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新浪博客<吉林市龙潭山>

 日月明书馆 2012-07-12

吉林市龙潭山

   











    龙潭山,你是九州民间口耳风传,网络媒介争相传播的风景名山。你虽因一泓清潭而得名,但你的山脉走势,你的出世地位,你的历史内涵,你的文化品格……注定你充满大东王气,洋溢华夏龙韵——
  我尝翻阅史籍,遍访达人,望山而问:龙潭山,你何以位列道教四大方位之神的“左青龙”?你何以在远离中原的茫茫大荒时代,就进入《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甚至“朝韩史典”等重要历史典籍?你何以引起自西汉至清朝两千年间十几代帝王的垂青?你何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耆老告诉我,龙潭山是大清乾隆皇帝巡游吉林时钦赐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江城四大名山之首的左青龙,它是咱吉林市的守护神。
  道家告诉我,青龙之位,乃是道教分列天上二十八星宿时东方七星的首座。龙潭山位踞吉林城东,正对应天上青龙之座,故份属“左青龙”。龙乃华夏图腾中的万物至尊,而东方代表春天,是万物生发之季。因之,青龙方位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新生。
  史学专家告诉我,龙潭山史称“鹿山”。早在西汉时就筑城为国,名载汉魏史典。考古专家告诉我,龙潭山是两千多年前夫余国的诞生地,是从两汉、魏晋到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龙潭山,我不得不怀着敬畏的心情,举头东望,重新审视你。
  你蟠踞松水之滨,坐拥江城吉林,扼进出长白林海之咽喉,控连接松辽平原之胸襟,结辽河黑水于一体,拨松江回环成太极。你位居青龙之所,托红日出于东方;西对白虎之域,看金乌落于西疆。你左挽朱雀山,连一江而带三湖;右揽玄武岭,拢五县又汇六区。你四面峰峦叠嶂,有长白山西脉为依;脚下一水横陈,是松花江玉练相绕。远眺,三山连绵,状如掎角,乃蛟龙探水之势;俯视,大江浩荡,一泻千里,为游龙出海之态。真乃山水交映,龙盘虎踞;果然大气磅礴,王者风范。
  龙潭山,你虽海拔不高,仅有388.3米;你虽占地不广,主峰仅有200多公顷,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祭天坛、神路、南天门、古城墙、龙潭、神树等古迹斑驳陆离,扑朔迷离;龙凤寺、龙王庙、关帝庙、观音堂等古刹名胜煌煌,圣史昭然。你是经济关东、开元立国的发祥地,你是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的古战场。你的每寸土地,都蕴含着光耀千秋的故事,你的每朵野花,都浸润着人类鲜血的颜色,你的每块碎石,都迸射过铁蹄碰撞的火花。
  
  龙潭山,我不得不怀着急切而崇敬的心情,登临拜祭你。
  晚秋之际,你满山落木萧萧,却更显庄严肃穆。现代化的油漆盘山路上,仿古牌坊昂首而立,“雨旸时若”的牌匾耀目抒怀。“雨旸时若”出自《周书·洪范》,义形于言,韵味无穷。然与牌坊咫尺之遥的横断的古城却触目惊心,戛然中断的古城断脊上写满了你历史的沧桑。我再不能把这出自古典的妙语,解为“晴雨适时,气候调和”,再不敢把它想象成你风花雪月之晴光雨色。据说,此处名“断岭”,是康熙皇帝东巡时听信术士之言,为斩断你的龙脉,确保爱新觉罗氏之“大清永固”,命吉林将军率兵将其无情掘断的。自此,巍然挺立了近两千年的古城墙腰断两截,留下了这处历史的遗憾,文明的疮痍。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使你的古城断处袒露出层叠的黄土和垒砌的碎石,犹若天然古籍的页页竹简木牍,引我追根溯源。
  龙潭何为龙潭?古城墙何成龙脉?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为何野蛮断之?面对“雨旸时若”的匾额和古城“断岭”,我斟酌再三:如果一座龙潭山,果真“半部东北史”,那么“雨旸时若”,就是你历史风雨的描绘,就是东北史沧海桑田的缩写,就是你在华夏文明进程中风云际会的华章。
  
