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瓷器的学术研究

 弯弯的河东湾 2016-03-02




  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政局得以安定,经济迅速恢复,文化日趋繁荣,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宋朝时期文化源远流长,既注重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又勇于法古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文化。石训先生在《回眸宋代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开封大学学报》1999年3期)阐述有:“宋代文化的确是多彩,底蕴丰厚,新意迭出,思想深邃。”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也更加昌盛。


  宋代瓷器生产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专为皇宫王室生产用瓷;民窑生产民间百姓用瓷。宋代瓷器生产在唐五代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民办作坊蓬勃发展,官办窑场竞相争辉”的繁荣局面,窑场激增,烧造品种丰富。陶瓷考古调查发现,古代瓷窑遍及全国各地,而宋代窑址分布达一百三十多个县、市,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宋代瓷业兴旺昌盛,不仅反映了宋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同时也折射出宋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入宋以来,赵宋王朝非常注重海外贸易,宋代瓷器也作为商品大量输出。《宋史·食货》及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有明确的记载,而且也为国外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出土的器物之多、地区之广,已远远超过了唐代。


  宋代瓷业生产高度发展,是中国瓷坛百花争艳、名品迭出的时代。为世人称颂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制瓷工艺精湛,是瓷苑中五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清丽素雅的汝窑瓷,纹饰精致的定窑白瓷,“汁水莹润如堆脂”的官窑瓷,满布“金丝铁线”的哥窑瓷,釉彩绚丽斑斓的钧窑瓷,各具风韵,争奇斗艳。它们不仅表现出宋瓷古朴高雅的艺术风格,也折射出宋人的审美情趣。


  宋代瓷器在造型上非常重视旧制,尤其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如鼎、炉、瓶等,古朴典雅。宋瓷不重彩饰,崇尚复古之风,追求造型美、古朴美,将隽秀的造型和纯静的色釉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宋代是中国陶瓷美学发展一个划时代的时期,宋瓷反映出宋人以自然天地为本源的信念,盛行素雅平淡、舍弃刻意雕琢的美学时尚,清丽秀雅的艺术风格为后世所推崇。


  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记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因后人不知何种器物为柴窑,始有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称。至清代清宫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乾隆十九年(1774年)弘历皇帝所作《咏官窑瓶子》诗有:“珍逾夏商鼎,少贵似晨星。”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对历代书画、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鉴赏,赋诗赞美并镌刻于器物上,宋代汝、官、哥瓷器还刻铭有甲、乙、丙、丁等字,以评定珍品的等级。北京清宫珍藏的欧洲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两幅弘历鉴赏古器图中绘有宋代哥窑、官窑的瓶、炉、盘等,可见乾隆皇帝十分珍爱宋代瓷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陶瓷器收藏颇多,涵盖了从汉代至清代的重要瓷器品种,品级较高。其来源为文博单位调拨、接受捐赠或征集收购入馆的器物,其中不仅有重要遗址考古出土之物,而且有原为清宫旧藏之器,十分珍贵。现就本馆珍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艺术特色进行阐述。


汝 窑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造青瓷而著称于世。其窑址在河南汝州境内(今河南汝州、宝丰一带),故名。宋人叶寘《坦斋笔衡》中记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瓜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


  汝窑烧瓷时间较短,据考证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大约二十年间,昙花一现,制品较少,宋人周辉《清波杂之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宫中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志》中孙灏曾赋诗:“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可见汝瓷至高无上的地位。汝窑器物珍贵而稀有,据统计传世品总计不到百件,为举世公认的稀世之珍。



(图1—1)



(图1—2)


  汝瓷的器形以古朴典雅而闻名,多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及金银器造型,以瓶、壶、尊、盏托、碗、盘、盆、钵、炉、套盒、洗、注子、奁、水仙盆等日用器为主,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等。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以天青色为主,汝瓷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如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又如蝉翼之纹,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


  汝窑器物一般采用满釉支烧,汝瓷底部亦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大小如粟米,高濂《遵生八笺》有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瓷多为素面,也有印花、刻花、镂雕等装饰。器物秀美典雅,制作精湛,展现出汝瓷“天工与清新”的艺术境界。



(图2)


