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城 榆林

 八王书屋 2012-08-25
 
历史名城 榆林
八王书屋2012年8月25日网络收集整理
 
     榆林建城历史已有数千载。2000年前最早的地方郡治和县治城池,在榆林的鱼河镇和榆林的古城滩村。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现存榆林市区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
 
     榆林古城之由来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即“三拓榆林”。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清代,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今日城东南角之魁星楼遗迹尚在。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

  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据报载北京明城墙墙体高11.6米。榆林为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城墙上建砖垛口1700多个,据说有逻城72个,并在此置火炮。
 
 
 
       榆林城地势为东高西低,东北角向外突出。墙体用黄土夯筑,外侧包以青砖,城高三丈六尺,基宽五丈,顶宽三丈。城有五门,北为“广榆门”,东为“振武门”,大西门为“宣威门”,小西门为“斩东门”,南门为“镇远门”。各城门顶上均建有两层高城门楼,但今除南门尚存外,其它诸门及全部城楼皆毁。现南、东西座砖拱城门及瓮城尚存,南门及瓮城现为镇远饭店所占。城南榆阵桥东山,有明万历年间所建的一座十三层砖塔,名“凌霄塔”。
 
       榆林城是座古城,城内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其中以星明楼、凌霄塔最负盛名。星明楼坐落在榆林南街上,当地称为鼓楼,为三层木楼,其整个建筑全部为木料卯结而成,梁架精巧,结构合理。星明楼底层分列四个砖石台基,每个台上排列七根粗壮的松柏木柱,支撑着高楼的全部重量。楼顶无一根横梁,三层楼阁皆为斗拱逐层互相叠接,楼体四面飞檐外翘,宏伟壮丽。

  榆林城原有鼓楼两座。第一座为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抚余子俊扩建榆林城时所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扩建榆林城后,由于城向南展扩,原有的鼓楼便显得偏北了,所以新建了一座鼓楼,称为新楼。今天所见的星明楼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据县志载,楼上原挂有一块金字大横匾,上书“无上高真”四字。

  榆林古属雍州,号称“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镇北台下有号称“塞上蓬莱”的红石峡,城南有“龙穴藏珍”的黑龙潭,榆林现存青云寺、悬空寺、金冈寺、梅花楼、万佛楼、普慧泉等名胜古迹。

  榆林塞就在现今的陕西省榆林。战国时期,北方边塞之地多植榆为围栅。秦统一中国,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在这里栽植很多榆树,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来。以地处榆溪(今清水河)之畔,亦称榆溪塞,成为秦北边一戍守地。隋时以此地为中心筑起长城,遂成为隋长城的要塞。

  明永乐初,为防止蒙古势力侵扰,在此置寨,正统年间建堡,成化七年(1471)再置卫,同时延绥巡抚都御史徐子俊征发民工在隋长城基础上修筑榆林边墙(即长城)千余里,以增强这里的防务。次年,在榆林堡北扩建新城,称北城,旧堡称南城。榆林城已具相当规模。九年,长城九边之一的延绥镇(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治所徒迁至榆林城。从此,榆林成为明代边防重地。后来,榆林城又经扩建。由于战火,榆林古城墙今多已不复存,仅可见遗迹。现在的榆林城是后来建的新城。

  离镇北台西不远,沿清水河岸有名胜红石峡,由红砂岩构成,故名。两侧岩壁势如刀削,高10余米.凿石为窟,共44窟。据碑石记载,此处曾是宋元间一所名刹,叫红山寺,系由西夏二国王的陵墓建成。随着历史的变迁,今人称之红石峡。石壁上有许多古人题字题词。几百年来,红石峡曾名冠边塞,不少达官文人来到榆林,必先到这里吟诗作赋,偶有佳句丽章,便把它镌刻在石崖上。现为众人喜爱的游览胜地。

  榆林城东6公里处又有一座开凿在山丘峭壁上的万佛寺石窟,窟中存上千尊浮雕石像和优美的壁画,至今年代无考,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无定河边还有十一世纪西夏王朝开凿的悬空寺,寺庙悬在半山腰间,浑然无成,险峻秀美,具有建筑艺术和考古的价值。
 
******************************************************************************************************************
 
古建筑
 
 
 
 
 
 
 
 
 
 
 
 
 
 
 
 
 
 
 
 
 
 
 
 
 
  
  
 
 
 **********************************************************************************************************************
寺庙
 
 
 
 
 
 
 
 
 
 
 
*********************************************************************************************************************
 
街头巷尾
 
 
 
 
 
******************************************************************************************************************
 
古城墙
 
 
 
 
 
 
 
 
*************************************************************************************************************************
 红石峡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 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两岸垂柳青翠,景色优美。东岸雄山寺建于宋朝,明成化年间复修,其中有“天门”、“地门”各一,皆为隧道。从“天门”可登顶,中间一阁,名“翠然阁”。