  龙潭山,我不得不虔诚地叩问你:你的文化源自何年?
  孤立盘曲了2000多年的古城墙告诉我,你是《史记》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东北文明于大成的古国之遗址!《魏志·夫余传》曾详载:“夫余……国有古城,名濊(同秽)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意即夫余王以濊城为基础,将其扩建成了王城,使之成为夫余国都城。“濊城”,即2300多年前的濊貊部落在今吉林市龙潭山之阳聚族而居的城堡。
  踏着龙脊似的铺满落叶的古城墙,漫步在你枝叶萧条的脊梁上,遥想东汉王充的《论衡·吉验篇》,思绪飞渡2200多年——公元前两世纪前,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有个橐离部族,王子东明为避迫害逃到了你龙潭山下。他东望你山势连绵,峰峦巍峨,日出于斯,傲立江畔;山下一江大水,遇山而弯,轰然北去,气势如虹。因而登山俯视:只见平原辽阔,民居星布;原野上嘉禾片片,农人劳作;草滩上芳草萋萋,牛羊成群,于是宣称自己是天帝之子,名解慕漱,受天帝指派,乘五龙云车降临龙潭山巅,来此建国立业。遂带领当地濊人开荒种田,繁殖牲畜,平定边患,扩大疆域,在你的脚下当地濊人聚居的帽儿山扩建起王城,国号“夫余”,并在东团山建立卫城,在你龙潭山之巅依山就势,叠土筑墙,建立起山城,以为夫余国攻守之要塞。龙潭山、东团山、帽儿山,三山一体,鼎足而立,构成了你统一和谐的战略和文化格局。自此,大东王气降龙潭。在其后700多年的历史中,夫余国发展迅速,始终受到华夏主体族系之两汉及魏、晋等历代中央政权的册封,荣列属国。因此,龙潭山,你始终闪烁着东北古国的文明之光。你是吉林市城的祖基,是吉林市的骄傲。
  沿着饱经历史风雨的古城墙,登上龙潭山极顶。这里大概就是两千三百年前东明王子的登临之处吧!放眼西望,碧水如练,虹桥飞架。松江两岸,高楼林立,大厦比肩;街衢经纬,车流如织。忽有汽笛破空传来,只见火车如龙,穿桥而过,若雷若鼓,震人心魄。于是,思绪倏尔飞到古夫余国的“迎鼓节”。那列车飞驰的铿锵声,幻化成两千多年前龙潭山上的祭天鼓声——茫茫大荒之野的第一个国王解慕漱,站在祭天神坛上振臂一呼,坛下万鼓齐擂,似海潮澎湃,如春雷滚滚,声势震天撼地。据考证,夫余国的迎鼓节乃国家节日,历时三天,第一天为统一国民意志的“迎鼓祭天”;第二天系国中大会,广开言论,民主议政,依法赏罚;第三天万民击鼓,举国欢庆。此文化源远流长,曾对东北各民族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迎鼓节”传统一直在你龙潭山上延续了七百多年,并流传到夫余国周边的各部落中……
  龙潭山,你还是东北历史上第一部治国法律的发源地——国中大会,民主议政、惩治罪犯、约束婚姻等等,皆开东北各族政权依法治国之先河。
  忽然想起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晋纪》说,“初,夫余居于鹿山”。鹿山何山?《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着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第二代夫余王解夫娄壮老无子,夫妇每晨必祭山川求嗣。一日御马射猎,箭伤白鹿,追白鹿至鲲渊(鲲渊即龙潭山下松花江转弯处,是古神话中巨鱼化为鹏鸟飞腾之地)山上,不见白鹿踪影而唯见大石屹立。忽闻婴儿啼哭之声自石下传出,解夫娄怪之,使人推巨石不动,乃亲力撼之,巨石触手而移,遂见石下有小儿,遍体金色,状如蛙形。王喜曰:“此乃天帝赐我之子!”乃收而养之,即名金蛙,立为太子,是为夫余国第三代王。自此,“白鹿引子”之山,被解夫娄命为“鹿山”。鹿山,即今日吉林市之龙潭山。
  踏山寻访,龙潭山,你千年古木的粗糙树皮上青苔斑驳,浑若历史褶皱中尘封的古迹。抚树仰望,林梢摩云。天风掠过,林涛隐隐,恍如天边传来历史的呐喊:夫余千年事,情关龙潭山!
  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记载,夫余国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至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两千里。
  
