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稳静松沉练太极

 太极拳养生 2012-07-14
健康强壮是每个凡俗之人常常会有的愿望。我因体质欠佳,又为名利所惑,做事常感心有余,力不足,便对健康更多了一份珍惜与渴望。
昔贤曰:“松有千年之固,雪天一时之坚。若植松与腐壤,不期而必蠹;藏雪与阴山,历夏而不消。”可见养生在人不在天,亦不是可有可无之事。于是,学中医的我笃信养生。养生之道亦为天资不敏的我所钟爱。我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必能与强健结缘。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打球、跑步、登山、游泳这些项目固然能活动筋骨,抖擞精神,但因形式剧烈,消耗体能,不易坚持长久。东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生非活泼好动之体,性格柔静,便喜太极之静中有动,动中御静,于徐徐缓缓的运动中畅达呼吸,调和气血。初学竞赛套路二十四式入门儿,尝到些许滋味,但练得久了,又常有意不能深入之惑。
二零零四年春,偶然的机缘,在京城结识当代太极名家陈龙骧先生的传人——金扬眉老师。见其打拳动作舒展,气势怡人,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后得知金老师每日清晨在元大都公园练拳。经中武培训中心教练陈明柱老师的介绍,遂有幸得以与金扬眉老师学拳。
金老师所练为传统杨氏套路,是先师李雅轩先生的风格,计一百一十五式,练一套下来要四十分钟左右。
学拳之初,因为不熟悉动作,便站在老师后面看,然后慢慢跟,小心摹仿,然而这拳,即便是看,也不是简单地看外形、看动作,必得心静,才看得进去,看出韵味,看出兴致来。渐渐地,金老师便在练过一遍之后,即兴为我们讲一些主要动作的要领和功防含义。例如,“揽雀尾”、“搂膝拗步掌”、“单鞭掌”、“倒辇猴”……以及这套拳的步法、手法、身法特点等。
金老师平易近人,为人坦诚,谦和,有礼,拳打得好,却没有一点儿拳师的架子。他打拳时,浓浓的拳韵,夺人的气势浑然天成,常常引得路人驻足、凝视。但他一点儿都不保守,愿意将自己对拳意的体悟与我们分享。
他说:“太极不是舞蹈,不是体操,学会动作的样式就可以,重要的是感悟其中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关键的是“松静”。就是要周身放松,头脑清静。这“松”要先“松心”,再“松身”。一起势,便要心意放松,宁静,而后,放松全身的大小关节,不仅要松腰松胯,而且要松肩松腕,松膝松踝,直至松至每一个小指(趾)关节;不仅要关节放松,肌肉放松,筋骨放松,整个气血,神意都要松,只有松透身心,才可以天真之神气,将全身之气血鼓荡起来,才能将拳打得踏踏实实,有滋有味儿,也才能体会到拳中的真意。所以,太老师说:“大松大软是太极拳的宝贝。”
他还说,后天的拙力,僵劲儿就像海绵里吸满了污浊的水。“松”既是将浊水摒除,这样,它才有空间吸纳洁净之水,人体先天的正气才能得到滋养。
明白了松静的道理,这“松”却是不易做到的。初学的我们,常常一起势,全身便较着劲儿。特别是越想放松,便越是松不下来;越想做好,动作却越僵硬起来。
金老师不着急,常常耐心地启发我们去寻找和体会“松”的意境。他说,“松”下来的劲儿是很大的。比方,醉酒的人常常身重无比,几个人都架不动,就是因为他的整个身体都是放松的。松,是松沉,松而不懈。所谓的“松掉”也不是丢掉,没有了,而是要用内在的神意去贯穿,将身势鼓励起来。
他常常以身边的事物取类比象,帮助我们去感悟这拳中的韵味。比方,他去买豆浆的时候,看到豆浆在袋子里的那种松弹的状态,就会联想到太极的“柔弹”之力。他说,练太极是在练柔弹,要周身布满拳意,要有全身无处不弹簧的感觉!看到“麦当劳”门前充气的卡通形象在风中摇曳,他说,“气宜鼓荡”,就是要有这种稳健饱满的气势,还有,[泥石流]从山上滑落下来的那种自然,磅礴,势不可挡的感觉也是这拳所要的。
他在看“动物世界”时,会从老虎行走的姿态中,体会太极的步法。他说,所谓的“猫步”,确切地讲,应该称“猫行虎步”,就是上步要松沉、自然,像猫走路一样轻灵,似虎跨步一样雄健。这样打出的拳才会有稳健庄重的气势。即看似轻灵而又极沉重,看似动宕而又极安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金扬眉老师学拳,没有太大的压力,也不拘于固定的模式。他从不刻意要求或规范我们的外形动作,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话语不多,点到为止,却总能给我们适时恰当的提醒,使我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慢慢领略这拳的意境。
他说,这拳练起来是极有“味道”的!但这“味儿”亦是在自然中去求。他还说,看一个人打拳,不要看他外表的姿式、动作,而要看他内在的气韵。看他的拳味,气势和神韵。看他神凝气静时的从容和缓,看他气裕神充时的跌宕起伏……

