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之导1:“导”的追问

 zhangsanlisiqq 2012-07-11

导学案之导1:“导”的追问

   李泽厚将孔子思想定义为“实用理性”,即不追问“是什么”,而着力于“怎么做”。这与苏格拉底代表的西方哲学相反,他们总是对问题本身盘问究竟。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念衍生两种教学论——中国的经验取向与西方的科学取向。科学取向的教学观追求理性,讲究具体;经验取向的教学观则崇尚感性,着重整体。

比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个教学论可谓中国国粹,但与杜威的“做中学”比起来,它似乎只能算作教学原则或教学策略。很明显,“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不过陈述一个教学事实,即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认;其背后并没有潜藏有什么教育思想、教学心理等。教学原则就是教学遵循的法则,回答清楚如下问题方能让人依规而行:教师为什么是主导?主导什么?怎么主导?学生是怎样的主体?为什么是主体?怎样实现学生主体?自1983年北师大教授王策三提出这个观点,至今似乎没有人从专业角度做出具体而明确的理答;散见于各种文章中的见解时有出现,却因其往往是经验总结而缺少权威性、科学性难成共识。

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也许最不缺的就是经验。面对问题,我们总是下意识地问津经验。经验却最是靠不住的,它沿袭的成分多,实践提炼的因素少。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正像农民种地,所谓“种地不用学,人家咋地咱咋地”。随着科学种田时代的到来,经验主义的代价是——荒地,歉收;教学也一样,在教学效益长期成为问题的时候,是应该想一想用科学取代经验的时候了。在导学案纷纷制动课堂之际,我们可否效颦西方,用科学分析法剖解一下:导学案中的“导”是什么?“导”什么?怎样“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