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蕁麻疹】

 疏樓西風 2012-07-13
 
【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因身體接觸到某一種或多種之過敏原(

包括食

入、吸入、皮膚接觸、注射進入),引起皮膚內小血管急速擴張,而在皮膚

表面形

成膨疹。膨疹在24小時內會自動消除,但在過敏原未完全離開身體或是不

斷再接觸

到過敏原時,膨疹將反覆的發作。大多數蕁麻疹為急性發作,在數天後會

自動康

復;但若反復發作超過 6 星期以上,則稱為慢性蕁麻疹。

常見引起蕁麻疹之原因: 

急性蕁麻疹常只由單一原因引起,慢性蕁麻疹則可能由單一或多發性原因

造成。

1. 飲食:  

  • 海鮮(尤其生食者)
蝦、蟹、貝類、不新鮮的魚
  • 含酵母菌或經過發酵處理的食物
養樂多、健素糖、表飛鳴、優酪乳、麵包、饅頭、蛋糕、布丁、乳酪、醋
  • 含人工食品添加物(如人工色素、防腐劑、抗氧化劑、香料…等)
市售飲料(汽水、果汁、茶…等)、醬菜、各種罐頭食品、零嘴(糖果、餅乾、蜜餞…等)、泡麵…等
  • 堅果類食品
花生、核桃、腰果、杏仁、胡桃
  • 含咖啡因者
巧克力、咖啡、可樂、茶、可可
  • 某些水果
芒果、草莓、蕃茄
  • 含酒精的飲料或菜餚
所有酒類
  • 其它
蛋、牛奶、香菇、竹筍、殘留農藥的青菜


2. 藥物:所有藥品、維它命及健康食品皆有可能,較常見者如一些消炎藥

物(如阿斯匹靈)、抗生素…等。

3. 感染:

  • 細菌性:牙齒疾病(如蛀牙、牙周病)、鼻竇炎、尿路發炎…等。

  • 黴菌性:如念珠菌感染、足癬(香港腳)、甲癬(灰趾甲) …等。

  • 病毒性:如B型肝炎、某些濾過性病毒引起之感冒…等。

  • 寄生蟲感染:如滴蟲感染、腸道寄生蟲…等。

4. 吸入性過敏原:如花粉、黴菌孢子、粉塵、動物毛髮、小蟲的分泌物或

排屑物之微粒…等

5. 內分泌: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荷爾蒙(某些女性之蕁麻疹發作與生理周期

有關)。

6. 物理性因素:導至物理性蕁麻疹,如搔抓、壓力、陽光、冷、熱、運動

、水等因素。


如何避免接觸過敏原:
  1. 慢性患者應記錄飲食日記及膨疹發生的時間、程度,以找出可能的食物

    過敏原(飲食日記應包括食物、茶水飲料、藥物、健康食品及補品、零

    嘴…等) 。

  2. 對曾經因服藥而引起蕁麻疹的患者,應請教醫師,將可疑藥物名稱記下

    ,看病時先告知醫師可能會過敏的藥物。

  3. 慢性患者若有其它身體不適(如蛀牙、鼻竇炎、尿道炎、腸胃不適),應

    儘速就醫治療,以避免感染性過敏原長期在體內作遂。

  4. 避免到灰塵和煙霧多的地方;對羽毛過敏者,不可飼養小動物;對花粉

    過敏者,不要插花、栽花。家中最好不要鋪地毯;並隨時保持空氣流通。

  5. 物理性蕁麻疹的患者應避免引發之物理性因素即可。


蕁麻疹應注意的其它護理工作:
  1. 沐浴方面

    • 可以使用肥皂或沐浴乳。

    • 儘量少洗熱水,熱水易使血管擴張,而使膨疹更厲害。

  2. 止癢方面

    • 按醫師指示,局部使用冷敷或止癢藥膏。

    • 剪短指甲,避免對局部搔抓,而造成皮膚損傷。

 

 


 
 什麼是慢性蕁麻疹?
  作者:朱家瑜 醫師  醫師簡介
 張貼日期:2005/11/22  閱覽:87308   

台大醫院皮膚部  主治醫師  朱家瑜


什麼是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是蕁麻疹的一種,一般來說,急性蕁麻疹來得快去得也快,常常突然發得全身到處都是,不到半天時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很少超過一天還沒消失的,但是如果蕁麻疹第二天又從不同部位發出新的疹子來,如此日復一日,反覆發生令人困擾的皮膚病,至少超過6週以上,這時就稱做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的特徵


        它的特徵是皮膚會反覆出現許多紅色到粉紅色、輕微鼔起或膨出的疹子,這些疹子可大可小,有的周圍還會有一點紅暈,外觀上看起來很像被蚊子咬到的紅疹,也可以大到超過10公分直徑,每個疹子都腫起來,好像一個一個鼔起來的浮雕一樣。就症狀來說,大部分的蕁麻疹是會癢的,它可以癢到讓人無法入睡,但是也有人不覺得很癢。



