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度创新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动因

 梦中家园 2012-07-13

工业革命率先发端于英国的头等重要的因素就是制度创新。制度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是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政治制度的创新 一是英国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生长的政治制度框架。“光荣革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权,财产被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但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经济的成长不会因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英国始于1215年《大宪章》的政治发展进程中,诸种因素的汇集形成了一个对资本主义生长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威廉三世。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

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4.人民有请愿权;

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

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到汉诺威乔治一世(1714年~1727年)统治时代,英国内阁制始告形成。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盛赞“光荣革命”后的制度框架对于英国产业革命的意义: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也许最重要的是,国会至上和习惯法中所包含的所有权将政治权力置于急于利用新经济机会的那些人手里,并且为司法制度保护和鼓励生产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框架。英国在不利的开端之后到1700年经历了持久的经济增长……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二是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相比有着较为独特的社会结构。

     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三明治式)的社会结构,以三个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英国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为其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国家中,中等阶级并非没有产生,然而其力量却相对弱小,在社会功能方面意义不大。货币地租正在形成,但仍属封建地租性质。因而,原有的社会结构虽已过时,但尚未解体;新的社会力量虽已产生,却尚未强大到可以与旧势力抗衡的地步。于是,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头,它们落后了。亨利八世时期就开始培植由新兴商人阶级和新土地贵族组成的下议院,作为政治斗争的牵制势力,逐渐形成议会民主制度。议会民主制为各种新兴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时期的政策主要受到商人和新贵族的利益左右。在商人和新贵族还比较弱小的时候,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因此获得了拓展市场的贸易垄断权和发展工场手工业所必须的支持。随着商人和新贵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通过议会与王室进行了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目的是削弱王室对经济的干预。有重要意义的是对征税权的争夺和废除王室垄断权。下议院拥有征税权和废除王室垄断是英国政治制度优于其他国家的重要方面。17世纪中后期,工业资本的地位逐渐增强,在议会中与土地贵族形成两种对立的力量。政府政策逐步由干预转向自由放任,政府的经济行为也相应地趋于稳定。而且,随着竞争的有序化,政府的经济职能日益减少,最后限定为保护现存制度,维持经济秩序。自由放任成为成熟市场上政府的行为特征。 三是新的资产阶级政府着力创建优越的工业化环境。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一个体制开放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府。新的政府推出一系列法规和政策,直接干预经济,促使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现代化环境的形成。土地立法、议会圈地、海外掠夺、殖民战争和国债制度等都是新政府在工业革命前直接参与建立资本主义现代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土地立法不仅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更重要的是让土地完全进入市场,使之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投资的形式之一。通过市场买卖来推动土地资本主义化的速度并不能满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欲望,于是政府又以议会圈地的暴力手段加速土地的资本主义化。此外,政府在促进私人企业发展上,也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活动。政府往往用调整税收、许予津贴或贸易特许等方式,鼓励企业、公司的发展,保证国内市场。例如1688年政府取消谷物进口税,用每夸特小麦补贴5先令的方法投放市场,以保证国内粮食的需求。1720 年政府对进口印度绸和印花布课以重税,保护国内纺织工业的发展。整个18世纪,政府采取优惠贷款的办法扶持私人企业,于是各种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根本性因素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犹如诺思所认为:“随后而来的17世纪的政治动荡产生了这样一个政治结构,它进一步巩固了自愿团体的所有权,使经济活动的增益为一个社会所有,在这个社会要素和产品市场已发展到足以促进这种扩张。”又如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卡洛·奇波拉所总结的那样: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2、民族精神的创新 孟德斯鸠曾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就形成了浓厚的清教氛围。清教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制。可以说,新教精神为工业化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 英国清教的出现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对经济发生真正影响则是在复辟时期各种极端清教派别如圣公会、教友派、长老会、再洗礼派、独立派以及千年会等的出现之后。他们在反抗国教迫害的斗争中获得宗教宽容、合法存在的地位和信仰自由的权利。然而在宗教界和社会上仍然遭受歧视,法律和教规断绝了他们的仕途,但给他们留下了在工商业活动中寻求发展的机会。清教各派组合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圈,并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了具有强烈经济追求的新教精神,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确立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行善赎罪、勤俭劳作与上帝选民意识融为一体,形成了新教精神。这样,社会功利标准取代了赞颂上帝的标准,社会功利主义被确立为新教精神的核心。崇尚个人才能和力主个人权益的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便是:“尽你之力赚钱,尽你之力节俭,尽你之力舍予。”在历史变迁中,这种新教精神和价值取向成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权威抗衡的武器。这正是新教虽同是欧洲的社会文化现象,但在英国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英国非国教派各自构成独特的宗教小团体,集中在英格兰北部和米德兰,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决非偶然的巧合。在这一带,各种非国教派占据一定的经济行业与地盘。教友派垄断冶金、酿酒、金融等行业;唯一神派控制纺织业,长老派在苏格兰的机械行业中占有优势。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创业精神使这一带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的主要区域。非国教派的新教精神和价值取向培养出自己的人才。非国教派拥有一套自己的旨在培养新教精神的教育制度。由于法律禁止非国教派进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伊顿公学,非国教派便设法创建了自己的学校,苏格兰大学便是一例。这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工商业实用倾向。因此,在非国教派中涌现出了数量较多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据统计,非国教派仅占全国人口的5%,但他们却占全国企业家和发明家的49%。所以当时有人讲,“英国科学思想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从机械师、冶铁匠、化学工业家和工具制造家的名单和皇家科学院成员的名单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科学与实际应用有多么密切的关系。”因为当时非国教徒控制着英国大小科技协会,所以科学思想的扩散无疑与新教精神和价值取向紧密联系,并且成为英国工业化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在上述有利条件下,最终形成了英国人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也即是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合理谋利”精神。所谓“合理谋利”,是与在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相对而言的。

