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的辨证(上)

 淄水渔夫 2012-07-12
血的病变,概括起来主要有血虚、血瘀和血热等证候。常由五志化火,或邪热入血所致,分别在脏腑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介绍。
血虚证
血虚证是血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包括贫血,或具有贫血症状而血色素正常的病证,故常见于贫血病人,以及神经衰弱、慢性衰弱性疾患。(血虚五白一细:面白、唇白、舌白、指甲白、眼睑白,脉细
原因:①吐、衄、便、产后、月经、外伤等出血过多。②脾胃虚弱,生血不足。③劳心、久病精血暗耗。④瘀血阻滞,新血不生。
主证:心悸失眠,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舌淡脉细。
病理:血虚证的这些症状,多由血不养心和血虚不能上荣所致。血不养心,心神不藏,则心悸失眠;血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眼花,面白唇舌多淡;脉内血少,故脉细。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血虚证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的情况是:

上述血虚主证兼见

易惊,健忘的,多属心血虚

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甚或夜盲,手足麻木或颤动的,多属肝血虚

形体消瘦,饮食呆滞,面色萎黄的,多为脾气虚


治法:补血养血。
例方:补血活血——四物汤(地、芍、归、芎);益气养血,健脾养心——归脾汤(当归、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神、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补气益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营汤(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姜、枣)。
常用药: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党参等。
血和气是相互依存的,所以血不足常伤及气,因而血虚证亦常见气短、乏力等气虚症状。在治疗上,气为血帅,补气能生血,故常用益气补血之法,如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圣愈汤(四物汤加黄芪)等,多加黄芪以补气生血。
此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精又为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所以在补血药中配合健脾和补肾的药物,常能增强补血效果。
血瘀证
血瘀证是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瘀滞的病证,多由外伤、阳虚、气滞、寒凝等因素引起。
主证:局部疼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不移,舌有青紫瘀点或瘀斑,脉象沉涩;或见面色晦暗,唇、舌、指甲青紫(多属全身血液运行不畅)等症状。
病理:血瘀证,气血不通,经络拘急牵引,故痛如针刺;瘀血内停,不同于气郁之按揉则易消,故痛处常有定处而拒按。
由于血瘀所在的病位不同,临床也有不同的表现,如:瘀血在心,可见心悸、左胸闷痛,且牵引左臂痛;瘀血在肺,可见咳引胸痛,咳吐紫黑血块;瘀血在胁腹,可见局部刺痛或钝痛,有时能触到肿块(如肝脾肿大,腹中肿瘤等);瘀在胞宫,可见痛经、闭经或经量多,或小腹触到肿块(如宫外孕、肿瘤等);瘀在肢体,常见肢体麻木,疼痛,甚则活动不利、瘫痪、或见肢端变黑、坏死(血栓性脉管炎,动脉栓塞等);瘀在体表,可见局部青紫瘀斑,或肿胀疼痛。脏腑瘀血,常可触到肿块;如久瘀不消,阻碍营气运行,肌肤失养,可能见到皮肤粗糙如鳞甲,称为“肌肤甲错”。
治法:活血化瘀。
例方:养血行瘀的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开胸散结的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益气活血通络的补阳还五汤(黄芪、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活血祛瘀,定痛止血的七厘散(血竭、麝香、冰片、乳香、没药、红花、朱砂、儿茶)。
常用药: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五灵脂、生蒲黄、乳香、没药、穿山甲、苏木、地龙、水蛭、虻虫等。
气与血的关系非常密切,故气滞和血瘀常同时并见,在治疗时活血药与理气药常并用,但须分清主次,气滞为主者,当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药;如血瘀为主者,则当以活血化瘀药为主,佐以行气药,这是因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缘故。
正因为气行则血行,所以活血化瘀药,必配行气药,才能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如四物汤中用川芎。事实上,很多活血化瘀药本身即具有行气活血双重作用,如郁金、乳没、川芎、延胡索等(可以看做药物自身同一作用在病人正邪状态不同时的不同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