  汝瓷在中国历代宫廷中拥有如此尊贵地位的原因在于其釉面呈色达到了青瓷烧制的最高境界。天青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抚之如绢似脂,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感。


  汝瓷在宫中受崇还与帝王崇尚美玉的心态有关。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理想化的器物,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有尚玉之传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有五德,以“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为五德之首;汝窑青瓷釉面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正好与玉器的特性相吻合,因此就格外受到了帝王的珍爱。


  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汝窑青瓷洗,均为1958年故宫博物院调拨,原为清宫旧藏。汝窑青釉洗(图 1),高8.8、口径16.4厘米。为仿金银器造型的器皿。侈圆口,弧壁,平底,矮圈足外撇,口沿处镶铜扣,青釉温润如玉之感。釉面开细纹片。汝窑青釉洗(图 2),高5.2、口径16.7、底径13.1厘米。圆口,直腹,平底。通体素面,青釉淡雅柔和。两件均为汝窑的代表作。


定 窑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境内。定窑创烧于初唐,晚唐、五代时成为中国北方名窑,宋、金时期定窑窑业技术突飞猛进,达到鼎盛,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定窑继承和发展了邢窑的白瓷工艺,生产的白瓷一枝独秀,为宋代白瓷之魁,金代刘祁《归潜志》记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天下白”就是对定窑釉色“白如玉,细腻如凝脂”的赞美。宋代定窑白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柔润光洁;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法螺等佛前供器;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与印花为主,装饰技艺水平为五大名窑之首。定窑白瓷以其瓷质精良、纹饰秀美的特质,曾入贡朝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定窑白瓷印花菊凤纹盘镌刻有乾隆御题诗“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概括了定窑瓷器的艺术特色。



(图3)


  白釉刻划花缠枝莲花纹钵(图3),高15.5、口径31.8、足径15.3厘米,直口,弧壁、深腹、圈足。釉色白中闪黄,光莹润泽。器外壁刻莲瓣纹,内壁刻缠枝花纹,刀法洗练、线条流畅。形制较大、胎薄体轻,为定窑的典型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形制相同的器物,饰水波游鱼纹。刻划花是定窑的典型装饰技法,明曹昭《格古要论》记有“古定器,土脉细,白色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划花者最佳。”



(图4)


  白釉刻划螭龙纹葵口碗(图4),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高5.1、口径20.8厘米,六出花口、浅腹、圈足。内底刻划螭龙纹,龙身弯曲,张口吐舌,纹饰清晰生动。螭龙纹是典型的传统装饰纹样,螭龙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宋代瓷器盛行复古之风,出现了大量螭龙纹装饰,南宋《百宝总珍集》有“器物底有螭虎者多好”之称。宋金时期定窑器流行以刻划花、印花手法在盘、碗、瓶等器物上装饰螭龙纹。



(图5)


  定窑印花装饰出现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后期。纹样分为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花卉纹等,常见有婴戏、飞鸟、走兽、水波游鱼、牡丹、莲花、菊花、梅花、萱草纹等。纹饰布局多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究对称,图案严谨整齐、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


  白釉印花双鱼纹盘(图5),敞口,口沿镶铜扣,浅腹,圈足。器内壁印缠枝莲花纹,内底印双鱼纹。北宋定窑为提高产量,采用覆烧工艺烧制瓷器,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呈涩边,俗称“芒口”。“芒口”毕竟有碍观赏,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提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为弥补这一缺陷,定窑芒口器包多镶一道以金、银、铜等材质制作的扣边,称为“扣器”,“扣金”、“扣银”由此成为社会上层人士的新宠,也成为使用者尊贵身份或权力、财力的象征。“扣器”不仅流行于定窑,宋代汝、官、哥窑等也有此工艺。



(图6)


  白釉印花花卉碗(图6),敞口、弧壁、浅腹、圈足。内壁六格内模印一插有花束的花瓶,内底亦模印一花瓶,七个瓶内插有不同种类的花卉。纹饰繁缛有序,颇具意趣。



(图7)


  白釉盖缸(图7),直口、弧壁、深腹、小圈足,盖带瓜蒂钮,素面无纹饰,釉色白中泛黄,胎质细腻。盖缸为典型的北宋器物,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均有生产,时代特征鲜明。