     3、农业制度的创新 无论国外还是中国学术界都取得了一个基本相同的理论,即农业经济是整个英国社会经济变迁历程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经济领域。我们可以这么说:农业资本主义化奠定了英国工业化化的基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后来的议会圈地运动使土地关系的变革深入到所有权层次,封建土地制度在这一时期被彻底摧毁。革命期间,议会多次通过没收国王、大主教、主教、教长、教士会和保王党贵族的土地进行拍卖,使土地进入市场。更重要的一步是废除骑士地制和取消监护制度及其法庭。一切基于骑士服兵役从国王和其他人那里取得的领地,以及根据租佃制直接从国王那里取得的领地都变成了普通的自由领地,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财产。圈地运动,特别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通过议会立法的圈地,使部分土地所有权得以改造转移,又使土地的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市场已经支配着农场,制造业早已渗透到非封建性的农村。农业已经做好了在工业化时代实现它的三个基本功能的准备:一是增加生产,提高生产率,以便养活迅速增长的非农业人口;二是为城市和工业提供大量不断增长的剩余劳动力;三是提供一个累积资本的机制,把资本用于经济活动中较为现代的部门。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是英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英国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要从改造农业入手。 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传统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改革传统的土地关系,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使土地可以以资本的形式投入市场;第二,改造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建立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农场经济;第三,将大批附着于土地的农民“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为工业提供劳动力的工资劳动者。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土地所有权关系的革命是核心部分,因为土地关系乃是联结农村社会结构各环节的枢纽。传统土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庄园的土地所有制与农民的小土地占有制相结合,也就是说,土地关系具有所有权和占有权两个层次,故而土地关系变革也就涉及这两个层次的变革。两个层次的土地关系变革产生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现代化农业的农村经济实体: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农场。农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据经济学家克拉夫兹的宏观经济分析,1610年至1860年,英国农业生产率以年均1 %的速度增长,比工业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了近一倍。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可以用小麦产量来说明,1750年小麦亩产8蒲式耳,1800 年为20蒲式耳,到1851年达到27蒲式耳。此外,羊的数量增加2倍,牛的数量增加近一倍。英国被公认为农牧业结合得最好的国家。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每块土地扶养人口的增加。1650年英国一个农业工人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1.5个非农业人口,1800年为2.5人,到1860 年为6人。这一时期英国人均产量比爱尔兰、荷兰、德国、比利时、法国高出40%至50%。 可见“改造传统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有四方面的深远历史意义。第一,它满足了当时英国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巨大需求;第二,它支持了英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第三,为英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性的有利条件;第四位英国此时的商业贸易的扩大做出突出贡献。 3、市场制度的创新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一切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市场制度创新成为主流。一是农业制度。在农村,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田园诗般的沉寂,独立小农成批地被扫除,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农场的经营方式。二是企业制度。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代之兴起的是行业公会、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新的企业制度。三是手工工场制度。