  红石峡名冠边塞,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地设宴讽咏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因此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在它的东西石壁,摩崖石刻相连,窟洞、殿壁、碑石镶嵌的题词、题字、碑、碣大小多达一百六十多处,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文采飞扬,各放异彩,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亦是花丛一艳,堪称壮观,似一天然碑林。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红石峡每当夕阳西照,红石映日,格外美丽。“红山夕照”被誉为榆林八景之一。

 
 
 

 
 
 
 
 
 
 
 
 

 
 
 
 
 
 
 
 
 
 
 
 
 *********************************************************************************************************************
      神木二郎山,麟洲胜景,古属羌山,俗称西山,也称“驼峰山”。位于陕西省榆林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二郎山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会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果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支神木时曾来此山,他观山状如似笔架,所以将此山御之曰:“笔架山”。后来,文人学士来此,有观其貌似驼峰,故多称:“驼峰山”。 文革期间全山庙宇惨遭破环,殿堂塑像几乎尽毁,住山无人,古迹成了废墟。文革后,地方人士集资筹款,更有政府扶持,至此古城显春色,老山见新客。 二郎山古建筑群的始建年代,难以详考,现只见重修诸神殿梁记云:“嘉靖三十四……重修”。可见建筑至少可以追溯到400多年以前。近年来,屡经补修、增修,二郎山面貌一新,秦晋蒙等省(区)的游客络绎不绝,尤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日庙会期间为甚。
 
 
 
 
 
 

************************************************************************************************************************************************************************

      榆林窟,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城南约70公里处的峡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树而得名。该窟现存43个洞窟,东崖32窟,西崖11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称为其代表。《西方净土变》和《观无量寿佛经变》所描绘的天国世界、楼台亭阁,再现了唐代高超的艺术技巧,再现了唐代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幻化在漂渺虚无的佛国世界里。这两幅大型壁画的代表作,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甘肃厅。五代、宋初、西夏、元各种题材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耕获、嫁娶、宴饮、弈棋、酿酒、冶铁、音乐、舞蹈等画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29窟的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宝。榆林窟还出土过珍奇文物雕刻象牙佛。

     清嘉年间,喇嘛吴根栋在榆林窟发现象牙佛一尊,在榆林窟代代移交,解放后由榆林窟最后一代主持献交给人民政府。象牙佛正名象牙造橡,为像牙牙稍雕琢而成。据说象牙佛世上有两尊,由同一根象牙雕出,另一尊留存国外。造像时代待考,状如手掌,高15.9厘米,上宽11.4厘米,下宽14.3厘米,厚3.5厘米。造像分两片扣合,内刻54个不同情节的佛传图,共刻279人,12辆车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两片合在一起外形是一骑象普贤,手捧宝塔,袒胸赤足,头发呈波纹状;象背鞍俱全,装饰美观。整个造像刻艺高潮,刀法细腻,形制上表现了印度建佗罗艺术风格。据此推断,可能是唐代僧人从印度携归,是一件在榆林窟历经一千多年保存下来的稀世珍品。现造像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安西县博物馆存有复制品,与原品毫无二致。

 
 
 
 
 
 
 

*******************************************************************************************************************************************
 
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北的黄河崖畔,因其山下有一巨石形如香炉,所以得名。寺内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寺庙依山势而建,从西至东,依次有三个院落,皆是坐北朝南。 庙门开在西侧,并不是传统寺庙气派的山门,而是普通民宅的金柱门,门基不高,并不宽阔,也没有石鼓、雀替等装饰,砖雕也已斑驳,可见,这个寺庙的规制并不是很高,可能是民间自发建立的。

 
 
 
 
 
 
 
 
 
 
 
 
佳县白云山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拍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来到白云山,观其山其景秀,便结庐而居,采药治病,设化教民,普济众生,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时间名扬四方,被万姓尊为玉凤真人。白云观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开始修建的。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颁施对旨一道,亲赐《道藏》4726卷,从此白云山名声大震,当地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葺,建成了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各类建筑100余处、占地200余亩的宏大宫观。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白云观数百年来,经过不断营建修葺,共建庙宇53座,建筑面积8.3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伟,气势壮观。这座古建筑群依山势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殿、亭、阁、楼参差错落,星罗棋布。经黄河滩头登白云观,须攀618级台阶。观内底层建筑为五龙宫,有正殿、两廊、观音楼等。宫北为四道天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云观的主要建筑,屋宇崇高,辉煌雄伟。殿前有钟鼓楼。钟楼的钟声,隔黄河的山西境内亦可清晰听到,因而有佳县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钟”之誉。真武殿四周的建筑有藏经阁、瑞芝阁、超然阁、七圣楼、玉皇楼、文昌楼、东岳庙、关帝庙、三灵庙、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宫殿、白云洞、真人洞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