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调与声情
好,在我们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回忆一下我们上一次交流得出的结论:
词,实际上是唐时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唐代燕乐的歌词,所以,我们在研究词的时候,是不能够抛开“宫调”这个音乐理论体系的,宫调实际上是对词的填制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的。
那么,到底宫调是一个什么东西?它又是怎么样对词的填制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呢?
好,那么,我们就开始关于“宫调与声情”的探究。
首先,我介绍一下宫调。在此之前,我已经提醒各位提前用度娘翻阅一些资料,所以,这里我不再对宫调的具体概念进行阐述了,如果没有百度过,建议最好现在百度一下。
我想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了,宫调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律”。理论上,宫调由七调十二律可以组合出八十四种宫调。根据《隋书·音乐志》记载:“......译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音”,也就是说,最早发现并提出七音十二律八十四宫调这个理论的提出,是隋代的音乐家郑译从琵琶上面推算出来的。这个理论也叫做雅乐八十四宫调理论。
所谓七调,也叫做“五音二变”。 “五音”者就是五个正音,宫、商、角、微、羽。 “二变”即除五个正音之外的清角、变徽(zhi)、变宫、闰四个偏音中间的二音——变徽、变宫。 七调的排列顺序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分别对应工尺谱上的,上、尺、工、凡、六、五、乙。需要指出的是,这七音不是绝对音高的,但是每相邻两个音之间的音程是不变的。要我们确定了第一级主音的音高,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下来了。这和现代音乐理论中,调式的确定是一个原理。 比如:我们说,现代音乐理论中的C大调,是CDEFGABC,对应12345671,这里的第一级音是C,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C,这就是自然大调C大调。如果,1=D的话,就是DEFGABCD,也就是23456712,这就是我们所说的D大调。以此类推,我们就有了7个自然大调音阶。当然,这里我只是讲一下原理,其实,在具体大调式的形成过程中,是按照纯5度关系来确定的,所以,实际上的D大调是由DE#FGAB#CD构成的,而不是单纯的DEFGABCD。但是, 这已经是属于音乐理论的范畴了,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同样的道理,雅乐八十四宫调的产生,也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原理。而主音音高的确定,在古代就是用十二律来确定的。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rui2)宾、夷则、无射(以上为阳六律,简称律)、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以上为阴六律,简称吕)。这十二律对应工尺(che)和简谱的音高基本上如下表:

我们可以看到,七调乘以十二律,自然就可以推算出八十四个调式来了。其中,宫音分别乘十二律,得到十二宫(黄钟宫、大吕宫、太簇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六音分别乘十二律,得到七十二调。具体可以看下面这张图表:

但是,事实上,这八十四宫调只是一种推算的结果,很多宫调在古代都没有应用,这个容留等会儿再讲。 下面,我们就以仲吕宫(也叫做道宫)为例,来看看它的调式表现吧。假设,我们把宫调式的第一音定位在仲吕律,也就是简谱1(do)上,那么,仲吕宫的调式如下表:

其实,我们一眼可以看出来,这基本上就是现代音乐理论中间的C自然大调。
刚才我们说到,八十四宫调是一种推演的结果,实际上,很多宫调人声和乐器都是表达不出来的。古人实际根本没用到这么多的宫调。最早的燕乐,也只是用了二十八调。这主要是因为,燕乐以琵琶定音律,而琵琶只有四根弦,也就是四个调式,这四个调式分别是,宫商角羽,没有徵调式,也没有两个变音调式。这样就形成了燕乐二十八调。如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民族音乐里面还是用的这四个调式。 我们可以从这里先感受一下。 (播放民歌《二月里来》) 这是宫调式。 (播放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是商调式。 角调式的民歌较少见,我一时间也没有找到。 (播放民歌《茉莉花》) 这是徵调式。 (播放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是羽调式。 至于不同调式的声情,我们先暂不评论。 大家简单地了解一下宫商角徵羽的调式特点,有一个感性认识就好了。 事实上这二十八调大家也远没有完全使用,南宋时,张炎《词源》所列的只有七宫十二调,即:“七宫者: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也。十二调者: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调、商调也。”,这里宫调名字和前面讲的八十四宫调名字有 些不同,这是传统的俗名,而不是正式的学名。也就是说,宋乐曲所用的只有十九宫调了。 元曲时代,北曲所用宫调,根据燕南芝庵《唱论》记载“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又少了两个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说:“今之所传者一十有二。”即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进一步少了五个宫调。 在《中原音韵》里面,宫缺高宫和道宫,剩五宫;商缺高大石和歇指调,剩五商;羽只剩般涉调,但是,恢复了商角一个角调。 到了元代杂剧中,有人根据现存的杂剧剧本统计,实际只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这九种宫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宫四调”,又可称“北九宫。”元杂剧所用宫调比《中原音韵》所少的三个调是,小石、般涉、商角,这样羽、角全部不被使用,商声只剩大石、双调、商调、越调、加上五个宫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九宫调”了。
