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窑在河南禹州烧制,禹州古称钧台,明代设钧州,故后人名之为钧窑。晚明收藏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道:“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谈到钧窑的特征时说:“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故宫收藏的传世钧窑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1974年,河南省考古部门对钧台窑址进行了科学挖掘,从地层结构和出土器物中的陈设类钧窑瓷器来看,钧官窑的生产年代,为北宋晚期;2004年,深圳考古所对禹州制药厂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很多出土器物的年代指向,为明代早期,据此推论钧瓷陈设类瓷器(钧官窑)为明代早期。本博根据多年来对著名馆藏器物的观察、比较,发现明代早期生产的钧官窑与宋代钧官窑相比,器型柔媚、釉水稀薄,胎土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属于明仿宋,与宋代钧官窑不可同日而语。
钧窑以其大气磅礴的造型、瑰丽多变的色彩著称于世。从故宫传世钧官窑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1. 钧窑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烧成后釉色呈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天蓝、月白、天青等瑰丽多变的釉色。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透明护胎釉,俗称芝麻酱釉。
2. 釉面上有“蚯蚓走泥纹”。钧窑为二次烧成,素烧后再上釉,釉层肥厚,釉面干燥时或烧成初期会发生干裂,在高温烧制阶段,釉药流入空隙,形成流动的条状痕迹,俗称“蚯蚓走泥纹”。
3.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窑变现象,因此每件器物的釉色各不相同,尤以红、紫为经典釉色,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因此,对钧窑的评价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
4. 数字钧官窑。北宋后期,为宫廷烧制养植奇花异草专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器物底部刻有从一到十的数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相传底部刻有一、三、五、七、九单数的为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为青色釉。钧官窑的数字都刻在护胎釉之下,刻在护胎釉之上的应为后世补刻。有些器物上还刻有"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宫廷庭院名称,有些为北宋刻制,有些是清代乾隆朝宫廷造办处后刻。乾隆皇帝十分珍爱宋代瓷器,赏玩之余,让造办处工匠在很多宫廷收藏的器物上,题刻了大量御制诗文,从而成为宫廷收藏宋代名窑的佐证。
下面,以两岸故宫藏品为主,重点介绍鼓钉洗、花盆(托)、出戟尊等钧窑经典器型,兼及少量盘碗。
鼓钉洗类:
1.钧窑玫瑰紫鼓钉三足洗




2.钧窑玫瑰紫鼓钉三足洗一

3.钧窑玫瑰紫鼓钉三足洗二

4.钧窑玫瑰紫鼓钉三足洗三

5.钧窑天青釉鼓钉三足洗一

6.钧窑天青釉鼓钉三足洗二

7.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一

8.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二

花盆(托)类:
1.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2.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3. 钧窑玫瑰紫釉尊式花盆



4.钧窑海棠红葵式花盆

5.钧窑海棠红海棠式花盆

6.钧窑海棠红海棠式花盆

7.钧窑玫瑰紫六角花盆

8.钧窑月白釉葵花式花盆

9.钧窑天蓝釉葵花式花盆

10.钧窑玫瑰紫尊式花盆

11.钧窑茄皮紫尊式花盆

12.钧窑海棠红尊式花盆两件件


13.钧窑天蓝釉尊式花盆

14.钧窑玫瑰紫钟式花盆

15.钧窑玫瑰紫钟式花盆

下面的花盆盆托,与洗的器型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
1. 钧窑玫瑰紫各式盆托




2. 钧窑月白釉各式盆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