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碑林博物馆 李静训墓文物

 书楼寻踪馆 2012-07-17

 


 
 
西安碑林博物馆 李静训墓文物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具从外形看为一座房屋式样的石棺,棺盖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盖下部分由六块石块镶为一体,中间开门,两侧开窗,四周刻有斗拱、门窗、瓦当。并线刻有青龙、朱雀、侍从等图案,俨然是一座隋代歇山式建筑的缩影,是谁拥有这座豪华的石棺?
在博物馆的讲解员的述说上,我才知道:

  在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意外的发现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静训墓。
  李静训墓位于今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该墓墓室为长方形竖井坑,就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平面为长方形的土坑作为墓室,墓室深度可达2.9米。在墓室的南边有一斜坡型墓道,长6.85米。盛放墓主人的石棺就在此墓室中。石棺之上便是墓葬的填土,夯土的夯层致密。
  清理夯土后,除棺前的墓志铭外,墓室正中放置着一个造型逼真的殿堂式的石棺。
  轻轻打开棺板,眼前出现一块早已残朽的丝麻织品,长约70厘米宽26厘米~35厘米,厚约3厘米。这件丝麻织品应当是盖在墓主人身上的被子。轻轻揭去丝麻织品,散乱的人骨和随葬品便出现了。数量繁多的陶俑,镶嵌玉石的项链,结构精巧的手镯,形式多样的日用器具,洁白晶莹的刑窑瓷器,来自波斯的金银器皿……琳琅满目,宛如微缩的人间繁华。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石椁中的宫殿 
  墓中葬具是一具石棺和一具石椁,两件石质葬具皆为青石制成。椁长2.63米,高1.61米,宽1.1米,由17块青石板拼接而成。揭开石椁,一具雕刻精美,堪称石雕艺术品的仿殿堂石棺跃入眼帘。石棺平面呈长方形,石棺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就是这样一座看起来仅能容身的石棺,竟被技艺高超的石匠雕刻成了殿堂的模样。
  这座石质的小殿堂为“面阔三间”的九脊形式,棺底基石恰恰就是殿堂的基座。仿殿堂石棺正面间隔3间殿堂的是4根方形门柱。石棺的西壁是这三间面阔殿堂的正面,中心一间被雕成门的形象,门板,门框,门额,门槛一应俱全。在这精致的石门上甚至还有排列整齐的门钉,五横五纵分布。两扇门板中间部雕刻出了门环。门的两侧相对阴刻了两名身材清瘦,姿态万方的侍女,右边侍女手中捧一件长条形的物品;左边侍女略将脸偏向门侧,一手扶着下垂的裙带。石棺正面的两间面阔上同样采用阴刻方式雕刻出有九根直棂的窗户。
  石棺的棺盖被雕刻成殿堂的屋顶,整个屋顶被精巧地以浮雕的方式雕刻出瓦片,板瓦,筒瓦,甚至檐头的瓦当上也阴刻出当时最流行的莲花纹。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我拍过这件物品的实的,可却找不着图片了,只好借网上图片一用,其实我还拍得好些。
  
