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作品展之:管艳老师的评课稿

 天雷教育 2012-07-15

老师的《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课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管艳

 

听课、评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听一节好课的时候。听老师《物质跨膜运输》这节课,我不由得会将他上课的每个环节与我自己的授课过程相比较,感觉到了自身的差距,获益良多。

首先,我觉得老师的备课真的很细致、很深入。他不仅备教材,还全面地分析了学情,并在此基础上来确定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取舍和增补。我自己上课时一般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就是根据教参,没有自己的想法。但我看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发现他钻研得很深,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程度了然于胸。比如他把“扩散和渗透的概念”和“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也列为教学重点,想想很有道理,扩散是学生相对较熟悉的现象,渗透现象是学生相对较陌生的,由熟悉到陌生、由基础到拔高,必需有这样的过程,所以演示扩散和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搞清他们的异同确实是本节课开篇的重点。而“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后面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活动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理论基础。教师能想到把这两个问题列入教学重点,他就一定会在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上想办法。听录音时,老师在上课时作了扩散和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并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扩散和渗透的原理及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学生的反响很热烈。

另外,我上课讲渗透作用的原理时,也想过是否要介绍水势的概念,但后来怕讲不清楚,没敢补充,最后只让学生知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都在运动,但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量多的那侧透过半透膜扩散的速率更快。我没敢深入探寻水分子运动的动力。谭老师则挖掘了教材,介绍了渗透压和水势的概念,但他用最简易的用具材料碗、盐水、糖水就让学生搞清楚了渗透压的概念,用“水往低处流”这样的常识和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基本了解了水势。我想这还是要归功于教师课前细致入微地备课。敢于挖掘教材、就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我想通过这种挖掘,学生特别是以后上理科班的同学在解决有关渗透作用的问题如U形管类的题目时,一定会比别人分析得更准确。

   其次,教师要有教学机智。本节课中,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分析渗透装置中液面高度变化的原因及水分子运动的动力时,很多同学一开始说是大气压,后来又说液面差。谭老师没有迟疑,而是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分析就让学生们自己发现了错误,不再纠缠。在说明渗透压高的溶液更易吸收水分时,他举了吃盐的例子,学生一下子联系生活实际,豁然开朗。我认为这是一种教学机智。而这种机智来自于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命科学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教师依靠大学4年学习的专业知识是不足以应付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的。学习应是我们永远的话题和生活的一部分,要想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我们必须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为日常教学服务。

再次,一个好教师一定是充满激情的。虽然没有视频,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谭老师全身心的投入,他的激情飞扬、他的幽默机智影响和感染了学生。他在描述动物细胞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时,用了拟人化的语言,让人会心一笑。整节课中,我们时不时能听到师生的笑声,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声音。我们常常感叹高中学生不爱回答问题,教师上课无人喝彩,其实还是在于教师自身,如果我们能把每节课都讲得通俗易懂,充满激情,学生会积极配合,参与互动,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行,而是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

我仅仅就我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发表点简单的感想,总体上说,谭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很强,课堂教学很好地落实了新课表倡导的探究学习的理念。本节课在时间把握上有难度,但我认为要讲清、讲透,在渗透作用概念和渗透装置的条件上多花点时间是有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