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宽容对待大卫雕像“马赛克”

 老庄. 2012-07-13

  央视新闻频道《国博百年馆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亮相》的报道,因为一场“马赛克”风波吵得沸沸扬扬,作为央视一 名员工,虽然本人不在新闻中心,但是心里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本人作为一名央视编导来说,和大家一样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但是却能够理解这种做法。为何 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了解了央视编导、记者是如何制作和对待一期节目的,或许就能对打“马赛克”有所理解。在这里我唠叨一下,完成一期节目除了正常工作以 外,编导、记者还要考虑的问题(其他有责任心的媒体人都会如此)。
  
  首先,从对待节目的态度来说。
  无论社会人士是否喜 欢央视的节目,但是央视对每一档栏目,每一期节目,甚至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解说,都要求很高,决不能以低俗或其他卑劣手段吸引眼球。因此,这就让我们这些 编导在做节目的时候,都非常谨慎。虽然央视也要求收拾率,甚至经常会出现收视率和收入挂钩的情况,但是收视率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必须和节目品质相结合。
   本人做过无数的节目,有时候真的为了收视率(说白了是为了收入),会做一些吸引眼球的故事,比如:牛掉到井里、猫和蛇大战、小矮人的婚姻等等,因为电视 规律就是这样,动物类以及追求奇特类的节目,是最容易出高收率的。偶尔有一期这样的节目还好,一旦多了,就会受到批评。
  我永远记得《探索发 现》栏目制片人王新建老师说过这么一件事,他们曾经播出过一个和蛇有关的节目,首播和重播收视率都很高,但是事后他担心了,因为他发现节目品质下降了很 多,所以他从此以后决不再播此类节目,即便是节目暂时出现收视率低迷,也坚持节目品质。所以《探索发现》走到了今天,才形成了自己响当当的品牌。
  正是因为如此,作为央视编导,有时候也会因为收视率或者因为节目选题范围局限等原因,在心里骂娘,但是骂归骂,一旦做起节目来,身边的同事还真的是认认真真。有时候这种认真,会让自己会变得非常胆小,因为唯恐做了低品质的节目,让观众和同行笑话。
  
  第二,从社会责任来说。
  我们每做一期节目,每一个环节都唯恐哪个画面或者哪句解说不当,导致出现不良影响。比如我在央视10套《讲述》栏目,一期节目20多分钟,就是做这么一期节目,如果不了解电视的人,恐怕很难理解我们做节目有多少苦衷。
   首先当我发现一个新闻线索的时候,我要打很多电话落实真实性、沟通细节,每次打电话沟通一两个小时再正常不过,所以手机费用都很高。有很多媒体的报道看 着相当不错,但是,不客气地说,真正打电话聊过之后,发现新闻假的东西太多,包括一些大的新闻媒体的稿子。有的为了拔高而盲目拔高,或者为了贬低而一味地 贬低,有的故事简直是胡编乱造。我都很奇怪为何是这种情况。
  在出外采访之前,我们会有很多问题要考虑或者规避,比如原本正面的事情,报道之后是否会引来不必要的负面,或者由于我们的报道导致事情走向另一个方向。把握不准的,我们会请教法律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等。
  假如,我们去跟拍一个小学生,那么我们就会考虑到这样做会不会被其他同学对他产生逆反心理?会不会让这个孩子无心读书影响他的学业?这样,我们就会给心理专家通个电话沟通一下,即便不找心理专家,我们也会很谨慎地报道。
   再比如,我们拍摄手术的镜头,会考虑究竟用到多大程度,那种血淋淋的场面才不会让人反感。有的人可能面对再大的手术也不怕,但是有的人会晕血,我们就会 照顾到反感情绪的人群。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因此这些考虑或许有的人说太多余。但是无论如何,至少在做每一期节目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都认真去 考虑了。
  
  第三,从中国的大环境来说。
  性,在中国真的还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大家可以私自看A片,可以说黄色笑话,甚至可以发些黄色段子,但是,真的把性拿到公开场合来说,我想大多人还是很避讳的。
   当然了,大卫雕像是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美学、文学等价值,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和性完全不能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讨论。但是,只要和性、和生殖有关 的,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中国人也好、中国媒体也好,虽然不说是敬而远之,至少还有所规避。比如,中国有多少父母能给自己的孩子进行过真正的性教育?又 有多少学校开设了性健康的课程?又有多少裸体艺术能走入媒体走入大众?
  我们在很多国家随时可以看到裸体雕塑,甚至有的国家还会生殖器崇拜,满 大家都是生殖器的石雕、木雕、壁画以及各种生殖器造型的生活用品。但是在中国,有多少人敢把生殖器作为信仰或者艺术画、雕塑去展示?对于男性器官裸露的雕 塑,如果放到特定的环境里面,作为艺术我们去看没有问题,但是真的在中国的公共场合,有这么一座此类的雕塑,再说是艺术,中国有多少城市敢于接受?即便是 大卫雕像,恐怕也还会引来争议。
  中国人对待裸体的态度要含蓄很多。
  
