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有个民族文化村,村内有一条鲜为人知的文化街,街上有个很特别的店面:北京励志堂科举牌匾博物馆。我应父亲要求,前往获取清光绪年间“贡元”匾的数据和字样。父亲想为我老家重建的大门悬挂老祖宗通过努力争取来的“贡元”牌匾。
高碑店位于京通快速四惠东边上,从我家驱车半小时到达。进入文化村通过理解才知道文化街的方位,来到博物馆门前,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以块高悬的“科举牌匾博物馆”寓示着此地的非同寻常。
因事假日,门半掩着,我推开进入,一位壮实的中年人接待了我,我说明了来意,他客气地将我带大堂前的馆长简介,为了介绍了这里的一切。民营企业家吴远利,用自己一生的积蓄筹备、搜集、组建,于2007年开馆正式面向社会展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博物馆的副馆长,叫贾伟。
因为是假日,参观人少,贾馆长亲自讲解,让我了解了这里的一切。
进入博物馆大厅,名为"励志堂"的,“科举匾额博物馆”尽显其与众不同。这家博物馆是一座私人经营的博物馆,馆长是位民营企业家,叫姚远利。据说,他原来是位煤矿工人,改革开放以后,他回乡办起了自己的企业,进而喜欢上了收藏,他从收藏砚台开始,进而发展到对科举牌匾的收藏感起了兴趣。
据说姚远利现年六十有三,不过从面相来看,他似乎要年轻一些。尽管他面色黝黑,看上去与其说他是位博物馆馆长,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位地道的北京农民。但就是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农民”,却身怀“考古”绝技,说起匾额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一般。无论牌匾的历史,还是牌匾的主人,他都会给你讲出个道道儿来,叫你心悦诚服的。据说,“匾额文化”的提法,就出自这位馆长之口,而且他即将有论文问世。到时候,再去拜读他的学术著作,我想会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科举制度的兴衰的。从这一点儿来看,姚远利更像一位学者。相信这位传奇人物,身后一定会有他自己不少的故事。如果有机会,还真想再次拜访这位独具慧眼的人物!
自从开始了这种收藏以后,姚远利便欲罢不能了。他开始花费大量时间,走南闯北,到处寻觅、收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先后收集了500多块牌匾,其中不乏为绝世之宝。姚远利之所以如此痴迷这项收藏,是想把它办成一项面向大众的文化事业,通过对这些匾额的展示,帮助人们去认识在中国存在千年的科举文化。科举制度,虽然在我过文化教育事业中早已消失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了,但历代留下来的当年的与科举文化有关的牌匾,却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散落于民间,被历史蒙上了一层层厚厚的尘埃,等待着有识之士去发现它们,去挖掘它们身上文化价值。所以说,科举匾额不但可以向我们展示中国科举的基本制度 , 见证中国的千年科举文化 , 而且这些匾额串联起来 , 还可以构成一部国史、家史和地方史 , 甚至有时可以构成一部个人心灵史。姚远利独具慧眼,发现了这些貌不惊人的旧牌匾上的价值,开始大量收集而乐此不疲。
在这里我不但看到了“明代文武状元高浮透雕牌楼”,看到了两款“末代状元”刘春霖所题匾额 : 《对酒当歌》、《酒仙中》,还看到了李鸿章等人书写的牌匾等等。
看到了一块块从民间收集来的什么“文魁”“武魁”的牌匾,通过讲解员精彩的讲解,我们初步了解到了每块牌匾后面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了解到了科举制度形成的历史,以及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等等。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不惜重金,建起了这个博物馆,自有其“文化功利”。他试图通过博物馆这一载体 , 表达一种文化担当——推动当代人透过科举匾额 , 认识科举文化 , 继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可谓用心良苦,目光独特!
姚远利认为,科举匾额的艺术价值重大而深远。一块匾有五大看点。一,看科名,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二,看题写人,不少人都是封疆大吏,官至一品,本身在科举上他们都是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三,看书法,匾额的书写者往往都是当时书坛的领袖,气势磅礴,入木三分。四,看国学。匾额上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有典,是传统国学经典浓缩;五,看艺术。匾额材质有木、石、砖等,集中反映了雕、刻、漆的传统工艺。据说他正在撰写关于中国古代匾额的研究论文,他说,办博物馆不是终点,主要是进行匾额学研究,他要让中国匾额的研究成为一个学科。(引用)
这个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馆舍为仿古建筑,面积有2600平方米,使我看到的民间博物馆中比较大的一座。如果想把馆内的每块匾额后面的故事都了解一二的话,恐怕一天的时间也不会富裕。因为,这些藏品太厚重了,彰显了它收集地的文化底蕴。因此,如想彻底了解我国科举文化的来龙去脉,得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兴趣、足够的爱心才能完成。
我国的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寄托了读书人无数美梦的载体。但是,金榜题名毕竟是少数,无数人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寄希望在了那间一米宽、一米二长、两米高的小号里了。可到头来,总是伴随着科考的一次次失利而注定他在郁郁寡欢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真是可悲、可叹!
馆内主要陈设牌匾,各个时期的牌匾几乎都收齐了。状元匾,进士匾,举士匾列为其间。各个朝代的进士等名单在博物馆可以查到。我惊叹馆长的匠心独运,开办能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浏览学术景地,同时遗憾感觉没有重视其发展和宣贯。据听说偶尔有大学教授前来参观,尔后呼于自己的学生前往感受、吸纳中华文化精髓。遗憾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竟然是一位没有学历的民营企业家法起而不是国家教委昌导设施,由于属性不同,参观者寥寥无几,每逢假日门前可罗雀。
回家的路上我不由的感叹:
科举制度已尘封,
匾额墨迹现时空。
书生贡院寄希望,
子孙后代再称雄!

展馆大门

励志堂

励志堂展室

展馆小院

贡院(模拟)

展室之一

展室之二

展室之四

匾额之一

匾额之二

匾额之三

匾额之四

匾额之五

匾额之六

匾额之七

匾额之八

匾额之九

匾额之十

匾额之十一

匾额之十二

匾额之十三

匾额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