美轮美奂的随葬品
  同所有未被盗掘的高级墓葬一样,李静训墓出土了大量使人为之惊叹的随葬品。
  佣是魏晋以来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该墓中共出土俑84件,分人物俑,兽俑两大类,它们或置于棺上,或置于棺椁之间。人物俑主要有凤帽俑,执箕俑,武士俑,文官俑,男侍俑,女侍俑等,俑上或多或少涂有白粉,也施了一些颜色,这样看起来就更加生动了。兽俑主要有马,羊,牛,狗,鸡,猪等,造型相对于人物俑而 言较小,一般长度在10厘米左右。
  墓中出土瓷器17件,制作精良,白瓷洁如雪,青瓷莹如玉,皆是隋代瓷器中的上上之品。有白瓷螭首双把双身壶,等。
  墓中最著名的随葬品是一件通体华光闪烁,异彩纷呈的。这条价值不菲的项链戴在小女孩颈 上,可见是她生前常佩戴的一件心爱饰物。
  大概由于墓主人是女性的缘故,该墓中出土了大量贵重精美的首饰,如金手镯,金戒指,衣饰上的金花,银指甲套,玉钗,水晶头钗,以及琥珀,玛瑙,水晶,玉石等不同质地的饰品。除此之外,随葬品中还有波斯风格的金银杯和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等来指西方的物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这件也是从李静训墓出土的镶金边白玉杯,是国家宝藏来渝展览时我拍的,详见《追思夭折的“金枝玉叶”镶金边白玉杯》
墓主人的身份  
  巧夺天工的精美仿宫殿式石棺,堪比王侯将相的奢华陪葬品,这座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谁?
  有保存完好的记录墓主人生平的墓志可知:原来这个豪华墓葬的墓主人竟然是个年仅9岁的女孩!
  这个女孩闺名叫做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她有着显赫的家世,父亲李敏官封左光禄大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才48岁,追赠豫、(息阝)、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静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李敏也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周宣帝宇文(上斌下贝)、皇后杨丽华(即隋文帝杨坚的长女)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母亲宇文娥英更是皇族。宇文娥英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外孙女,北周宣帝宇文赟与皇后杨丽华的女儿。
  李静训,这个9岁女孩,竟拥有两朝皇室血统,难怪她以垂髫之龄便拥有这样不异人间的奢华墓葬。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然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皇太后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墓志中记载,李静训死后,当年十二月埋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万善道场之内。下葬后“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上髟下方)(上髟下弗)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这段志文清楚地揭示了李静训的葬仪 是不同寻常的。
“京兆”是指隋代首都大兴城(唐为长安城),大兴城以正中朱雀大街为界,东为万年县,西属长安县,“休祥里”(唐称坊)位于大兴城内皇城西南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二坊,与隋唐长安城的勘查实测位置相符。所谓“万善道场”即万善尼寺。
唐韦述《西京新记》、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均有记载:休祥坊东南隅万善尼寺。注曰:本在故城中(汉长安城),周宣帝大象二年(580年)置。开皇二年(582年)度周氏皇后嫔御己下千余人为尼以处之。开皇三年由故城迁至新都大兴城休祥里。不难理解万善尼寺并非是一般的尼寺,而是座皇家尼寺。因此,李静训童年夭殇,埋于皇家尼寺之中是合乎礼制的,以示恩宠。
并且在坟上构造重阁,巨大的夯土台基就是构造重阁的遗迹,可惜早已毁塌,难觅当时的雄伟丰姿了。综上所述可知,李静训生前倍受皇太后的娇宠,夭殇后埋于距皇城不远的万善尼寺,以慰皇太后思念之情。坟上构造重阁,日日超度,以祈永生。
棺盖移开后,棺内露出一层厚10余厘米的淤土,淤土面上有一块丝麻织品,已经残朽。这是由于长年雨水渗棺内致使盖在尸体上的被子漂浮起的缘故。揭去丝麻织物和清除淤土后,棺内的人骨和随葬品都显露出来了。人骨虽部分被水冲乱,但头骨和四肢还保持原来的位置。尸体仰身平卧,双手抱在胸前,头部向南,面部向上。尸骨上面及四周布满各类随葬品,令人目不暇接。虽历经近1390年,但由于未被盗掘和扰乱,除易腐物外,其余均保存完好,这是十分难得的,它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断代典型器。同时也为研究各类器物的放置提供了确切依据。
李静训墓随葬器物既丰富且精美,这是已发掘的隋代其他墓葬所没有过的。我们稍占篇幅,罗列一下各类随葬品的名称与数量,看一看一个九岁女童死后占用了多少财富。
陶俑和明器共90件。这些器物都放置在棺上和棺椁之间的夹缝中,有武士俑2件,镇墓兽2件,文官俑24件,凤帽俑12件,女侍俑26件,执箕俑2件,陶马、牛、狗、猪、鸡、鸭俑共16件,陶屋、磨、碓、灶、井明器6件。
瓷器共17件。它们放置的位置除3件瓷罐在棺椁两端的空隙中外,其它均在棺内,它们是瓷壶3件、瓷罐7件、瓷盒4件和瓷瓶3件。
陶器6件。其中陶罐2件、陶碗2件、小瓶2件。
金银器共31件。均放置在棺内墓主近身处,有价值连城的金项莲1件、金手镯2件、金戒指2件、金高足杯1件、金发饰1件、衣饰金花1组、金饰品3件。银质的有银碗、高足杯、小杯、长柄勺、小盒、小银炉、银盘各1件和银筷子1双、指甲套10枚、斧形饰1件、波斯萨珊朝银币1枚,尚有一些残碎的银饰品,已难辨器形了。
铜铁器19件。其中铜器14件,有铜片、铜钵、铜镜、有孔铜饰、小刀各1件;铜(钅焦)斗2件、鎏金小铜铃2件、隋五铢五枚。此外,还有残缺的铜环、铜饰品等尚未统计在内。铁器极易锈蚀,残存的有铁剪、铁盒、长方形铁器各1件和铁(钅焦)斗2件。
