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历史探奇 2018-12-31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一个隋代的石棺,这具石棺属于一个九岁的女童。石棺的主人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 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死后埋葬在大兴城内休祥坊万善尼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棺盖东坡正面的筒瓦上刻的“开者即死”字样
关于此墓的发掘过程在《中国考古大发现》一书中介绍的较为详细,现摘录全文如下: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石棺出土时的样子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开棺后的情景
     1957年在西安西门外的梁家庄附近的一处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座残长50米,宽22米的夯土台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闻讯赶到工地,怀疑它是一座建筑物的遗址。据当地居民反映,这里原来地势很高,历年取土挖掉了很多。与此同时,一份资料呈现在考古人员的眼前。基建施工单位在工程进行中,为了解地质情况进行过钻探,在夯土台基下探得了与台基所用纯净黄土完全不同的五花土,有一探洞遇到坚硬的石质物更是无法下探。这一资料引起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的极大重视:夯土台基下必有新情况,有可能是墓葬。如果确实是墓葬,那么是什么时代的,假如是汉代或汉代以前还在情理之中,那时这一带是在城外,如果是隋唐时期的又如何解释呢?那可是在城内!
   发掘开始后,仅仅下挖0. 60米,一座规整的墓葬就展现在人们眼前,那些五花土就是墓葬内的填土。这是座构筑规整的长方形竖井土坑墓,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墓室呈长方形,近地表处长6.05米、宽5.1米;向下逐渐内收,至墓底部长5.5米、宽4.7米,深度为2.9米。墓道在墓室南壁的正中,为斜坡式,长6.85米,宽度1.85米--1.60米。这类墓葬形制在考古学上称作为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墓。
   进一步清理填土后,墓室中露出了一具完整的石椁和一方墓志。志石和志盖合放在石椁的南侧。前文所提到的探铲遇到的石质物就是墓志。那一铲恰巧打在了志盖的正中。将一方好端端的志盖打裂成4块,所幸志石完好无损。墓志的发现为解开城里出现墓葬之谜,提供了可信的依据。墓主究竟是谁呢?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李静训墓志盖
隋唐长安城-万善尼寺出土李静训石棺                                                                                       墓志
    墓志盖上阳刻篆书“隋左光禄大夫女墓志”九字,志石为方形,长宽均近40厘米,志文楷书,计370字,志文虽短,但解开了两个使人迷惑不解的疑团。一是,墓主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
    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才48岁,追赠豫、(息阝)、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静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李敏也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周宣帝宇文(上斌下贝)、皇后杨丽华(即隋文帝杨坚的长女)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
    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然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皇太后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二是,为什么葬在城内。
    墓志中记载,李静训死后,当年十二月埋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万善道场之内。下葬后“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上髟下方)(上髟下弗)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这段志文清楚地揭示了李静训的葬仪是不同寻常的。
  “京兆”是指隋代首都大兴城(唐为长安城),大兴城以正中朱雀大街为界,东为万年县,西属长安县,“休祥里”(唐称坊)位于大兴城内皇城西南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二坊,与隋唐长安城的勘查实测位置相符。所谓“万善道场”即万善尼寺。
     唐韦述《西京新记》、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均有记载:休祥坊东南隅万善尼寺。注曰:本在故城中(汉长安城),周宣帝大象二年(580年)置。开皇二年(582年)度周氏皇后嫔御己下千余人为尼以处之。开皇三年由故城迁至新都大兴城休祥里。不难理解万善尼寺并非是一般的尼寺,而是座皇家尼寺。因此,李静训童年夭殇,埋于皇家尼寺之中是合乎礼制的,以示恩宠。
     并且在坟上构造重阁,巨大的夯土台基就是构造重阁的遗迹,可惜早已毁塌,难觅当时的雄伟丰姿了。综上所述可知,李静训生前倍受皇太后的娇宠,夭殇后埋于距皇城不远的万善尼寺,以慰皇太后思念之情。坟上构造重阁,日日超度,以祈永生。
    清理填土后,一具石椁展现在眼前,石椁由17块青灰色岩石板拼成,通长2.63米、宽1.1米、高1.61米。石板厚0.14-0.18米,椁壁石板与椁底以榫卯相接,比较坚固。椁盖由四块石板依次顺放,盖的四边略宽出椁壁。这四块石板大部分都已断裂,其中南端的一块上面中部刻有“开者即死”四字。李静训墓的制作者,企图以此四字保墓永固。
   去除石椁盖板和四壁后,便露出一具雕刻精致的石棺和放置在石棺盖上和四周的随葬器物。石棺的外观制作成一座面阔三间的殿堂式建筑,长1.92米、宽1.89米、通高1.22米。整个石棺仅用8块石板构成,石材都经反复打磨,表面十分平整,而且还进行了精雕细刻,是件高水平的石刻艺术品。
    棺盖由一块整石雕刻成九脊殿堂式屋顶(亦称歇山顶)。山花甚小,垂脊甚长。正脊的中央置一火珠,正脊两端的东西两边有平直垂脊,南北两端又有角檐垂脊,屋瓦都是浮雕出的筒瓦,屋檐刻有莲花纹的圆瓦当。无独有偶的是在棺盖东坡正面的筒瓦上也刻有一行“开者即死”字样。它的字体,雕刻技法等均与椁盖上的刻字相同,应出同一人之手。
    棺身四壁用六块石板构成,四角转角处是曲尺形整石。各石板之间的接缝处用铁细腰相扣,使之十分坚固。棺西壁刻出三间殿堂的正面,当心间的中央为关闭着的板门两扇,每扇上刻上门钉5路,每路5钉,但中央近门缝处的一枚门钉为铺首所替代,所以每扇门仅有24钉。门的两侧有门框柱,上有门额,下有门槛。框、额、槛上都刻有忍冬纹。在门框柱和屋柱之间各刻一侍女相对而立。侍女髡髻呈三叠状,是隋代妇女的典型式样,服饰也同样。门的东西两侧各刻有一扇直棂窗,直棂九根,窗框四周刻与框、额、槛相同的忍冬纹,窗槛下有槛墙,阴刻精美的龙凤纹。在窗框柱和屋柱之间的壁上刻有莲花、宝瓶、忍冬等纹样,使整个壁面装饰得更加富丽多彩。
    棺身的南端朝向墓道,其形制与西壁正面大门相似。在门框柱与屋柱之间的墙面上,各刻男侍一人,头戴梁冠、宽袖长袍,拱手而立,一人身后有佩剑,另一人执笏板,似为一文一武。石棺的北壁和南壁相似,东壁与西壁类同,唯有不同处是这两面均未刻大门。棺底部以一块长2.18米、宽1.04米、厚0.16米的整石构成,打磨平整而未施纹饰。
    在隋、唐两代的文献中都没有什么品阶的官员方可使用石葬具的规定,我们从隋至唐安史之乱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具的墓主情况分析,石椁、石棺仅用于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员和有特殊贡献(文献中常见所谓葬事特加优厚)的勋臣。李静训是皇太后的宠孙,死后享用石椁、石棺。作为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当属于特加优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