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并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去。要时刻以时代优秀教育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加强自身修养与学习,及时“充电”,使自己博学多才,爱岗敬业,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让自己的“一桶水”成为富有营养,富有爱心,新鲜、纯净、无污染而富有发展潜力,在用正确的方法倾倒给学生的同时,更加注重教会学生主动“汲水”,掌握“汲水”的方法和要领。这样,我们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光荣的人民教育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