  第四,从观看电视习惯以及国人心态来说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虽然不如以前强了,网络也让大家疏远了很多,也有很多人似乎不再看电视。但是全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吃饭聊天一边看电视,其乐融融的场面 依然那么温馨。如果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莫说和性有关的节目,就是和裸体有关的节目,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恐怕很多人都很不自在。尤其对于我们的父辈们来 说,他们思想要比我们这一代人“保守”很多,而对于正在懵懂期的孩子来说,之前又没有很好的性知识教育的话,甚至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所以,央视的电视节目,全家人坐在一起看,你永远不用担心会出现让一家人很尴尬的画面。
  
   我在医院多次拍摄过生育的全过程,第一次开拍前,是一种好奇,但是拍摄期间,就会发现,生育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事情,而对于女性又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 如果出现难产,场面更是惊心动魄。有时候真的想把这个过程全面、真实的展现出来,让人们对母亲、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但是,这种节目在国内又怎么可能播 出呢?只有作为科教片而且还得进行艺术加工,不能如此真实地去播出。那种现场的震撼,不能真实的播出,也肯定无法感受到。
  曾经在南通附院曾经 拍过这么一组画面,孩子出世后休克了,小孩全身都是羊水和粪便,从镜头里面本人看着都恶心的想吐,但是医生却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连一层纱布都没有加,最 终挽救了一个生命。这些我们只能用同期或者解说讲,却不能完全用画面太真实地展示,只是用大全景,或者有前景遮挡的镜头展示。
    
   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一旦出了任何纰漏,都可能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每做一期节目,都会考虑很多很多,都会谨慎再谨慎,认真再认真。或许你从来不看央视 的节目,甚至会骂央视的节目做得不好,但是,真的在了这个平台,换成大家,也会如此。就像我前面说的,有时候我自己心里也会骂娘,骂归骂,一旦做起节目 来,还是不敢有半点马虎。正是基于制度、责任、社会影响等各种因素考虑,才导致我们会把原本并不敏感的事情,无形当中就会神经质般过多考虑。所以,我想, 大卫雕像打马赛克的事,或许也是如此吧。
  其实另一层面,谁都不想这么做,但是又担心万一影响不好怎么办?有老人、有孩子,他们能接受吗?所以 一想到影响,就过度紧张,就会变得有些保守。而且新闻的时效性又那么强,又要着急播出,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或者好好讨论一下,这时候,除了责 任,艺术或者其他,都会淡化很多,然后我想他们就匆忙打了马赛克播出了吧。

        尤其是新闻镜头,拍摄相对比较匆忙,时间也不允许静下心来打好灯光慢慢创作性地拍摄,就会导致大卫雕像的敏感部位,即便不是特写镜头,在电视画面上也会非常明显。这种电视画面,很难产生现场观看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所以对于马赛克,我们在笑谈此事的时候,也请宽容地对待一下。更何况,在节目播出后不久的重播中,又把马赛克取消了。取消了,说明了事后也意识到打马赛克不太合适,总之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事后,我从网上看了这则没有打马赛克的新闻,如果作为我本人,完完全全没觉得有什么。但是,由于有特写,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换成我去报道这件事,对于这 样的特写镜头,心里还真的没底,播出究竟可不可以也真的心里打鼓。我想,我有这种想法,并不代表我就多么保守或者一定是对艺术的不欣赏吧!所以这会让我很 纠结。
  当然了,我自己也会对此新闻有个人的处理方式,就是要么删掉这个镜头,要么就用大全景,那样就不用打马赛克了。观众也就不用再扔鸡蛋了。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很多社会人士或许不知,央视非常注重观众的态度、评价和批评,比如节目中有一个错别字,只要观众一个电话或者一封信指出来,就要逐级进行处罚,我本人以及很多编导都被处罚过。

   

   (注:本人仅仅是个普通编导,既不认识那位记者而替他解脱,也不代表央视,更没有什么高尚的觉悟,也无数次有过抱怨。但是身边的同事在工作的时候真的会 有如此多的考虑,我想即便是其他的朋友到了这个平台和环境也会如此,所以我只是表述一种现象,分析事情的成因,绝没有为央视遮掩和解释。大家对本人的观点 有任何不同,只要不是侮辱性语言,扔多少鸡蛋均可,但请勿与单位牵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