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住改革机遇迎接创新全球化的挑战

 成靖 2012-07-15

抓住改革机遇迎接创新全球化的挑战

作者:张景安  时间:2012-07-15   浏览次数:32

  决策视野

  当今时代,创新科技是各国重要的竞争力,而研发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一大特色,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实践证明,没有实现研发全球化,其创新不可能具备全球竞争能力;没有站在全球巨人之上的研发成果,一定是落后的和被淘汰的成果,也就是所谓的无效创新。因此,为迎接创新全球化这一世纪挑战,中国科技界必须抓住十分珍贵的历史机遇,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国际化步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大胆创新,扩大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全球化之路。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从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拉开了序幕。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研发机构9153个,全部是政府主办。其中,国务院各部门所属1054个院所(包括中科院122个)。县级政府所属院所3360个,县以上政府所属5793个,社科院33个所,全部职工111.9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和工程师34万人,总经费111.5亿元人民币,全部研发经费18亿元。在此之后,我国实施了渐进式的科技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让科技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激烈竞争大市场。1985年,拉开了对科技拨款制度的大规模大力度的改革,全国一千多科技开发机构减拨事业费,经费支持方式由政府调拨改为有偿服务。1992年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改革方针,1998年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改革工程,1999年开始全国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国务院所属376家技术开发大院大所和中科院13个所实现企业化改制,地方也有一千多院所实行企业化转制。而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涉及农、林、水、卫生、环保、气象、地震等领域。国务院部门所属的265个公益类研究所市场化改革后调整为100个左右,其中科技人员由5.5万人减为1.5万人。全国2400多家地方公益机构也照此进行了分类和市场化改革。

  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到本世纪初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层面的研发机构的结构调整与人才分流,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重大攻关、战略高技术、基础公益类、竞争前技术由国家通过竞争来支持;技术创新由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创新。比如,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由研究型大学为主;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大科学工程以中科院等国家研究机构为主;国家农林水气环保等研究由国家资助公益院所为主。中国科技由完全的计划体制调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开放的体制基本形成。

  综上所述,30多年来的改革使国家层面的科技组织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巨大作用,科研运行机制体制得到优化,逐步建设研发全球化的开放体制,中国科技进入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我国共有研发机构3696个,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6717个,科研机构研发人员34.2万人,研发人员超过255万人年全时当量,2011年共投入研发经费8610亿元人民币,其中企业投入占74%。中国高新区2011年有企业5.7万家,工业总产值105679亿元人民币。其中超亿元企业10371家,超十亿元企业1857家,超百亿元企业217家,超千亿元企业2家。截至2011年底,中国风险投资机构达到1096家,管理资本3198亿元,累计投资高技术项目5940项。

  “十一五”以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达年均20%的增长,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给科技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科研机构距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还有差距,尤其是国际化还有较大差距;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研究型大学自由探索、基础研究潜力没有真正发挥。这要求创新既要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也要有助于研发全球化的新挑战。

  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只有加快创新全球化,才能较好地处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制造发展很快,但高端核心技术供给不足。2011年中国生产汽车1841万辆,电冰箱8699万台,洗衣机6670万台,微波炉6692万台,电饭锅1.8亿个,空调1.39亿台,彩电1.2亿台,手机11.3亿部,计算机3.2亿台。中国从一个落后穷国成为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制造给祖国带来了辉煌。这与制造业开放有关,但研发国际化不够,研发没有跟上,高端核心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不足。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我们必须警惕一种不太重视中国制造和实体经济的倾向。丢失制造业的优势对中国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中国创造只有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之母,是中国创造的基石。制造能力的下降,就意味着创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研发国际化就没有基础。美国制造业下降的教训很深刻,有人说美国失去制造业就失去了未来。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使他们重新审视创新和制造业的复杂关系。又比如,美国光电子制造商把生产线迁出美国后,实际上放弃了光电子技术的研发,一项被认为是离计算机甚至是光学传感器仅几步之遥的新技术革命就夭折了。中国制造的问题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因此任务也很艰巨。但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牢记中国制造是自主创新的主战场之一,进一步推动创新国际化以加快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共同前进。

  目前中国步入了创新强国新征程,必须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有全球化视野、全球化胸怀、全球化研发、全球化人才和全球化创新,并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合力协同共创全球化崭新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