官 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有南北之分。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宋徽宗下令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自置窑场烧造瓷器,名曰“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中兴渡江,南宋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置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称为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其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传世品极少,窑址至今未发现。


  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尚有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色,釉质肥润,釉面多有开片,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釉在高温烧制时,釉熔融向下垂流,器口沿处釉层变薄,隐露的胎骨呈紫黑色,故称为“紫口”。以含铁量高达3.5~5%紫金土为胎,烧成后圈足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故称为“铁足”,形成官窑器物“紫口铁足”的典型特征。


  南宋官窑多为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主要器形有洗、盘、碗等圆器,琢器以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造型为多,有瓶、尊、鼎、炉、觚等式样。宋代官窑瓷器以造型和釉色见长,造型雍容典雅,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厚釉瓷器很少施加纹饰,不崇尚花纹装饰,质朴无华、淡雅自然。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在谈及官窑时,有“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的说法。



(图8)


  官窑青釉贯耳瓶(图8),高23厘米,口径8.3x 6.6厘米,足径9.7 x 8.1厘米。造型仿自古代青铜壶的形制,敛口阔腹,肩部饰对称筒状贯耳。通体施青釉,釉质肥厚光润,器身仅饰弦纹,古朴典雅。



(图9)


  官窑青釉海棠式波罗子(图9),高9.9厘米,口径16.8厘米,底径18.6厘米。器呈海棠式,口沿内斜腹,外为直壁,足底为母口,与子口套合成“套波罗子”。既可单件使用,又可叠置成套。施天青釉,温润似玉,釉面布满冰裂纹,造型端庄,制作精湛,为宋代官窑的上佳之作。



(图10)


  官窑青釉贯耳壶(图10),高12.8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5.1厘米。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任氏墓出土。器型仿自汉代投壶式样,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颈部两侧对称管状贯耳。贯耳壶为宋代时期流行的典型器,哥窑、龙泉窑等也有烧制。



(图11)


  官窑青釉三足奁(图11),仿汉代铜器奁造型,直口、直壁、平底,口足径度相若,下承以三足。外壁凸起数道弦纹,施天青釉,釉有细碎冰裂纹。“三足奁”又称为“三足尊”。奁是宋代时期烧造的代表性器物,除官窑外,汝窑、龙泉窑等也见有此器物。



(图12)

 

  官窑青釉胆瓶(图12),因器形如悬胆而得名。小口,长颈,溜肩,圆腹,腹下微垂,圈足,通体施青釉。胆瓶盛行于宋代,造型典雅别致。


哥 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极负盛名。哥瓷特征之一是器物通体满布纹片,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釉面开片是因胎釉在烧制过程中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出现的工艺上的弊病,烧造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形成的裂纹,纹片纵横交错,纹线变幻莫测,以自然天成的开片釉装饰瓷器有古朴凝重的美感。


  但这种缺陷美,却独具装饰艺术效果,它犹如寒冬江河中的冰裂,千变万化,别具古朴自然的情趣。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哥窑的另一特征是“紫口铁足”。传世哥窑器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古拙浑厚,如双耳炉、乳丁五方炉、胆式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哥窑器在胎釉、造型等方面均似宋官窑。



(图13)


  哥窑青釉鱼耳炉(图13),高8.7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7.2厘米。1959年故宫拨交。撇口,扁圆腹,器两侧贴鱼形耳,圈足,外底有6支钉痕。釉呈米黄色,鱼子纹开片,胎骨较厚。造型仿商周时代青铜器簋的样式,做工精细,古朴庄重,线条简洁。故宫博物院藏有相同形制的器物。外底刻铭乾隆丙申年题记,乾隆丙申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图14)


  哥窑青釉葵口盘(图14),高3.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4.8厘米。1958年北京韵古斋售。敞口,口呈六瓣葵花形,斜壁,圈足,通体施青灰釉,釉质肥厚,开有纹片。



(图15)


  哥窑青釉五方倭角洗(图15),高8.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4.8厘米。器呈五方形,倭角,口微侈,斜壁,圈足。釉色灰青,纹片较大,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言“器小而开片大,器大而开片小,皆足贵也。”器造型精巧,十分罕见。洗,是宋代最为流行的器具,系文房用具,用于洗笔,亦称笔洗,汝窑、官窑、钧窑等都有烧造。