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和需求大爆炸,使整个大不列颠——从商人到手工业者,再到农民都为对外贸易和商品生产而运转起来,尤其是与外贸有关的工场手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分料到户制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成为工场手工业新的组织形式。四是金融制度。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银行、交易所等,近代金融制度产生了。五是贸易制度。在一系列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贸易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各种经济活动,拥有商业资本的商人享有对许多领域进行投资的选择权,商人成为关键人物,相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学说和政策。重商主义使英国社会生活出现商业化趋势,打破了自然经济的沉寂。这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使那些本已接近寿终正寝的陈腐关系和规范失去了效力,旧的制度被彻底打破了。 制度创新虽然打破了旧制度,但是新制度本身并不完善,市场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基本上是无约束的,一些新的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出现,使这种无约束状态更加混乱。这种混乱表现为市场行为的掠夺性和投机欺诈性。掠夺性是指迅速地、大规模地将其他人的财产变为少数垄断者或投机者的财产,它不仅表现为单纯的暴力掠夺,例如圈地运动、海盗行为、侵占殖民地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商业的投机和欺诈手段,对广大消费者和直接生产者及其他阶层财产的掠夺,例如南海泡沫事件对广大投资者的掠夺,以及普遍存在的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对消费者的欺诈。无序竞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混乱,当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以后,对竞争的有序化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来自两方面:一是在混乱中获利最大的集团,他们希望将掠夺到的财产合法化、固定化,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二是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他们对混乱的状态已经忍无可忍,爆发了多次要求建立秩序的公众行动,如反圈地起义、平等派运动等。竞争有序化主要是限制过度竞争,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混乱,建立竞争规则,保护合法竞争、平等竞争。竞争有序化是市场向成熟阶段推进的关键问题。英国在竞争有序化、稳定市场秩序方面比其他国家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第一,制定了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1679年通过《人身保护法》,给私人的生命财产以法律上的保护。同时,政府还颁布了无数的关于商品交易、证券交易的法案。关于合同的法令到19世纪后半期定型,主要有1882年颁布的《期票法》,1890年颁布的《合伙契约法》,1893年颁布的《货物买卖法》。 第二,建立了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政府用法令形式规定货物如何制造、丈量或买卖。例如在纺织业中。政府建立一整套检验员、视察员和监督员制度,通过条例来保证布匹的长短和质量。此外,还有一种对面包的定量定价章程,规定要按照价格来确定面包的重量,取缔掺假,并规定面包匠必须随时应顾客之请称面包重量。 第三,制定了保护发明者的专利法。1624年,英国颁布了《专利法令》,被称为“第一个包括各项要点的国家专利法”,这个法令准许发明者有一定年限的专利权。最早的专利有一些授予了从欧洲大陆带来新工艺、新技术的人,涉及行业、门类十分庞杂,像锻铁、磨面、织物修整、染色、轧光、金属加工、采矿业等。专利制度的建立为知识财产的所有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从而鼓励了发明。在英国产业革命中,许多发明都由于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才得以成功应用。 第四,制定了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南海事件后,英国人对股份公司和股票投机产生了恐怖情绪,极大地阻碍了投资活动。1734年,议会通过一项法令“禁止进行股票投机买卖的可耻行为”,禁止进行“一切有关证券现货或期货价格的赌博、抛盘和先买权”。同时,政府对公债也采取了慎重的态度,总是按期支付利息,不久,私人投资活力又恢复起来。 第五,建立了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引起激烈的劳资冲突。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政府通过了工资评定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工资评定制度产生很早,由于物价上涨,政府不断修改评定方法,1700--1750年曾颁布或重新颁布评定方法有30多次。工厂法于1802年颁布,对劳动时间、劳动保护以及童工的使用和教育做了一些限制和规定。为解决失业与流民问题,政府接管了过去由教会等慈善机构进行的济贫工作,颁布济贫法,对广大贫民实行救济。