  徜徉在龙潭山密林之中,抚今思昔,飒飒秋风摇撼着千年古木,仿佛向世人诉说着夫余国数百年间的兴衰演替;飘飘落叶随风而舞,似乎对游人演绎着龙潭山麓数百年间的血雨腥风。眼前树枝丛杂,若戈矛交击;耳畔林涛隐约,似号角呜咽……
  龙潭山,你目睹了公元285年(西晋太康六年),龙潭山城被鲜卑王慕容廆攻破后,夫余国王依虑在南天门祖宗登临处拔刀自杀,其子孙逃到“沃沮”即今之延边地区的历史惨剧。此役慕容廆掠走一万多夫余人卖与中原为奴。晋武帝司马炎闻之大怒,决定助依虑的后人复国!鲜卑慕容廆闻讯伏兵于你脚下的丛林中,企图截击从沃沮回归的依罗王子,以达彻底覆灭夫余之目的。然慕容廆终不敌晋军奋勇,大败而走。龙潭山,你同样见证了公元286年,依罗王子在西晋的帮助下,于夫余王城的废墟上重建夫余国,并再次登上你极顶的祖宗登临处祭天的史实。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夫余复国”。然而,公元346年,鲜卑部慕容廆之子慕容皝再派骑兵1万7千余众进击龙潭山,夫余城再破。夫余国王玄被俘,夫余部众5万余口被掳掠至鲜卑前燕地域……
  龙潭山,你是大荒东北的战略要地,历史的长河在你身边一路波澜壮阔。
  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强盛起来的勿吉国麾重兵龙潭山下。从此,夫余国历经七百余年,在东北的历史地平线上彻底消失。然而,任历史长河波谲云诡,龙潭山,你的历史虽在胡笳号角声里更迭演变逾千年,但如东夫余、高句丽、百济、豆莫娄、勿吉、渤海、沃沮等国的众多居民,其根仍在夫余国,仍在你龙潭山!
  穿林越谷,发思古之幽情。满坡的粼粼碎石告诉我,自魏、晋到宋、元,自龙潭山城到东团山卫城,数百年的历史长空中,时常鸣响起隆隆战鼓,凛凛号角。
  公元645年,高句丽摄政王盖苏文屡反大唐,惹唐太宗李世民首次御驾亲征。661年,唐太宗再次挥师征讨高句丽,直击凭借龙潭山城之险而踞守的盖苏文部。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麾兵再征高句丽,大将薛仁贵亲率2000精兵,旷以半年时间,以奇谋攻破高句丽重兵驻守、凭险顽抗的龙潭山城。“杀获万余人,遂拔夫余城,夫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薛礼征东”的历史故事,至今成为龙潭山下脍炙人口的民间佳话。高句丽灭亡后,大祚荣的渤海国崛起于今敦化市。但其国民、文化仍与夫余国一脉相承。龙潭山麓被渤海国设为“涑州”,直辖于渤海国王室领导。
  宋代,辽、金崛起时,龙潭山麓是辽、金兵进中原的战略后方,是辽、金的屯兵堡垒。据考证,你荒草乱木掩藏下的六个石臼,系金兵驻扎龙潭山城时的舂米工具。相传,你龙潭山上贯通乌拉古城(今吉林市乌拉街镇)的山洞,即金国红花公主镇守龙潭山城时,恳求其兄四狼主金兀术挖掘的。“金兀术打洞通乌拉”的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元代,朝廷东顾中俄边境的驿路,从你龙潭山下的尼什哈站始,沿蛟河的老爷岭山麓,一直整修贯通,直至宁古塔与黑龙江畔……
  
