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州的記憶--老戏院

 阿生记图书馆 2013-11-05
 
 
 
 
丰宁路与太平路相连,即今天的人民中路,老一辈的广州人都知道丰宁路有个西瓜园,名字很有乡村味,据说清道光年间这里还真是一片西瓜田,但到民国时期,城墙一拆,马路一开,这里很快发展为城市中心区域了。太平路的繁华令多少商家垂涎,都想把这种繁华延伸到丰宁路。1933年,丰宁路西瓜园开了一家太平戏院,可容纳1800人,规模颇大,是广州第一家拥有旋转舞台的戏院。

  太平戏院西有乐善戏院、东南有海珠大戏院,远近闻名。老板谭鼎初知道丰宁路远不及那两家戏院地段繁华,为了吸引观众,他的朋友廖了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学香港的利舞台,搞一个旋转舞台,采用两级减速齿轮传动装置,使舞台可以旋转360度。每一场结束时,把舞台一转,就可以换上新布景,节省时间。

  其实能节省多少时间,并不重要,但旋转舞台确实是个很不错的噱头,谭鼎初马上采纳了这一方案。戏院落成后,首场演出是大尧天剧团的粤剧《白蟒占龙宫》。当年,马师曾组建大罗天剧团,在这里也演出过《苦凤莺怜》、《佳偶兵戎》和《狸猫换太子》等剧目,著名戏剧家田汉曾盛赞“香山佳句师曾剧,一例能抓大众心”。

  太平戏院以粤剧为主,也上演过话剧。抗战爆发后,广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太平戏院上演大型历史剧《黄花岗》,广东话剧舞台上的“三大小生”:李门、张村、卓文彬;“三大名旦”:梁绮、阮琪、邝清辉,都在戏中担任要角,演出大获成功,成为全城热议的一件盛事。

  可惜,这个旋转舞台的机关,没有设计好,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噱头的新鲜感一过,就不太受欢迎了。戏院又屡遭军队借驻,影响了戏院的正常运作,1936年,曾经轰动一时的旋转舞台,就再也转不下去了。

  丰宁路搞豪华戏院,原意是想沾一点太平路的光,把娱乐消费的风水延伸到丰宁路,却没有成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旅美华人美以美会的余锡生牧师回国兴建基督教堂,他选址的条件是,人流量要大,但又不要商业味太重的地方。最初选中了油栏门,没过多久教堂失火焚毁了,迁到西濠二马路兴建新堂,不料几年后,西濠二马路繁嚣起来,成了车喧人哗的商业闹市。余锡生只好于1935年又把教堂迁到西瓜园,这里正符合他的要求,旁边有一间太平戏院,人气很旺,但又不是那种吃喝玩乐的销金窝。1936年2月新堂落成,取名“锡安堂”,意为“上帝圣殿”。可见,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丰宁路还不算很繁华,所以才被四处躲避热闹的余锡生看中。

  丰宁路没有因太平戏院而繁华起来,却发展成一条翻新旧轮胎、汽车零配件的专业街。
 片上见到的只是太平大戏院路口的牌楼,太平大戏院还要往里入100米左右。在建的是“唐拾义制药厂”。
 
 
 紧靠太平大戏院南面的广州市自动电话所大楼(丰宁路20 号~ 22 号<现人民中路246 号>),建于1928年,已拆。这一带原是清代八旗兵的“前锋营箭道”(练射箭的操场)。
 
 
 
 
 
 
 广州最早的固定戏台和固定戏院是乐善戏院,位于今天的长寿东路,始建于光绪31年,建成于翌年(1905)。戏院,即大戏院和影画院二者的统称。所谓大戏,是由男女戏班排练演出的传统戏剧剧目。影画院即电影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 岑春煊(时任两广总督) 又下令拆毁长寿寺,寺产入公。原因是该寺僧人,不守清规、窝藏归女,为坊众察觉、纠众乘夜将寺包围,当场搜出赃证,岑春萱为消除该寺对外间的坏影响起见,仍派候补道页李益智督拆,就地利用原来材料,兴建乐善戏院。 
  
  清末时,乐善戏院的座位分三种:桌位(前座)、头等(东西两侧)、二等(楼上楼下的两旁) ,可容纳观众1100多人;到民初再改成对号位(可男女同座),两旁东西座以及楼上两旁,这些都须分开男女,座位背后还有一条木板,圆孔放茶盅,也可放消夜的粥粉面食。

  化大革命”期间,百艺凋零,加上乐善戏院过于残破,又缺乏维修资金,于1970年由房地产管理局收回改作利群旧物商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建筑成危楼后被拆除。
 
西关乐善戏院的广告:“弹弓,女,日收银二毫半,夜收银三毫”。
 
 乐善戏院到文革后期的时候还存在,但从1970年之后就没有了,
乐善戏院在廿多年前已改建为某单位宿舍。
 
海珠戏院
  海珠大戏院

  海珠大戏院的前身是建于1902年的同庆戏院,位于珠江河北岸从五仙门到西濠口的路段。到1904年由于戏院易手经营,从彼易名为海珠大戏院。
 
 上世纪廿年代末的海珠戏院。

  1926年戏院改建,其建筑在广州当时来说是一间颇具特色的大戏院,它的中央顶部是一个倒"锅形"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拥有三层楼的观众厅,设有座位1900多个,其容量之大成为广州市戏院之冠。

  1934年,“影画之声片流行之后,市民多趋从之,舞台剧受其影响至大。海珠戏院为全市戏院中之首屈一指,最近亦且停业……”(1934年《广州年鉴》)

