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门九关

 l-jia 2012-07-16
九门九关——赊店古城

古代人认为“九”为数之极,只有皇城才能建九座城门,其它再大的城市也不能建九座城门,可唯有赊店古镇却建有九座城门,传说就是因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亲封之故。

赊店自明代中兴开埠立市后,因集市发展很快,周围并未设城池。在最鼎盛之清乾隆年间,也只有官府派来的20名马步官兵和商社自卫组织负责集市的治安与防卫。到了清道光年间,清朝政府由盛而衰,朝政腐败,地方贪官污吏横行,民怨沸腾,加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软弱无能,丧权辱国,更加剧了国内人民对清朝统治的反抗情绪,各地民众纷纷起事造反。清咸丰元年(1851),以洪秀全为首的南方太平天国首先举义,很快就形成燎原之势,席卷南方诸省。咸丰三年(1853),以张宗禹为首的捻军在北方举义,数年间即纵横北方数省。在此情势下,为保护集市的安全,赊店方匆匆环镇起造了一道土寨墙,并以各商社、神社为主,组成了一些自卫组织。但这道土寨墙和未经训练的自卫组织又哪里能阻挡得住能征惯战的捻军?据《豫军纪略》记载:“咸丰七年,确山匪王党、肖匡起侵县境,县仓促未有备,八月十五日贼至赊旗店,大掠而焚之,蔓延乡村,死伤塞道,遂讹传郡城失守。陕西巡抚据以人告,有诏诘责巡抚英桂令复奏。英桂乃以失期罪何怀珍、龙泽厚等,摘其顶戴。”山陕会馆春秋楼及后侧大部建筑皆为此次所焚,镇内富商豪绅损失惨重。经过此次惨痛教训,那些镇内的富商豪绅们心胆俱裂,府、县、镇官府人等为了保其顶戴官位,更是火急鞭策地方利用民资民力迅速筑寨。赊店镇内的各商社士民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纷纷捐资出工。随即,成立了“寨局”主管筑寨工程,定寨名为“赊旗镇安全寨”。推举设于赊店的全国十大镖局之一一—赊店广盛镖局镖头戴二闯之侄、山西富绅戴广兴为第一任寨主。赊旗镇安全寨非四方形城池,因该镇南、东二面皆临河,因此,其城寨依河道及镇周地形依势修建,但亦经过精心的“风水”学勘察设计,其城周外形恰似一个硕大的“金鱼”,体现了商城之特色,寓含“如鱼得水”、“年年有余()”年年发财之意。城墙内以土夯实,外部以青条石为基,上砌以特制的十八斤青砖筑成。赊店城垣周长十八里(《南阳县志》载:光绪二十七年,津海失守,警报日至,诸寨皆重事修葺……赊旗店寨周围十八里,设有南裕分司、厘局。”),高三丈五,厚两丈五,顶面宽一丈三,城墙外沿筑五尺高的掩体围墙,围墙上筑三尺高、二尺厚、四尺宽的城堞,每垛城堞中心处,开有向外射击的方口枪眼;城周共开东门、东南门、南门、西南门、西门、西北门、北门、东北门及水门九座城门,每座城门楼前后都有炮眼和掩体;城门楼高五丈,上层楼面阔三间,深丈三,前后檐出五尺,各有四根明柱,距前后围墙城堞五尺远,上部为歇山顶,飞檐挑角,四角下悬风铎,风来铃响,极富古城情趣;城门楼内按不同方位各供奉有不同的神像,如正北门城楼内供奉面朝北方的“倒座观音”像,东南门供奉“奎星”,为此又名奎星楼等,以祈求这些神圣保佑城池之安全;城楼下筑成拱券门洞,深两丈五,城门高丈五,宽丈六,两扇城门全用坚固木材制成,外面并全用铁叶片包镶,用大盖乳钉分五排钉牢、整座城门楼前后凸出城墙近五尺;城门内侧两边各建有八字形供护城兵勇上下的“马道”。特别是东南门城楼修得更是别有洞天,城楼高三层,远观活像一座宝塔,因城楼内供奎星,又叫“奎星楼”,奎星又称金星,民间传为天宫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为文人、学子求祈保佑赶考求功名的所在。而且,在奎星楼之两侧城堞之上还设置了两条木雕彩绘龙的造型,二龙相向对着奎星楼作腾空飞舞之状,与峭然耸立、八角高挑之奎星楼浑然形成一幅天宫楼阁、金龙盘旋相拜的胜景。综观九座城门楼与蜿蜒之城墙连为一体,给人以森严壁垒、雄浑壮观、威严不可侵犯之感,其城楼上部的飞檐挑角又富有玲珑秀美之情趣。同时,城墙上又设有非常严密的火力防卫体系:每座城门上两侧各筑一个“榆木喷”炮台,十多个“九节雷”炮筒,寨墙每隔五个寨垛有根丈长的“罐炮”,还有的土炮叫“老白龙”,每十步远还筑有一个“狼烟洞”(备有匪情放火照明用),每隔百步修有炮楼和了望台,环城炮楼总计七十二个,象征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民间又说是象征七十二地煞,镇守城池帮助守城;每隔五十步修有一座更庵(备寨丁防守夜宿用);寨墙外围还挖有三丈宽,丈五深的寨壕,与临城之潘、赵河水相通,形成一道水系防护屏障。为了便于防守,平时只开东门、南门、西南门、北门和西门,其它门全都用砖、石、土堵塞,禁止通行。镇内各商社、神社、社火组织又分别组成防卫队伍,号称“九队、十五社”,遇有匪情,以牛角号为令,纷纷上城分工把守。嗣后,多年曾遇有张国正、崔二旦等多股土匪来攻此寨,终因城池坚固,寨民防守严密,均无攻破。

