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色调分离

 zzm1008图书馆 2012-07-14
是指一幅图像原本是由紧紧相邻的渐变色阶构成,被数种突然的颜色转变所代替。这一种突然的转变,亦称作“跳阶”。摄影上的色调分离往往是由于图像编辑产生的。

这里仅讨论图像的色调分离。图1是一张原始图像,图2是色调分离后的图像。

图1:原始图像


图2:色调分离后的图像


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图4:16位 TIFF格式


为了把图片提亮(原图欠曝),我们在Photoshop中使用“色阶”工具,调整输入色阶到210,图5:



完成后的直方图如 图6:



说明一下:色阶的这个调整过程是使210~255区段统一为255,完成后的直方图其255就是原图的210~255区段。即直方图被拉开了。)

对TIFF格式图片完成同样的色阶调整如 图7:




色调分离是由于较小的信息量要展开在较大的区间造成的。对于图像来说这个信息就是影调。图6的例子就是0到210的信息要展开在0到255的空间过程。例如把电影院里一排的观众分散到整个电影院,电影院原来的位子没有变化,以后的位子也不会变化,变化的是:开始的时候,一排大家都是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坐着,非常紧凑,现在变成东一个西一个坐着。那些没有人坐得位子就像色调分离的间断部分。

任何直方图的拉伸都能造成色调分离,在Photoshop中,“色阶”,“曲线”工具和色彩空间的转换都将导致直方图拉伸。

Photoshop中,新建一个600X200的8位文件,打开标尺,分别选区填充R=G=B=0至9.观察直方图,为一连续色阶,如图8。

图8:


对这个文件做“曲线”,再观察其直方图,发现有间断,如图9,图10。

图9:



图10:



用颜色取样器读取“曲线”后的RGB值。图10至图12.

图10:


图11:


图12:


编辑前后的RGB值对比:

原始RGB 曲线编辑后RGB

0 ------------- 0

1 ------------- 2

2 ------------- 4

3 ------------- 7

4 ------------- 9

5 ------------- 11

6 ------------- 13

7 ------------- 15

8 ------------- 17

9 ------------- 20

这种编辑的程度越大,色调分离越严重,图像画质劣化越明显!

如何来防止色调分离呢?




2.通过RAW 来增加影调数量(包括选择更高位的RAW)。
6

2.通过RAW 来增加影调数量(包括选择更高位的RAW)。

最最有效的减小色调分离的办法就是使用RAW格式来拍摄!RAW 格式记录的影调数量是JPG格式十几倍。因此影调排列更紧密,比如电影院一排按照JPG模式,每个位子坐1人,而按照RAW格式,每个位子坐了十几个人!

说就是每个像素记录4096个影调。习惯上0代表全黑,4095代表全白。

观察图5的直方图,发现没有伸展到右边。

图5:



假设传感器动态范围是5档,为了简化分析,假设传感器刚好接收了4档的光,这说明对于传感器,没有像素能达到第五档的曝光!如图14,说明了5档动态范围的传感器曝光在4档只记录了2048个影调,把4096个影调的另一半丢弃了!意思是说,我们的传感器只是用了一半,我们记录的信息只有一半,这是多么的可惜啊!

图14: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看到,尽量向直方图的右边曝光,增加了记录的影调数量, 前面的分析例子已经知道,影调数量越多越密,色调分离越不明显。



如何向右曝光?向右曝光还有什么好处?

处?
8

向右曝光,要点在控制直方图右边临界点。你可以选择直方图一点不溢出或选择性溢出。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相机有几档宽容度,请做一个实验来测定:使用M档来拍摄,曝光指示标尺在+1EV, +1.33EV , +1.66EV, +2EV,+2.33EV ,+2.66EV,+3.0EV拍摄18%灰板,转为灰度图像,统计RGB值,以EV为横坐标,RGB为纵坐标作出高光曝光曲线。以这个曲线为参考, 使用曝光补偿结合相机直方图训练一久你就能熟练地控制直方图了。

图15是我作的EOS 50D的实测曲线(ISO=100 -3EV下未有作)



向右曝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减轻图像噪点。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增加了曝光量,好的信号增加了,信号对噪声的比例SNR增加了,SNR越高,图像质量越好。



为了弄懂什么是RAW,我们来看看数字相机是如何产生图片的。

数字相机里面有一个很小的芯片叫图像传感器,尽管很小,这个芯片却是整部机器中最复杂和最昂贵的。这个芯片收集光用来产生图像,它代替了传统相机中的胶片。每个传感器由像素阵列构成(这里的像素指光电二极管实体)

图16:像素示意图



图16示意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像素,光以光量子的形式到达像素外面,通过一个微透镜,再穿过颜色过滤阵列最后到达像素(光电二极管)。

光和二极管中的半导体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电荷。

像素现在有了电荷,当然,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传感器中的其它像素上面。例如一个60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大约有600万个像素里储备了电荷用来产生美丽的图像。

接下来的过程用图17来示意。

图17:RAW过程



1. 光量子到达像素(光电二极管)

2. 像素产生电荷

3. 电荷产生电压

4. 电压被放大

5. 模拟-数字转换(电压被转为离散值)

6. 模拟-数字转换(离散值转为二进制值),在这一步,RAW文件产生了。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在RAW转换器中处理RAW文件了,这些转换器包括相机厂家的软件比如佳能的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和通用的软件比如Adobe Camera Raw

7. 拜耳插补(产生颜色信息)。这一步 很有意思 :昂贵的数字相机其实是色盲,它既不能看也不能度量颜色,所有的像素只能记录光的强度,即只能记录灰度。那么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是:颜色滤镜和软件

在图一中我们注意到在像素上面都有一个颜色滤镜,这种滤镜使得像素只能看到红绿蓝三原色中的一色。在这一步中,软件拾取特定像素和它周围的像素的光强和颜色,应用这些信息,软件算出像素的颜色并且分配颜色值给它。这个过程就叫做拜耳插补

8. 白平衡调整

9. 色调及其他调整

RAW过程结束在第6步骤。在这一点,传感器的数据被转换为数字形式。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数据是非常纯净的:仅仅做了模拟-数字处理-没有其他过程产生-没有颜色被分配没有白平衡被分配-没有色调曲线被应用。



当一个摄影师拍摄了JPG格式图像,白平衡,色调曲线,锐化,压缩就凝固在文件里了,锐化,压缩是不可逆的,(其实,从《为什么我们用RAW?-说说色调分离》这个帖子中我们知道,色调曲线,白平衡也是不可逆的,调整了这些,图像就会劣化)图像在拍摄时,相机就把这些参数设置了,想在后期改变它们非常困难或不可能。

另外一方面,对于RAW格式文件,白平衡,色调曲线可以在RAW转换器中设置,锐化可以在图像编辑器中设置。摄影师在拍摄后想要改变拍摄时的设置,在RAW转换器中就能轻松搞定。这些改变不会劣化图像质量。



RAW格式文件 颜色的分配是在RAW转换器中完成的,也就是在相机外完成。这是非常巧妙和必要的。对于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来说,连拍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拜耳插补在机内完成(转16位TIFF),巨大的运算任务将使机器处理器负担加重,连拍速度将大大降低。

例如:EOS 50D 的RAW格式文件是 14位的,一个RAW文件(20M左右)转换为16位TIFF后有80多M,如果这种转换在机内完成,时间消耗与存储容量消耗,将是单反的噩梦!

下面对比机内转换和第三方(机外)转换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