[page]


就在这样的平平淡淡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长长的一百一十五式套路逐渐为我们所记忆,所熟悉、松沉、舒展 的风格也日复一日地渗透到每招每式中,拳意慢慢上手。我们渐渐品出了练这套拳时踏踏实实、舒舒服服的感觉,而不是练过之后的气喘吁吁、腰酸腿疼。拳友们常常不约而同地感慨:练这拳舒服,虽然长,但不累!
就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心性比从前沉静了,字写得也有了些力度;还有,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记忆深刻了;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也不药而愈;做事时,觉得精力充沛了……有时便会想,或许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都得益于坚持练拳吧!
有了兴趣,尝到了甜头儿,便容易坚持。于是,从温暖躁动的初春,到烈日炎炎的盛夏,从凉风习习的金秋,到朔风凛冽、白雪皑皑的严冬,每天清晨,我们都在与大自然的亲和中静静地用心去“描绘”这套拳,在尽情享受阳光、空气、绿树、红花、秋叶、白雪的同时,体验着打这拳时,稳静松沉,身心舒泰的那份怡然与快乐!
这拳的套路虽长,又有许多重复的动作,但练起来并不觉枯燥。夏天练有夏天的味道,冬天练有冬天的感觉。春风化雨,金秋送爽,在岁月无声的流淌中,在默默的坚持中,我们感受这拳的魅力,愈练味愈浓,愈久愈香甜。
闲暇,读先师李雅轩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论》。那朴素的语言,自然而流畅,引导着你去品,去悟。他在拳论中说:“太极功夫的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进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在被问到如何用太极功夫制胜对方时,太老师常说:“我一松劲儿……”“我是松着劲儿打的!”可见,这太极之“劲儿”是在“松”中求的,这“有”是在“无”中生的呀!
人们常说:“功夫在拳外”。心中的内涵丰富了,拳味儿也就浓郁了,庄重了。也慢慢懂得了,练这拳原不在外形、不在样式,而在内涵,在气势,说到底练的是心性,是智慧,是灵觉……那些文字朴实无华,却记录了太老师练拳时的真实体悟和切身感受;使人常读常新。
金老师为太极文化的传播要做许多事,经常出差到各地,来去匆匆,相聚分离时,他每每不忘为我们纠正、指导。临行前的总结,强调,以及重聚后的检验和鼓舞,有时,虽只是零零散散的只言片语,也会带给我们极有益的启示。
他反复强调“揽雀尾”。他说,棚、捋、挤,按须认真。做“按”的动作时,劲是“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还有,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不是“坐腕”,而是“松沉腕”,因为“坐”是死的,而“松沉”是活的;太极拳练的是机智、灵敏,所以要时时处处讲“松活”……这些话,让我们在不能同他一起练拳时会久久回味。
金老师不在京时,热心的中武国际武术培训中心教练陈明柱老师便组织我们练拳,还常常把她对拳意的理解讲给我们听。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情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因为喜爱这拳而相聚,彼此坦诚常常会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探讨、交流、相互鼓励。
有一次,她谈到了太极运动中的点、线、型。“点”就是每个动作的力点,力的到达点,你的目标点;“线”就是“劲路”,是发劲儿的路线,要表达得自然、清楚;“型”就是“定势”。是手、眼、身、法、步在整个定势动作中的协调和统一。
她又讲到练太极时的“上领”,就是要头要悬(虚领顶劲);“中松”就是腰胯要松活(松腰松胯);“下稳”就是下盘要稳健……太极拳博大精深,陈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练太极拳的要领。
还有那个常常和金老师一起对练不动声色,却有着非凡的推手功夫的林老师。他还说:“太极是圆的运动”在练太极的过程中要用心体会力的大小与其运动的角度、方向的关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讲究的就是这关系中的巧妙与智慧。他还说,练太极贵在坚持!坚持就是“恒”。古语说,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些虽只是偶尔的寥寥数语,也带给我们许多新鲜的启发。
依然记得,在亚运村的中国武协二楼国际武术培训中心训练馆,金老师曾说过的话。他说:“太极拳不是某个人的,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与有份”。是啊!正是因为有了像李雅轩、陈龙襄、金扬眉老师这样的人和他们对太极文化的情深意笃,我们的民族魂宝才得以正脉传承!我深知,太极拳是学无止境、练无止境的,当然受益亦无止境。对金扬眉老师无私教拳,悉心启蒙、指导的感激,亦不是一个“谢”字能够表达的。我必得认真练拳,方不辜负前辈们对太极文化传承的一片良苦用心。同时也祝愿这套保持了纯正的传统杨氏风格的李雅轩杨氏太极拳能为越来越多的渴望健康,珍爱生命的人们所了解和喜爱!
老子说:“专气致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孟子说:“吾善养吾之浩然之气”。愿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能时时疏活我们瘀滞的气血。净化我们混浊的心性,使我们能够在充斥着林林总总的诱惑社会生活中,得以循着这一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道路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