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泉城墙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李福千户、带领当地军民共同为抵御起义军而修建的,城墙初建时为土城,距今有六百多年。1382年为增强防卫,平越由千户所升格为平越卫,卫城按府城规制修建,准开四道城门,于是建东、南、西、北石拱四门,城楼四座,城墙周长4700米,高7米,宽3米。城墙依山而建,为青条石建筑,工艺讲究。建文三年(1401),平越卫指挥李福又将土城改建为石城,成为重要军事设施。 ![]() 拱极门,当地俗称北门,拱就是拱卫、拱手的意思,极表示皇权,福泉自古是军事要塞城市,因此拱极就是平越效忠皇权的意思。在北城门周边有许多寺院道观,诸如马王庙、关帝庙、九华山寺等,在古代寺院道观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幸福感的指标,福泉自古就是一座幸福的城市。 ![]() 前方我们看到的是明崇祯年间由知府陈绍英主持修建的指挥大楼雄镇楼的遗址。福泉城墙按照兵法五门十二楼的格局建造,因此雄镇楼主要是通过旗语与十二楼的狼烟配合指挥作战,雄镇楼是景区北入口的地标,高49.81米,共七层,两侧侧楼为餐饮区,主楼是景区北部休闲娱乐中心,沿着雄镇楼右侧是沙河湿地公园游览区,漫步森林之中,您可以感受这座城市60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泉城墙。【站在三通烽火台以下8米处】福泉古城是一座瓮城,明正统十四年(1449),苗民起义,围攻城池,城内仅靠一口小小的福泉井取水,不能解决城内百姓及牲畜的饮水问题,众多的兵士、百姓,以及战马和其他牲畜都被渴死,城池不攻自破。如何解决战争时期城内百姓、兵士、牲畜饮水的问题摆在了平越指挥的面前,到成化年间(1465—1487),指挥张能在西门外的沙河边建一城墙,开一城门,称小西门水城,从河中引水进城并建一井口,以便战时城内得到供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饮水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1603年,贵州总兵平越人安大朝、指挥奚国柱、知府杨可陶在水城外又筑外城墙183米,招募能工巧匠,集思广益,精确设计,最终决定在拦截河流的城墙上建上下两座三孔石拱桥,这样,把河流直接包在城内,即使战争爆发,也能确保城内军民的用水之需。 ![]() 福泉的古城垣,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还有“里三层,外三层,石墙围水小西门”的水城奇观。它由东、南、西、北5个城门连接形成一座瓮城;举目眺望,三重城环抱,形成梯级防线;它依山傍水,上下贯通,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设计者匠心独运,建造工艺精湛。因此,福泉古城垣,在军事、建筑、地质、水文等多方面蕴含着多层次的科研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绝妙之作”。 ![]() 福泉城墙已于2001年7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福泉的一张名片,黔南的一块瑰宝,亦是文博专家们喜读的史书,旅游揽胜者们欣赏的艺术珍品。1986年,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来到古城垣,深感震撼,即兴赋诗一首:明代石城,黔中瑰宝,亲临其境,胜读史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