赊店城垣筑起之后,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不但防卫能力大增,还起到了另一项重大作用,那就是防洪防水。赊店紧靠潘、赵二河,二河又发源于距此不足百里之伏牛山。每逢夏季暴雨季节,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原未筑城之时,常漫延进街市,为此才不得不将沿码头的东西长街不断加高以防水。而筑城之后,再大的洪水也未能进入镇内。提起这九道城门,还各有名堂。即在咸丰年间,赊店镇属宛郡管辖区域,时任南阳知府顾嘉衡,欣闻赊店城寨筑成,亲来视察,目睹城垣修得如此壮观,大喜过望,因他的诗文俱佳,当即欣然命笔,为各个城门题匾与对联,镌刻为石匾和石联,镶嵌在城门门额与两边。其匾和联辑录如下:

西北门称“乾维”门—— “乾”是西北的方位,乾称天,正是阴()和阳()交接之时。同时还有纯粹刚毅、坚强、稳固之义。“维”是保护之义。其嵌联是:

乾坤万里春光满;

维护一朝治花神。

正北门称“庆裕”门——即庆祥馀裕,喜庆年丰,国泰民安之意。其嵌联是:

庆云景星盛世瑞;

裕国便民全余辉。

东北门称“承恩”门——因门向北京城、有蒙受皇帝恩泽之意。其嵌联是:

承平有象干戈戢;

恩泽无边天地春。

水门口称“源流”门——借水门口之河即源远流长之意。此门没有嵌联,传说是因不是人行通道,仅只船能通此,装卸木材道口,故没题联。

正东门称“迎旭”门——面迎早晨升起的太阳,即向着光明前程远大之意。其嵌联是:

迎风细柳垂金线;

旭日锦山列玉屏。

东南门称“文明”门——上层敬有魁星爷,是主宰文运之神,因而旧时学界也迷信是必敬的神祗,故称文明门。其嵌联是:

文章直超秦汉宫;

明光高照斗牛间。

正南门称“炳文”门——因南门面对文昌阁,内敬梓潼帝君,传说此神是掌文昌府及人间功名、禄位之事,官人、文人、学子多敬之。匾词是炳耀文采之意,故称炳文门。其嵌联是:

炳耀千秋传邹鲁;

文章百代仰韩苏。

西南门称“扬武”门——即显示此寨炫耀武力、威风雄伟。也作扬威耀武之意。其嵌联是:

扬子江心春水绿;

武陵洞口桃花红。

正西门称“挹爽”门——赞颂此城寨具有豪迈气概,雄情爽气之势。其嵌联是:

挹露灿霞陷晓际;

爽心悦目有花石。

综观顾嘉衡知府为赊店九座城门的题匾与题联,富含描景抒情的文学浪漫韵味和诗情画意,抒发了作为地方官员的诗人希冀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文星高照的情怀与愿望。这座安全寨修成以后,寨主们惟恐还不安全,又在各大街要道口均筑起砖砌城蝶式栅栏门和更楼门。其中长春街更楼门最大,楼下有过车大门,两侧有人行道门,此楼门额上有石刻匾:“朝阳”二字,民称“朝阳楼”;关帝庙街东口栅栏门亦设中间大两边小三门洞,中间门额有砖刻匾额:东面是“关帝庙街”四个大字,西面是“霞光返照”四个大字。其它街道更楼门和栅栏门,类同长春街更楼或关帝庙街栅栏门建筑一样,使各街道形成晚间及战时封闭的防卫体系。各大街道集资各设一口五尺高、直径五尺的铁铸“太平大水缸”,备作防火使用,要求平时水存满缸,上口加上铁丝网盖,下边有放水活塞,有了火灾,立时就能放水灭火。这样寨墙日日夜夜百姓轮流守,太平水缸天天有人值班添满缸。安全寨果然真是安全了。到了民国年间,因镇内商会内部出现问题,积弊难返,四分五裂,城池防卫因无统一有力组织而松懈,导致张国正、王泰杆匪两次由东门攻入赊店,造成不小损失。转眼又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赊店,炸毁多处建筑,并有多人被炸死,为便于市民四处出城逃避轰炸,同时又担心日寇进入赊店后占为据点,国民党镇政府接上级命令,号召镇民拆毁城垣,仅留下城墙下之土基作为全镇的防洪堤。现城东潘河岸畔防洪堤之外侧,尚留存有一段长15、高3米之砖砌城墙遗存,供后人凭吊,联想当年赊店城垣之雄姿。社旗县政府制定并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之《赊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计划逐步在古城墙遗址复建古城垣和城门楼,届时将重现赊店古城垣的壮观景象,成为一处新的旅游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