4、资本制度的创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

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英国在16—18世纪期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对农民的剥夺是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是英国原始资本的重要来源。 首先,对农民的剥夺在英国进行得最彻底,也最典型。

一方面,持续时间很长的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廉价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在对土地的掠夺中,大量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财富使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成为可能。 其次,英国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进入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阶段。它通过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的商业战争,到18世纪最后30年,成为世界第一商业和殖民强国。英国对外贸易在18世纪前后增加了近6倍,从1698年的11900万英镑增加到1802年的72 800万英镑。伦敦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而各类特许公司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获益者。英国凭借其殖民霸权,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进行掠夺。一是特许公司利用垄断操纵价格,谋取暴利。二是对殖民地进行直接掠夺,1757—1815年间,英国政府从印度搜刮的财富即达10亿英镑以上。第三,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18世纪80年代,利物浦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纯利达30万英镑之巨。从1680年到1775年,英国人运送奴隶到美洲约有300万人之多。1517年,英国往西印度群岛贩运一个奴隶能获得20英镑,到1800年则增至40英镑。第四,在征服爱尔兰的过程中,掠夺爱尔兰的土地和财产。仅根据1652年《爱尔兰处理法案》,英国就掠夺了爱尔兰人700万英亩以上的耕地和牧场,并占领了土地肥沃的乌尔斯特省、曼斯特省和林斯特省。第五,进行海盗抢劫。德雷克是英国著名的海盗,但因他向伊丽莎白女王献出了大量礼物,反而获得爵士封号。据估计,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海盗掠夺的赃物价值达1200万英镑。这些巨额的肮脏资本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启动资金。 再次,英国在国内也创设了新的资本积累的诸多方式。一是国债制度。即英国商人向政府放贷资金,从而获取高额利息。这也是英国积累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18世纪,英国的殖民地政策引发了多次战争,使英国国库空虚,公债不断增加。在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国债已经增加到1.27亿英镑。资本家利用公债进行投机,获取高额利润。二是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1694年,英国政府为了筹集资金,给予借款公司8%的利息及发行纸币的特权,于是英吉利银行宣告成立,这是英国的第一家银行。此后,英国银行迅速发展起来。1755年,仅国家银行就有12家。银行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重要杠杆,起到了收集社会资金,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逐渐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银行兴起的同时,英国的股份公司也出现了,仅1717年就成立了1800家之多。到1698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也开始营业,活跃了英国的经济。三是严密的税收制度。英国的征税范围几乎无所不包。1688年-1755年,英国的消费税就增长5倍。18世纪30年代,英国居民每消费20先令,就有10先令用来纳税。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税,如直接税、财产税、土地税……等等。英国政府用各种税收方法获取的资金,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之一。