下面这张表,可以让我们比较直观地看一下古代宫调的变化:

好了,扯的有点远了,回到开头,我们说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宫调这个概念,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毕竟,这更多的是属于音乐理论的范畴。大家也许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不要紧,我们只需要记住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宫调,代表着不同的旋律,就行了。
下面,我们先轻松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几首曲子,作为中间休息。
(播放.......二泉映月)
大家听完了请举手回复我。
好,我想大多数人都已经听完了,熟悉它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阿炳的《二泉映月》。我想了解一下大家在听完这首曲子之后的感觉。忧伤?阴郁?冷静?快乐?还是其他的什么?大家随意说。
好,我想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忧伤和阴郁的。
下面,我再邀请大家听另一首曲子。
(播放.......步步高)
好,这首应该也有很多人比较熟悉,这是广东音乐《步步高》。那么,大家听完这首曲子之后的感觉是什么呢?是不是,欢快、愉悦、向上的感觉?
好,我们再听一首。
(播放.....十面埋伏)。
好,这首是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大家听完这首曲子之后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是不是,悲愤、激越、苍凉的感觉?
好了,我们先暂停放曲子,要不然快成音乐欣赏了。
那么,在听完几首曲子之后,我们是不是已经体会到,不同曲调的音乐,是能够反映和激发人的不同情绪的,或者忧伤,或者欢愉,或者悲愤。某种程度上,我们说,音乐是一门反映和激发情绪的艺术。
无独有偶,诗词,也是一门反映和激发情绪的艺术。它与音乐的不同就在于载体的不同,一个是通过文字,另一个是通过音乐。
那么,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词是音乐和文学结合的产物。更具体一点就是,燕乐和古典诗歌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的纽带,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对于音乐而言,就叫做声情。
宫调声情说,最早是元代燕南芝庵《唱论》提出的“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 仙吕调唱,清新绵邀。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官唱,高下闪赚。 黄钟官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 道宫唱,飘逸清幽。 大石唱,风流蕴藉。 小石唱,旖旎妩媚。 高平唱,条物晃漾。 般涉唱,拾掇坑堑。 歇指唱,急并虚歇。 商角唱,悲伤宛转。 双调唱,健捷激袅。 商调唱,凄恰怨慕。 角调唱,呜咽悠扬。 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对于这一理论,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宫调不存在声情一说,以杨荫浏、俞为民先生为代表。第二种观点部分承认宫调具有声情含义,以周维培、李昌集先生为代表。
那么,到底宫调有没有声情呢?我一直认为,读书不可死读书,要自己去感悟和体会。我们刚才听过的三首曲子,大家明显地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变化。那么,也至少可以证明一点,不同的调式旋律,是可以影响到人的情绪变化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音乐本身只是一些声音的组合,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它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这一点,南北朝时候的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已经做了很好的阐释,我已经在论坛上贴了这个内容,在这里就不复述了。我们只是摘要看一下他的观点:
嵇康首先陈述了“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的这个观点。
通俗地说,就是声音和气味一样,是天地间固有的物质,没有好还是不好,即使是乱哄哄地一片,但是,声音还是声音,它自己不会痛苦的流泪,也不会快乐的欢笑的,自若不变也。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嵇康紧接着又说道,“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锺。......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大意是说,等到声音通过宫商等调式搭配和谐之后,人们就愿意听了。搭配和谐的声音,是最感人的。当人内心很痛苦的时候,说出来的语言和声音就比较激切哀伤。这些话搭配在一起,就成了诗,这些声音搭配在一起,就成了音调。大家分头去吟诵它,聚集到一起去听它,心就被这些搭配起来的声音所打动,情绪就被这些凄苦的话所感染。于是就长吁短叹,甚至痛哭流涕。这是因为,悲伤的心情藏在痛苦的内心背后,遇到这些搭配起来的声音之后被激发了。也就是说,这些搭配起来的声音自己没有什么,但是人是有哀伤心情的,因为感受到这种“无象”的声音,有所觉悟,就产生哀伤了。