慢性蕁麻疹的種類


        慢性蕁麻疹可再細分為:
        (1)慢性自體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IU)
        (2)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
        (3)自體免疫性蕁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
        (4)皮膚劃紋症(dermographism)

        此外在台灣,筆者也常發現急性蕁麻疹因為沒有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因而一直持續發病累積變成慢性蕁麻疹的案例。



蕁麻疹的病因


        蕁麻疹是典型的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常是由於人體中有認識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而引起,許多人對海鮮類食物過敏(例如蝦子、螃蟹、蚵等),便是由於這些食物中所含有的蛋白引發人體產生特異性的E型免疫球蛋白,這些E型免疫球蛋白一旦與過敏原結合,便會引發皮膚中或血液中肥胖細胞(mast cells) 的活化反應,因而使得這些細胞中的組織胺(histamine) 釋放出來,這些組織胺會使得皮膚中的血管擴張、組織腫脹,也會興奮神經引起厲害的癢感,於是就形成了典型的皮膚疹子



是否與常見的過敏原有關?


        會引發這種急性蕁麻疹的物質實在太多了,除了大家熟知的海鮮之外,包括塵螨、乳膠、芒果、奇異果、日光、樹脂、香精、有機溶劑、口服或局部藥物等等物質都有報告過會引起此類過敏反應,所以不只是吃的東西,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樣樣都有可能引起蕁麻疹,一般人覺得蕁麻疹一定是吃海鮮或其他「不乾淨的食物」引起的,其實是一大誤解


        相反的,慢性蕁麻疹通常不是食物過敏所引起的,因為如果是食物過敏所引發,大多的病患不用幾天就會發現是什麼食物引起自己的過敏反應,只要稍加注意避免再吃到會過敏的食物,大多可以不藥而癒,很少會拖到6週還沒好的。而慢性蕁麻疹則可以反反覆覆拖上數個月,甚至有人幾年以上都不會根治的。


        事實上,要讓皮膚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不一定是透過過敏反應,還有可能是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 ,包括冷、熱、壓迫皮膚、摩擦都有可能直接引發皮膚中的抗阻織胺釋放出來,結果也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模一樣的疹子;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是由於人體有自體免疫疾病,出現認得自己蛋白的過敏反應而發生;至於皮膚劃紋症,病因更是奇特,這是因為病患自己抓皮膚就會引起組織胺釋放出來而形成的蕁麻疹。可以想見,所謂慢性蕁麻疹,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對外來的過敏原過敏所引起,也由於病因根本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外來過敏原,因此任憑你如何飲食控制,也不會有明顯的改善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法


        由以上說明可知,慢性蕁麻疹包括好幾種病因各不相同的疾病,因此必須洽詢有經驗的醫師治療,千萬避免自行服用成藥解決,否則可能錯失根治的機會。


        首先要先找出真正的病因,所以醫師會仔細詢問發病的原因是否和特定的接觸物質有關,客觀地想想看剛開始發病的前2-3天,有無接觸到任何特別的物質,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要想一想,筆者碰過的過敏原各式各樣都有,包括棉被過敏、衣服過敏(新買的衣物上有染料或因特殊處理)、紫外線過敏、擦藥膏過敏、染髮劑過敏、有機溶劑過敏、芳香精油過敏等等,所以不要自作聰明,要仔細回想一下。此外,也要注意是否有特定的因素會發病,例如洗熱水澡後、曬太陽後、穿緊身衣物處、抓過皮膚處,以及是否有使用其他藥物(如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含可待因的藥物、降血壓藥物) 或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甲狀腺發炎或疾病等等)。


        一旦找出真正的病因,就可以確認真正的診斷。只要避免再去接觸過敏原,自然會很快痊癒,頂多吃一點口服抗組織胺或打一針抗組織胺,就會很快改善,若是實在很癢,則可以搭配擦一些止癢藥膏。


        對於物理性蕁麻疹,最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發病物理因素並盡量避免發生,自然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慢性自體性蕁麻疹是最難治療的一類,因為找不到病因,所以必須長期以口服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情,此時便需要顧及病患的生活品質,還好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具有更好的療效,同時也比較不會有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若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考慮長期以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


        皮膚劃紋症的治療和慢性自體性蕁麻疹一樣困難,除了必須長期口服抗組織胺之外,必須要注意盡量避免搔抓的原則,以免病情加重。


        一般來說,慢性蕁麻疹並不需要用類固醇來治療,因為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雖然非常有效,但往往無法根治病情,只要藥物一停掉,疹子反而加重,經年累月下來,常常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除非有些慢性蕁麻疹實在發得很嚴重,或是引發嚴重的血管水腫(angioedema),也就是臉部或脖子嚴重腫脹,甚至腫到有如「豬頭妹」一般或引起呼吸困難時,可給予短暫類固醇治療,以便迅速改善症狀。至於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必須考慮長期以低劑量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