  抗战胜利广州光复之初,社会出现混乱,海珠戏院也曾一度因税重而停业。后来“海珠”设周日伤兵招待场,在戏院门前维持秩序的广州卫戍司令部军人,有一次与宪兵冲突,又致使戏院停演,……。

  1948年,因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百业萧条,少人看戏,戏院只好改作夜总会,院内还设赌场,后因受当局干预而停业。
 
 
  广州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人民剧场”。1954年,对戏院进行修建扩建,以后,众多粤剧名艺人在此演出名剧。

  1978年,海珠大戏院由原来专演粤剧的剧场增开了电影放映项目。

  1988年改造装修后,保留其原有建筑特色和风貌,同时把过去单一经营的专业剧场变为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新型文化娱乐场所,加强了戏院的基本建设和设施配套,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2010年11月8日,海珠大戏院正式更名为“岭南大舞台”。
 
 
 .“新华戏院”,由曾侨居美国的商人朱荫桥、朱家藩等人出资兴建,1932年建成开业,纯美式风格,造型宏伟庄重,气势不凡。
 
  

 
 
 
 中山五路“新华戏院”路段(沦陷时期),镜头东向。左前方的大楼就是“新华戏院”。
 
 
 
 中山五路“新华戏院”路段(沦陷时期),镜头东向。左前方的大楼就是“新华戏院”。
 
 惠爱路新华戏院
  据1936出版的《广州年鉴》记载:“广州电影戏,起于清末光绪宣统间。最先开业者,为大新街石室教堂内的丕崇书院,以其课余兼营此业,惟并无画院之名。其正式名画院者,以惠爱八约城隍庙内之镜花台为首;西关十八甫之民智画院、广府署前之通灵台、十六甫璇源桥脚之民乐院次之。”此外,还有长寿大街的影画演说场等,皆为广州历史上第一批电影院。
 
 
 
 
 
 
 
 
 中山路与北京路的交叉路口,镜头东北向。画面右前方的道路是中山四路,道路转角处的建筑物上有“中央映画院”字样,看来是一家电影院。
 
 
 
 中山戏院,1928年开业, 台山华侨陈汉子等人投资。
 
 广告
 
 
 
 明珠影画院

  1920年,号称“华南电影托拉斯”的卢根,在长堤大马路兴建明珠影画院(羊城电影院),这是广州最早的正规电影院,也是默片(无声电影)时期广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电影院, 放映时有解画员讲解。拥有700多个座位,分前、中、后、楼、前厢、后厢,首开“对号入座”先例。
 
 
 
 
 後改名羊城戏院
 羊城戏院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财厅前的【中国戏院】。
 
 日占时的【新星影戏院】1995年中山五路扩路被拆除
 
 解放前,穗市的大、小电影院不满二十家,其中以放映美国片为主的计有:金声、新华、广州、中华(即现在的西濠影院)、大华(即现在的南方戏院)、乐斯(即现在的南关影院)、大德(即现在的解放影院)和美华等多家。美国影片所占比重一般在80%以上。其他如中国(现改为北京路人民银行办事处)、新星、新新、永汉(现改名新闻影院)、温拿、长堤(现改名羊城影院)等院除放映国产片外,同时亦放映美国片(多数是二轮)。仅中山戏院一家(位于上九路,解放后已歇业)以放映国产片(特别是粤语片)为主。当时金声有座位1.500左右,广州、新华各有座位1.400以上。递次为:乐斯约1.200,其余约600-1.000座位。各院每日放映四场,如大部满场,约有观众六万人次。由抗战胜利至解放前的四年间,共达观众八、九千万人次;仅以美国片占七成计,亦在六千万人次以上,可见当时影响程度之深。各间首轮电影院的票价一般为一元、一元五角、二元、二元五角、乃至三元不等(均以四十年代港币实值计);二、三轮影院以次递减为五角至一元八角不等。平均全市影院每日营业收入约港币十万元,四年间收入约一亿三千多万港币,姑以放映美国片占七成,而七成中又五:五对分计,美国片商净从穗市一地赚取的利润就达港币四千万元以上,其暴利实足惊人。
  1930年,位于西濠二马路24号的广州中华电影院(西濠电影院)首映有声电影。1961年西濠电影院成为广州首家立体宽银幕电影院,用两台摄影装置同时拍摄同一个场景的两个影像,把两个略有偏差的影像同时投映在银幕上,而形成3D效果,进去每人发一副纸板做的立体眼镜,出来时要回收。播放第一部宽银幕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曾引起轰动。看到银幕上的物件伸到面前,观众发出一阵阵惊呼。西濠电影院早在2005年已停业。
 
 
 

儿童电影院位于海珠中路249号,原名丽声电影院,建于1949年,1957年改为儿童电影院,专为儿童服务,院内北部建了个大花园,遍植花草果木,有假山、水池、回廊和休息厅,文革时期改名为红少年电影院1992年拆除重建,199861日复业。重建后的儿童电影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按照一级电影院的标准设计、装修,有座位350个,设有两间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电脑培训室,置有玩具和儿童益智娱乐项目,是少年儿童进行健康娱乐的好去处。2007年业主转让后,已改作他用。

 

海珠中路与中山六路交界处,以前有儿童电影院的广告


 
 中山七路中华电影院


 
 1930-40年代,十八甫马路(从90号向100号方向望,可见李占记钟表和一新戏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