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立像
隋(581-618)
像高192厘米
1983年西安市西稍门外通信学校出土
据了解这种残菩萨造像,在此地建国前后共出土过数批。一次是40年代初期出土数件这种菩萨像躯身缺头,可惜实物至今不知去向,1978年空军通信学校修防空洞掘出14件佛、菩萨头、未见躯身。1982年该校基建工程又连续发现这种菩萨身躯三件及隋唐时代菩萨头32件和一件完整的北魏造像碑。虽然这次发现,都是残身躯和头,但造型均极极精美,富有活力。
这件观音立像,上身赤裸,薄纱透体,显示出了菩萨肌体的丰美,身饰华丽璎珞,珠玉,分外精美华贵,虽然缺头断臂,但由于肌体表现得生动,令人深感犹具生命力,不失为精致、洗练的隋代雕刻特色。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双观音菩萨立像
隋代(581~618年)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佛像至今遗存尚多。隋代佛造像的主流似乎明显地承袭北周造像风格,这大概与隋代和北周均建都长安有关吧。隋代佛造像在继承北朝造像风格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朝代的格式并向唐代造像风格过渡,也可说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因此,有些隋代佛造像若无纪年,有时让人觉得是北周的作品,或者认为是初唐的造像,就是这个原因。
隋代的造像不论佛、菩萨等,一般仍感觉比例略嫌失调,往往头大身小,腿稍短,造型稍板滞,动态感不强。体驱壮硕,有厚重感。佛像肉髻较为平缓,面部丰满,衣纹有的仍较浅薄,躯体饱满。菩萨的冠高低适中,璎珞的颗粒粗大,下垂过膝,宝缯(缯带)和帔帛也均向两侧低垂,缺少飘逸的动态。隋代的道教像也一时涌现,比较引人注目。隋代的伪像也偶有所见,其辨伪的规律和其他时代大同小异。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观音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观音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观音菩萨头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观音菩萨头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观音菩萨头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头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头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头像
首高50厘米
1952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入藏
这件菩萨首已失躯身,面容雕刻丰腴,眉目细秀,隽耳隆鼻,在丰腴的脸庞、微带笑涡的口角,呈现出似笑非笑的神情。更以束发的璎珞宝冠和耳饰,以及秀丽的波状发髻来衬托,显示出了庄严高贵而俊美温柔的女性美,与其说是在表现佛法无边的尊严,不如说是概括地体现了人间的美丽,是一件具有隋代装饰特点的典型作品。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头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菩萨头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释迦千佛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千佛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千佛造像碑
隋(581-618)
碑高125厘米,宽80厘米
1953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
造像碑为竖方形浮雕四面多龛千佛造像,正面上部为满饰璎珞束幔拱龛,雕造得精细繁丽而不显堆积紊乱,帷幔的挂钩束带理顺适的皱纹给人一种轻盈飘动的感觉。龛内作六阶形大小不同的小龛,佛与供养菩萨都表现出一种调和的美。背面和两侧雕数层佛龛,人物表情生动,神态安祥。这是碑林博物馆馆藏千佛式造像中一件精美的作品。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千佛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千佛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观音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三面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隋 佛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