玉石器有的佩于墓主身上,有的散见于墓主身旁。计有玉戒指2件、玉杯、玉扣、玉刀、玉兽饰各1件、玉饰4件、玉钗3件、水晶头钗3件、玉白小珠6颗、水晶珠1颗、玛瑙珠一串共14颗和琥珀饰1件。
玻璃器共24件。有瓶2件、蛋形器2件、杯2件、盒1件、管形器1件、杵形器1件、长形珠1-枚和小珠5颗。
骨木、漆器共16件。其中骨器5件,它们是骨匕1件、骨梳2件、小骨器2件;木漆器11件,有木梳1件、木锄1件、残木马俑4片、漆盒2件、漆瓶1件、核桃2个。
其他尚有一些易腐物品的残片如丝织物残片、丝带1节、丝织品2团、麻布残片8块、草席残片若干、残纸2片、黄纸1卷、贝2个、蚌壳3枚。
从上述230余件随葬品可以看出:陶俑和陶明器属于仪仗类的殉葬品。陶、瓷、铜、铁、骨、木、漆器是日常服御器,种类齐全,把生前日常所需物品几乎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唯恐李静训在阴间生活有所不便。这些器皿中不乏精品,尤其是一些白瓷器是代表了隋代最高工艺水平的。而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项链、金手镯、金杯、银碗、银指甲套和众多的玉饰、玉佩件等都是李静训生前所喜爱的物品,乃至像鎏金小铜铃、玻璃小瓶、杯等,都作为随葬品放入了棺内,恰恰成为了隋代皇室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李静训墓出土物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条精美无比、璀璨夺目、价值连城的金项链了,它实属罕见的精品。金项链出土时套在墓主的颈上,很可能是墓主生前日常佩用的心爱之物。这条金项链制作技艺之精湛,堪称举世无双,用“巧夺天工”四字赞誉毫不过分。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左右对称各14个,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颗,其上再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的下端是最具争芳斗艳的部分,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面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Coruli),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这块鸡血石纯净晶莹,虽在地下埋了千余年仍然鲜艳如,光洁明亮,确实珍贵无比。在鸡血石两侧各有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它的四边、圆环、对角线都是连珠形的小焊珠。再外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最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面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至极,堪称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
由于这串项链具有浓郁的波斯艺术风格,因此有人认为是从中亚或西亚传入的;也有人认为是我国工匠所精心制作的。制作者究竟属谁虽然尚难定论,但它确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西安碑林博物馆九岁女童的奢华墓葬 - zy7312 - zy7312
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女孩,生前锦衣玉食,死后又特别享受厚葬,只因为她是皇亲国戚。这在封建社会中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权享受是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隋李静训墓的发掘对于考古学而言,出土了一批稀世珍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批代表短暂隋代的断代标准器。例如,形似两碗相扣的青瓷罐,三叠形发髻、面目清癯的女俑等等,都是隋代所特有的,为判断一大批没有纪年器的隋墓提供了标准器,也为判断一批传世隋代器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李静训因是皇亲国戚享用了石棺、石椁,这本身也为隋、唐二代什么人才有资格享用石葬具提供了研究实例。此外,一批玻璃器皿和具有波斯艺术风格的金银首饰的出土,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探索我国玻璃器制作的时代、水平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历史科学的角度分析,李静训墓同样也证实和提出了不少研究课题。隋文帝和北周的关系,史书上虽有明确记载,但李静训墓的出土,更从实物史料上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隋文帝建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进一步剥削搜刮大量财富,贵族官僚生活极端奢侈,李静训墓中的随葬品之丰富正是这一现实的生动写照。此后,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李静训死后六年,其父李敏便因谋反嫌疑被杀,又三年,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大地,短命的隋朝旋告结束。李静训墓的发掘证实了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考古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归根结蒂又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并大大丰富发展了历史科学的内涵。李静训墓的发掘,不失为这一观点的一个极好例证。介绍来源于龚良的《中国考古大发现》
 
稀世金玉器具文物  1 - 海阔山遥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