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小常识 :燕乐二十八调简明大纲

 昆曲及文史小站 2019-08-28

燕乐,系由西域传入,始则苏祗婆此一龟兹乐人入北周,与郑译谈及其国之乐调,郑译认为乃五旦七调计三十五调,实非是,乃七均五调式。因为系五调式,于是其生灭转变一查史料,一目了然。苏祗婆乐调入北周,是架构在北周当日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上,但北周只用一均,燕乐却使用七均,北周只用宫调曲,但燕乐使用宫、商、角、徵、羽五调式,到了隋初,《隋书音乐志》提到燕乐只剩宫、角、徵、羽调式,而商调式已不出现在文献里,己亡于北周,或根本于入北周使用北周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时,无法演出,而淘汰了。到了隋开国的文帝,只喜黄钟,于是废北周以林钟为宫,改以黄钟为宫,而此时燕乐也废了以林钟为宫,向清乐看齐,改成下徵音阶,一改之下,成为以太簇为宫的下徵音阶,转换之中,失去了角调,而先前因为苏祗婆的商调灭亡,而转不成徵调,故燕乐徵调先亡,而角调后亡。到了唐代,初期维持燕乐以太簇为宫的下徵音阶,但替燕乐造出角调,其采用的方法,是用大唐雅乐的生成变徵调及变宫调的方法,『徵与变徵同用』及『宫与变宫同用』,借商调移于角调位置而代替了角调,此所谓『商角同用』谓唐燕乐角调的生调法,在此生调法之下,唐代燕乐角调的结声在变徵上,但音阶实为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的变宫调式,即苏祗婆乐调的变宫调式。到了天宝十三年,与法部道调等合奏之下,改依法曲的以无射为宫的下徵音阶,此时只有十四调,而未有二十八调,故此时传于日本亦只十三四调,至晚唐始完成燕乐二十八调的架构。

到了宋代,改为正声音阶,其方法是利用管乐工尺特性,把燕乐工尺上升一工尺,并把宋律黄钟订为工尺的合字,而唐律则以黄钟订为工尺之上字,一转换之下,唐燕乐下徵音阶就转成宋燕乐的正声音阶的无缝接轨。但唐燕乐角调亦原封不动移往宋燕乐,此时因唐宋工尺及黄钟位置不同,于是相当于成了苏祗婆乐调的角调式,结声在宋燕乐的变宫音上,好像宋代角调成了变宫调,实非是,因为尚有大吕声,此沈括所谓角调多一声,即多出大吕声,此苏祗婆乐调的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的特性。如此一看,即知蔡元定燕乐书只猜对唐代燕乐是下徵音阶而已,其它内容全是宋燕乐内容,而且还有错误。

而唐代燕乐以夹钟为律本,因为下徵音阶生律还原自正声音阶而来,正声音阶的律本即下徵音阶的律本,但下徵音阶是以下徵为宫音,故唐燕乐以夹钟为律本,其下徵音阶的宫音在无射,即唐工尺的下一位置。而宋燕乐以大吕为律本,但宋燕乐为正声音阶,故宋燕乐以大吕为宫,即宋工尺的下四位置。故唐宋燕乐全都是七均四调式,非或有人所谓唐燕乐系四宫七调,宋燕乐系七宫四调。 (刘有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