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观音菩萨坐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观音菩萨坐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观音菩萨坐像
唐(618-907)
像通高73厘米
原置于在西安市东关景龙池庙宇中
1952年庙毁移交陕西博物馆收藏
菩萨戴化佛宝珠头箍, 带飘肩而下,细发高髻,脸庞圆润,直鼻秀目,口角含情,长耳半聘,垂珠耳珰,颈显轮线,头部微倾。两手胸前执莲蕾,赤臂袒腹,身佩珠玑,束带缠胸,背挂臂飘垂挂座上,腰衣褶纹流畅。右足仰掌作跏吉祥坐,体态丰满,温慈施情,安祥高坐于圆形束腰莲台之上,使人的感观音菩萨,是辟恶扬善,救灾扶难的慈悲化身。座面为带蕊莲蓬,周围三层带苞半开莲瓣,瓣七均雕宝珠。束腰部分为蔓形莲茎叶蕾式浮雕,下为圆形单瓣敷形带。圆座周分六格,每格长方形有雕饰花边。格内各雕伎乐一人,分别各执排箫、横笛、腰鼓等乐器。台座雕饰浑朴晶莹完美,瑰丽大方,属唐代艺术精美制作之一。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释迦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佛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佛坐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释迦立像
唐(618-907)
像通高169厘米。
1949年前陕西历史博物馆移交入藏
此像雕造这圆身立形,足踏双心瓣半开莲座,螺发,圆脸,长眉秀目,大耳丰聃,口角涡沉,项肥,头稍上扬似微笑状。右手断缺,左手执袈裟襟,襟挂垂双肩。衣褶用双突弧线纹显示,在轻薄柔软的袈裟下,显露出丰腴的肌肤,造型比例匀称,为真实的生活中普通人形象的再现,是唐初雕刻上的成熟作品。原座遗失,下配北周成武二年覆钵式莲座。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弥勒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佛坐像
唐(618-907)
像通高73厘米
1949年前陕西历史博物馆移交入藏
像为圆雕,螺髻,面部丰圆,修眉细目,左手残缺,右遥伏膝,袒露胸肌,肩臂圆润,均显露在柔纱袈裟下,作全跏降魔坐形,莲台上飘垂衣褶,线纹起突飘动,似有质感。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彩绘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巩智才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赵慎造弥勒菩萨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佛坐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王仁静造阿弥陀佛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菩萨头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菩萨头
唐(618-907)
像首残高22。5厘米
1983年西安市西郊出土
菩萨头用白玉雕成,蛾眉凤眼,口唇微启,表现出羞涩腼腆的柔和美的性格,是典型的唐代少女形象。头梳波状高髻,髻周雕八尊菩萨头和一尊化佛,圆脸、秀目,恬静含情。虽有残损,但雕刻形式,在目前发现的唐代石刻造像中则极为罕见。属唐代的杰作之一。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明王像
唐代雕像特征
佛像 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