这个千年之前的古人,说的多好啊。说老实话,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到了千年以后,才被现代科技所印证和实践,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老祖先是非常伟大的。 无独有偶,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进程中,也曾经有过对音乐情绪的论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E调安定,D调强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高扬,G调浮躁,F调淫邪。他特别推重C调,认为C调最宜于陶冶青年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能通过其音调影响人的情绪,已经得到了印证并运用到实践当中了。
美国纽约医科大学音乐心理疗法研究组的教授们,在音乐对人们的感情影响的调查中指出:“节奏缓慢、悲哀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减少,对话中常常充满怨气和敌意。相反,节奏鲜明、流畅快乐的乐曲,使人们之间友好交谈。”
“音乐治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音乐治疗”这一术语是在四十年才正式出现的。五十年代在美国首次有“音乐治疗家”的文凭。现代的音乐治疗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活动疗法,即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来求得治疗的效果。这不仅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来对待。音乐治疗是针对病理的治疗。它注重的是人的整理而不是某一部分。通过对人的整体乃至生活环境的调整,使其取得协调一制,从而消除心理的与身体的病态。英国一位医生给一个患神经性胃痛的病人开了依仗奇怪的处方,就是让病人听德国巴哈的乐曲唱片,每天听三次,都是在饭后,病人果然恢复健康。罗马的一位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除了用麻醉药以外,还加上音乐的催眠,起到良好的镇静作用通力,在妇产科中也运用音乐产生镇痛和催产的作用。当高血压病人烦躁不安时,每天听一些抒情,平静的音乐,血压就会下降。音乐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庄严的旋律赋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悠扬的曲调能够让人愉快的休息,舒缓悦耳的曲子能够驱散疲劳。我们现在很多公司里面在办公室中播放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也是音乐情绪的运用。
当然音乐也有其不好的一面。 大家应该都知道一首叫做黑色星期天的曲子,是匈牙利自学成才的作曲家赖热·谢赖什(Rezs□ Seress,1899-1968年)谱写于1933年的一支歌曲。据说,《忧郁的星期天》是赖热·谢赖什和他的女友分手后在极度悲恸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由于歌曲中流露出慑人心魄的绝望神绪,数以百计的人在听了它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支歌遂被冠以“匈牙利自杀歌”的称号,甚至一度遭到了BBC等国际知名电台的禁播。但是,并没有实质法律文献、期刊和出版物能证实该自杀数字。 不知道谁想听听这只曲子? 呵呵,其实这个曲子并没有什么,只是被大家渲染多了,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 如果有忧郁症潜质的人,不要听太多就是了。你想,连QQmusic上都能找到的音乐,实际上的作用不会太大。
刚才扯了这么多,我只想证明一点,那就是,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情绪特点,音乐是通过我们自身的感知,然后才激发出我们的不同情绪来的。
好,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讲那么多的音乐理论呢,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上一讲的结论上去。
词,实际上是唐时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唐代燕乐的歌词,所以,我们在研究词的时候,是不能够抛开“宫调”这个音乐理论体系的,宫调实际上是对词的填制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的。
制约和规范填词的不是宫调本身,而是不同宫调所能够激发的声情。
那么,不同的宫调,能够激发什么样的声情呢? 下面,我借鉴一下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集中的C大调管弦组曲和大家简单地探讨一下黄钟宫的声情。
我们知道,C大调属于C调式的DO音,就是1=C的自然大调式,这个和黄钟宫翻译过来的调式基本一样,大家听起来感觉怎样? (鸾佩楼的老板:像逛公园玩吧,轻松愉快 婉约娜娜 :庄主的party) 呵呵,这就是黄钟宫的特点,富贵缠绵。 所以,一首黄钟宫牌子的词,它当初是用来配合这种富贵缠绵的情绪的,那么,它的用韵、韵位的排布,长短句的组合,都是按照这个来的。我们现在虽然不知道它当初的曲子是什么,但是,在择韵、用字和表达上,也需要遵循这个宫调的声情,这样才能做到“文情”与“声情”相和,也才能体现这个词牌的特点和要求。 至于,怎么样在填词的时候做到声“情相合”,我想按照计划,留到下一讲,词中的宫调声情去讲,拉拉杂杂地讲了这么多,并不希望大家都理解,只是需要大家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