  透过苍苍林木,遥看树木掩映下的飞檐翘角,耳听古寺庙中悠然传来的晨钟暮鼓,龙潭山,我的思绪由你而飞越唐宋,直落明清。
  明代,朝廷向东北中俄边境输送兵员与粮草的通道有两条,一条由吉林府顺松花江乘风破浪直至黑龙江,一条仍然是从龙潭山城始,沿老爷岭山麓直至漫长的中俄边界的古戍边驿路。1409年(明永乐七年)4月,明朝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把江城吉林设为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之间的纽带。1420年、1425年、1432年,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曾三度奉皇命在龙潭山到朱雀山一带的松花江畔,开设数处船厂,打造战舰,以顺流直下中俄边界,捍卫中华边疆。
  龙潭山城中央,苍松翠柏下布满历史尘埃的古寺庙建筑群告诉我,这里曾是大清王朝避凶趋吉的福地,是康乾二帝巡视东北、拜祭长白山的圣地。
  史载,努尔哈赤在统一东北女真各部时曾三打乌拉部,两驻龙潭山。其中一次,努尔哈赤兵败,为逃追杀,隐匿于你龙潭山一参天古树下幸免于难。假想努尔哈赤此次休于龙潭山劫难,那么整个中国历史将重写,长达300余年的大清帝国将不复存在!1682年,清康熙皇帝为秘密部署中俄边境的防御力量,以“我来问俗非观兵”之态,东巡船厂吉林。在乘船顺流直下乌拉街古城的“游览”途中,康熙放眼前望,青山壁立,松江浩荡。大清水师连樯接舰、旌旄映水;龙潭山渊渟岳峙,苍岩翠壁,矗立江畔。激流奔腾、浪花叠锦的松花江迎头撞上龙潭山,慨然折流北上,一泻千里。于是康熙帝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名闻后世的《松花江放船歌》。1754年农历八月初九,乾隆皇帝亲临龙潭山凭吊,封赐拜祭救祖“神树”,并游览龙凤寺,亲笔题匾“福佑大东”。
  “福佑大东”四字,倾注着大清王朝多少美好的祈愿!
  “大东”,语出《诗经》,原指周代东方诸国。乾隆之“大东”,近指古夫余国发祥地且护佑了太祖努尔哈赤的龙潭山、吉林府。吉林府是康熙和乾隆以及清廷王公贝勒遥祭长白山的圣地,还是流传于清代的“南有江宁织造,北有打牲乌拉”的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所在地。长白山出产的人参、鹿茸、貂皮、海东青(一种鹰类猛禽)、松子,松花江产的鲟鳇、东珠等珍贵特产,皆由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组织人丁专门采猎,并千里迢迢、源源不断地供应北京的大清皇室。吉林市郊,至今仍有清代的“打鱼楼”和训练海东青的“鹰屯”。“大东”泛指应是以吉林市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因为茫茫东北不仅是大清帝国的祖源,且是其统霸华夏的“龙兴之地”。东北幅员广大,物产丰饶,是大清国必须严加防范沙俄侵犯的边疆地域,所以,乾隆题匾之意,不仅在于祈求冥冥中的观音菩萨保佑祖源龙潭山,更在于保佑大东北。
  自龙凤寺沿阶而下,龙潭依旧,静处千载。然而龙潭的凛冽、幽深、铁锁青龙的神秘,涝不盈、旱不竭的神奇,号称吉林八景之“龙潭印月”的优雅……曾诱惑多少游人逸士来此寻幽探胜,曾引领多少文人骚客来此临风凭吊!尤其那面高悬在龙潭牌坊上大清德宗景皇帝光绪亲笔题写的“挹娄泽恰”的匾额,至今熠熠生辉,引人深思。
  “挹娄泽恰”,凝结着光绪皇帝几多复杂的情感!“挹娄”,东北古老的民族之一,源于肃慎,乃满族祖先。其族系发展的主干线索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
  有人说,光绪此匾,当是祈求龙潭中龙王及时行云布雨,润泽满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其实,作为帝王,光绪想到的应该是:龙潭山王气隆然,不仅是夫余祖先的开基立业之处,不仅是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的避难之所,而且是历朝历代争夺的战略要地。与其说此匾是祈求龙王及时润泽其民族领地,毋宁说是企盼神仙保佑大清江山。因为光绪时代,正是大清帝国风雨飘摇的年代。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列强瓜分。光绪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皇而无权。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内外交困。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试图强国,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和打击。光绪帝原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强行变法,未料反被袁世凯出卖……因而,“挹娄泽恰”,难道不是皇命维艰的光绪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大东王气,情钟龙潭山。难道内外交困的光绪皇帝对此无胸怀之寄托?
  踞龙潭之巅而望松水,碧流浩荡,一往无前。耳畔响起乾隆皇帝的深情吟咏:“滚滚遥源出不咸,大东王气起龙潜。”
  
  龙潭山,考古发掘考证昭示:这里有商周青铜,秦汉砖瓦,魏晋器皿,唐宋衣物,明清陶瓷……从华夏族系中央政权封赐的“濊王之印”,到中央政权赐予已故夫余国王的“银缕玉衣”说明,你脚下的夫余国与位于中原的华夏族系各朝中央政权,无论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习俗上,都有着难以分割的血缘关系。
  龙潭山,我心中敬畏的王者之山!你是东北各族历史发展的根基与纽带,你是自西汉至大清帝国2000多年间记录东北发展史的自然典籍。
  我唯有以崇敬的情怀高吟:雨旸时若。福佑大东。挹娄泽恰。大东王气在龙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