5、思想观念的创新

     每当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诞生的时候,反映到意识形态方面,总是要有新的理论为先导。这种新学说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大声疾呼,宣传它的优越性,指导人们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经济学理论在巩固和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初,思想家们就已经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他们的著作,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天赋人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中世纪末期,由于英国商业资本的发展,扩大了国内外市场,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从而带来了手工工场的繁荣。为此,这时期在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成立垄断公司,以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回国内。重商主义学说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适应了中世纪末期和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需要。但是到17世纪中叶,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再单纯表现为货币的积累,而且也表现为生产的增长,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限制生产。随着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心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移,重商主义学说趋于崩溃,新的经济学说产生了。这种新的经济学说就古典政治经济学,它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的经济学。 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译本名为《国富论》)。这本书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著作,是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思想上的体现。它对工业革命的蓬勃展开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国富论》主要阐明了什么是财富以及如何增加财富的问题。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工农业生产的商品的总和,为了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实行自由竞争。斯密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换回来的物品。”可见,斯密认为社会财富来源于国民劳动的创造。国民生活的必需品包括国民劳动创造的直接产物和以国民创造的财富为基础的贸易产物。斯密反对重商主义。他认为,把财富仅仅看成是货币或金银的见解是错误的。他认为,货币只是国民资本构成的部分。一个国家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不是输入金银,而是输出本国的剩余物资和从国外输入本国需要的物资。他指出,重商主义者倡导的限制输入和奖励输出的办法,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把自由竞争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法则,认为它适合经济的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通过自由竞争,可以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和谐。《国富论》的出版,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它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的号角。到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这一思想渐渐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了。 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这也是英国率先走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大障碍便是重商主义。作为指导英国发展的国家政策,重商主义曾帮助英国保持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时候,它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突破重商主义的束缚,为经济“松绑”,就成为时代的需要,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6、生产技术的创新

    一是组织形式的变更。首先,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组织形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采矿、冶金等重工业部门,较大企业的发展快于纺织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其次,每一部门又是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以毛纺织业为例,较低层次的是由老板兼工匠的独立手工业者所组织的独立家庭手工业。在这种形式的手工业当中,生产的组织者亲自参加劳动,自己拥有少量资本,从羊毛商那里购进原毛,在家人和几个帮工的协助下从事生产。较高层次的是由商人资本家控制下的分散的家庭手工业工场。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导地位。英国手工工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与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尼德兰等国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英国,拥有大量的技术熟练工匠。但是,不断发生的宗教战争,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同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又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到英国避难, 约有三万人之多。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之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为英国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种技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逐渐地发展起来。到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80%。到17世纪初,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此外,还有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如棉纺、采煤、制铁、玻璃和造船等行业也都发展起来。煤的开采从1540年到1640年增加了8倍,锡、铅、铜和盐的开采增加了6倍-8倍,铁的开采增加了2倍。这时期,英国已有50多个集中的手工工场,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至于分散的手工工场就更为普遍了。所有这些,意味着英国资本主义结构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成熟。英国手工工场在18世纪普遍地扩大起来。手工工场发展的结果,使技术分工更加精细,操作分成各种细节,从而使专门工作日益精巧、熟练。这样就出现了适宜于各种专门工作的细小而简单的生产工具,同时也出现了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区别。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二是生产技术的变更。英国的毛织业是十三四世纪由尼德兰工人引进的。此后几百年间,毛纺织业在英国城乡广泛地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导工业。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80%。到17世纪初,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大约有1/5的人口从事这项事业。但是,英国工业生产品的质量在当时还不及西欧的某些国家。那时,英国的粗毛呢还要到荷兰进行最后的加工。英国的冶金业、采矿业和采煤业,在16世纪到17世纪仅刚刚起步。就矿石开采的数量和加工的技术而言,在17世纪前半叶,英国还不如萨克逊、捷克和瑞典,某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水平也不如法国。不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成长有其本身的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使英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剧烈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18世纪,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受政府严格控制,旧的行规束缚的也很紧,行会对每一匹毛料的长度、宽度、折叠、打包、生产过程中的配料、印染、拉长、起毛、整饰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政府在企业中还设有测量员、监察员、检查员,产品出售前还需盖检验合格印,加上制造商标识。政府或行会对产品价格也有严格规定,违规者,要加以重罚。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保证质量,维护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信誉,但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成为一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它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 英国棉纺织业也是1588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到17世纪才在兰开夏建立生产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于农村,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没有传统的阻碍。因此,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18世纪以前,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50%-60%,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而,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其次,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属于低档商品,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见,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推广新技术,创造新产品。 所以,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起到19世纪中叶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