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金都城

 李弦 2012-07-14

金都城前世之娱乐风云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06613日 第 351 B6

 

  在中山石岐旧城区中心的悦来路100号,耸立着一座繁华商厦——金都城。上互联网用“金都城”搜索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信息本身并不是介绍金都城,而是通过它来介绍本商户、机构的位置,如“本发廊位于悦来路金都城右侧”,诸如此类。金都城拥有的极高知名度,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中山人,特别是中山的年轻人,没有不知道这个时尚前沿地带的。然而,对于老石岐来说,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变幻更迭的娱乐风云。回顾金都城所在地前世与今生的演变,仿佛在浏览一部演绎中山发展进程的历史剧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金都城,一座时尚商城,年轻人多不知道它经过的沧桑。

 

1949年:新新戏院 开业前后不足两个月


  上世纪40年代,位于石岐孙文西路的老字号中西药局的老板程大元,将自己买下的药局附近的地方(现孙文西路大中堂巷后部,即现金都城址)建成戏院出租。1949105,取名为“新新”的戏院开业,座位约一千个。由于戏院大门不是朝向大街,观众须经狭窄小巷“大中堂”出入。
  但戏院开业之初,即颇不顺利。县戏院业职业工会理事长欧阳海致函县长郑天健,要求促请新新戏院履行劳资协约,雇佣该工会失业会员。事缘新新戏院一方面要求加入县戏院业职业工会,一方面又没执行当年117日工会订立的劳资协约。协约规定,本县范围内的戏院,如资方雇佣工人,包括卖票、带位、巡场、守闸、字幕及其他文员工役,都必须先雇佣有县戏院业职业工会会籍的失业会员,如工会失业会员中没有戏院所需的人员时,才可自行物色人员。但新新戏院在失业会员甚多的情况下,自行招请员工,经工会多次交涉,仍我行我素,引起工会强烈不满,遂向县长投书。县长支持工会的诉求,于1013发函通知新新戏院,要求纠正错误做法,以免引起纠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开业不足一月,戏院的经营即陷入困境。由于入不敷出,无力支付员工工资,1029,戏院开业第24日,在总经理廖振兴赴香港筹款未归的情况下,由戏院司理李得天召集召开了临时全体员工大会,商讨解决办法。为了自救,他们采取了种种措施,如把片子租给其他戏院,以赚取租金等,但仍然逃脱不了停业的厄运。当年12月,戏院宣告停业,资产被拍卖以偿还员工欠薪。为此,石岐镇商会专门召开了戏院债权人会议,并在报纸刊登限令戏院总经理廖振兴返岐清债的通告。新新戏院,开业前后不足两个月,还没来得及变“旧”,就夭折了。

1950年:大华戏院 专业阵容


  1950210,易主后的新新戏院更名为“大华戏院”开张迎客。大华戏院由股东代表孙汉权为经理,其他三位股东廖曙光、黄清、麦瑶光分别是广州长虹影业、乐斯戏院、美华戏院的司理,可算得上都是“专业人士”。可惜由于负债经营,缺乏流动资金,戏院苦苦支撑了两年多,便于195211月黯然歇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条名叫大中堂的小巷,位于孙文西路大方影楼一侧,上世纪40年代新新戏院必须经此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悦来路金都城至中山百货一段,几世变幻,如今仍是商业旺地。

 

1953年:文娱剧场 集资一亿接手,鼎盛一时


  1953年,黄茵、方丽群等十多位中山华侨、侨眷共同集资一亿多元,承接大华戏院,改名为“文娱剧场”。他们对剧场进行了改造,把门口改建朝向悦来路(路牌为悦来路100号之一),观众出入不必再行走狭窄小巷,方便多了。127是文娱剧场开业首演之日,在此后几年的时
  间里,以上演粤剧为主的文娱剧场鼎盛一时,观众、“扑”票者、零食小贩流连聚集,热闹非凡。这其间,剧场经历了经理辞职、股东退股、修建扩建、公私合营等波折,但仍然顽强地生存着。

1958年:华侨大戏院 生逢“大跃进”


  1958年,“一年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地铺开。为配合政治中心工作,已更名为“华侨大戏院”的剧场,提出了“坚持政治第一,选演优秀剧目,反对演出坏戏,保证剧场成为社会主义的宣传阵地”的口号,演出的剧目从过去以娱乐为主,转为更多地以政治宣传为主,如广东试验队演出的《刘胡兰》、广东话剧团演出的《刘介梅》等,上演的粤剧也由过去全部是古装剧,改为以现代剧为主。
  但是,大跃进运动对戏院经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戏院1958年上半年165天里共演出275场,是上年同期的103%1380个座位的上座率是37%,观众数是138557人次,是上年同期的68%,平均票价为0.34元,是上年同期的76%,演出收入共47449.21元,是上年同期的48%。演出场次增多,而上座率、票价、收入都大幅下降,这是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当前,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出团体包括编剧,都忙于集中学习,新剧目不多,特别是单调的政治性的现代剧目对看惯“才子佳人”、“帝皇将相”的传统粤剧的老百姓吸引力不大,现代剧的演出很多是通过任务式包场来组织观看,剧场收入自然减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世纪40年代的悦来路街景。(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世纪60年代位于孙文路的中山大戏院(即工农兵剧场)。(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70年代:企业工场 未能复建,歌舞升平成绝唱


  随着时间流逝,始建于40年代的戏院建筑逐渐变得残旧不堪,观众、演出团体、回乡的海外华侨对此意见颇大,纷纷要求修缮。1964年,有关主管部门向上级提出装修戏院的要求,在1966年戏院停业后的10多年里,有关部门也曾多次将戏院的重修复建提到议事日程。如1971年,有关部门提出将位于孙文西路(原孙文中路)的人民电影院(现力加力鞋城所在地)搬迁到原华侨大戏院,建议对戏院进行修建,当时戏院已成为县电器元件厂的工场。1978年,县财政部门核定了戏院的大修费用为25万元,由电影站自筹资金,另县财政拨款5.5万元,用于打桩加固地基。从19814月县电影管理站给上级的一份反映“在打桩施工过程中与邻近的石岐镇光学零件厂发生纠纷”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戏院的大修不但落实到纸上,也付诸了行动。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戏院最终没能复建。
  据世居石岐的老人回忆,以上演粤剧为主的华侨大戏院,曾接待过多位粤剧名伶大师前来登台,如马师曾、红线女、罗品超、吕玉郎、罗家宝、陈少风等等。它为喜爱粤剧的老百姓带来了欢娱,为当年单调清贫的生活添上了亮色,在老一辈中山人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85年:金都城 戏院前身,商厦今世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为文化领域带来了百花齐放的清风,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适应社会需求,1985年,市有关部门开创与外商合作建设文娱设施的先例,与境外公司合作经营“中山金都城文化娱乐中心”,经营音乐歌舞厅、录像放映茶座、中西小食餐厅、客房、健美化妆服务,1987年增设展销商场。20年来,经过数次的经营调整和装修扩建,商厦形成了如今以经营时尚服饰为主,兼营娱乐业的综合体。
  尽管商厦的权属和体制几经变动,但无碍人流和财气的聚集。它让多少弄潮儿圆了创业的梦想或历受洗礼,它满足了无数红男绿女的购物乐趣;它接续了历史沉淀下来的温暖而喧闹的市井氛围,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华与活力,它以生动的时尚形象演绎着时代潮流,以全新的内涵成就了中山老城区的一个地标。
  

发布日期:2006613日  作者:撰文/高小兵 摄影/吴飞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