钧 窑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代五大名窑中钧、汝、官、哥窑均以釉色取胜,钧窑瓷器则以其多变精妙的窑变釉,独树一帜。宋代钧窑器十分名贵,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期继续烧造。钧窑烧造工艺源于唐代花釉瓷。钧釉是将以铜、铁等金属元素为着色剂的色釉融于一体高温烧制而成,釉料在熔融过程中,呈现出色彩斑澜的釉色,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钧窑窑变釉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色釉,开创了我国陶瓷彩釉装饰的新途径,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北宋钧窑胎质淘洗精细,胎色呈浅灰,釉汁肥厚,晶莹匀润,其变幻莫测的窑变色釉,除天蓝釉、玫瑰紫、海棠红外,还有天青、月白、丁香紫、葱绿等色。明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中记载钧窑釉色:“有朱砂红、葱翠青,俗名鹦哥绿、茄皮紫者。红如燕支(胭脂),青如葱翠,紫若墨黑。”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记有:“均窑,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号钧台,钧讹作均,相沿已久。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有兔丝纹。红胭脂、朱沙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钧釉表面常现不规则的流线纹,俗称“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瓷的典型特征之一。钧窑器底常施以酱褐色釉,称为“芝麻酱釉”。北宋钧窑瓷器多为陈设用器,有洗、花盆、盆托、尊,此外还有杯、碗、盘、碟、炉、瓶、罐、枕、匜等。钧瓷以造型和釉彩取胜,不重纹饰。北宋钧瓷的铭文见有数字或宫殿铭款,数字铭刻有一至十的数字,清人《南窑笔记》记有:“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记号也……。”“奉华”、“省府”的铭记,为宫廷建筑名称,应是宋时宫廷之物。另有后刻“重华宫”、“钟粹宫”、“景阳宫”、“养心殿”等字,则是清代宫廷所刻。



(图16)


  北宋钧窑瓷器以花盆最具特色,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花盆’以钧窑为最佳,其座谓之‘盆连’,有圆者,有海棠式者,有六角者,近则折足磨边,亦珍逾拱璧,盖钧之可贵极矣。钧盆与盆连,其底必有数目字,红紫者单数,青蓝者双数,盖因盆与座取其有识别易於配合,不致混乱凿纳故也。”玫瑰紫釉尊式花盆(图16),高22.7厘米、口径23.4厘米。形制较大,古朴端庄,釉质鲜丽,为典型的宋代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



(图17)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图17),高14.4厘米、口径24.5x19.5 厘米、底径 13.5x10厘米。器呈四瓣海棠式,广口,深腹,下置四个如意云状足,器底有五孔。外施以玫瑰紫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内施天青釉,外底施酱褐色釉,上刻数字“四”,为宋代所刻。“重华宫”、“金昭玉翠(粹)用”八字铭文为清代所刻,均为清宫宫殿之名。


  “重华宫”位于北京紫禁城西路西六宫以北,原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雍正五年(1727年)弘历成婚后就移居乾西二所。弘历登基后,此处作为肇祥之地升为宫,名重华。自乾隆八年(于1743年)始,每岁新正召集内廷大学士、翰林等人在重华宫赐茶宴联句。“金昭玉粹”为宫中漱芳斋中的殿名。漱芳斋位于故宫博物院内重华宫东侧,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清乾隆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后殿名为“金昭玉粹”。



(图18)


  玫瑰紫釉鼓钉洗(图18),高9厘米、口径24.3厘米、底径17.2厘米。敞口平沿,弧腹,器身作鼓式,环列鼓钉纹,下承三如意形扁足。器内施有天蓝釉,外为玫瑰紫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釉,有一圈十八个支钉痕,底刻“二”字。



(图19)


  钧窑天蓝釉六方水仙盆(图19),盆呈六方形,折沿,浅腹,弧壁,底置六足。施天蓝釉,底刷酱釉,刻数字“八”,标明其为同套盆中的较小者。



(图20)


  天青釉花口马盂(图20),高7.3厘米、口径7.5厘米。器呈花形,釉色纯正,制作规整,精巧别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