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书业的沧桑史

 永生道人 2012-07-14
 
龙的传人
浙江书业的沧桑史
(2011-05-15 15:52:54)
    浙江自古以来即是文化重地,人文荟萃、俊才辈出。雕版印刷自唐末五代流传开来,中国的文化、书籍传播迅速加快,在此过程中,浙江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宋代以来,杭州等地区逐渐成为全国文献产生的中心地。
  
  早在吴越国时,浙江地区的印刷事业已十分发达,上世纪初以来,宁波、杭州等地陆续有吴越时期刻印的佛经经卷,其中雷峰塔经卷更是轰动一时。由于五代吴越的基础,北宋时国子监的很多书都下杭州刻版,宋代的杭刻名冠全国。南宋时,杭州(临安)成为首都,书籍刻印更加兴盛,除了国子监、修内司等官方刻书以外,以临安府陈氏书籍铺、尹家书籍铺等书坊刻书也十分盛行,宋代藏书家叶梦得评价:“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元代时,虽然全国刻书业整体开始衰落,但浙江刻书还是属上乘,由于刻工技术精良、纸好墨佳,元代的官书也往往下杭州刊造;南宋兴盛的书坊部分也沿续了下来。明代时,杭州与北京、南京、苏州并列为国内书籍四大聚集地。此外,绍兴、宁波、湖州、婺州(金华)、严州(建德)、衢州等地在各个时代也有大量的书籍刻印。
  
  清代乾隆皇帝诏修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于乾隆五十二至五十五年间(1787-1790)陆续入藏;此后,自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攻打杭州始,历遭兵燹,散失大半,又在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辗转迁徙,流离失所;后经丁申、丁丙兄弟、钱存训、张宗祥等几代人寻找、补抄,终于将其大致补全,至今保存在浙江图书馆。这部特殊的《四库全书》的意义其实早就超载了这部大型丛书本身的价值,而是凝聚着浙江文化人对于保存古籍、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
  
  浙江不仅刻书繁盛,而且藏书雅阁比比皆是。自晋至清,浙江仅私人藏书家就有400余人,有名可稽的藏书楼达200多处。明代宁波范氏天一阁、清代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民国南浔刘氏嘉业堂等,都是久负盛名。
  
  宁波天一阁自明代嘉靖年间创建,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主人范钦及其后人广搜遍罗,收购万卷楼及借抄书籍,渐成规模,至鼎盛时,天一阁藏书达七万余卷。收藏有明代省、府、州、县方志共四百余种,以及明代大量的科举录,形成了天一阁独特的收藏特色。
  
  清代湖州陆氏的皕宋楼与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与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并称晚清“四大藏书楼”。陆心源的藏书尤其以宋、元版本数量之众、价值之高,在海内无与伦比,为世人所瞩目。丁丙的八千卷楼除有宋本40种左右、元本约百种之外,明刻精本、《四库全书》底本、名人稿本和校本、日本和朝鲜所刻汉文古籍等较多,是其藏书的主要特色,而且其中很多都曾为明清藏书家所递藏。
  
  南浔嘉业堂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全盛时期藏有古籍57万余卷、18万余册,其中宋、元刻本有150多种,明刻本200多种,清刻本5000多种,钞校本2000余种,其他精本1000多种。另外收有地方志1200多种共33000多卷。刘承干不但以搜集古籍闻名,也以雕印书版蜚声海内,先后刻印过《嘉业堂丛书》、《吴兴丛书》、《求恕斋丛书》等。
  
  然而,这些历史上的藏书奇葩却早已凋零飘落。天一阁自清乾隆以来,历经编纂《四库全书》、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四次劫难,藏书大量失散,虽然现在天一阁的藏书量仍有30多万卷,但其原藏书早已散落北京、上海等地,只剩一万三千多卷,仅为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皕宋楼与守先阁的藏书十五万卷,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被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时价十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静嘉堂文库。光绪三十四年(1908)丁氏后人将八千卷楼全部藏书低价售给江南图书馆,后归藏南京图书馆。从1933年开始,嘉业堂的藏书陆续出售,至1951年刘承干捐献嘉业藏书楼时,尚余藏书11万册,宋元刊本已荡然无存。至今,我省公共图书馆已很少有元代以前刻印的书籍,更不要说宋刻宋印本了。
  
  这是浙江文化的浩劫,更是浙江藏书的伤心史!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726999&PostID=15506643&idWriter=0&Key=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