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圆形大剧场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巴尔贝克神庙
![]()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罗马第度凯旋门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 、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角斗时代的乐土—圆形大剧场 · 虽然自开始动工到如今已过去了2000多年,圆形大剧场仍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 这座号称建筑史上的奇迹的建筑物占地7.5英亩,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技术创新的杰作。 · 这座可容纳5万人的圆形大剧场原本是用来供人们观赏、娱乐和体验死亡的建筑…… 圆形大剧场的正式名称应该叫作“福雷维安圆形剧场”(Flavian Amphitheatre),圆形大剧场是第九位罗马皇帝维斯帕先 (Vespasian) 授予它的新名号。它坐落在俄比安 (Oppian) 山之下,周围环绕着罗马著名七座山丘中的另外三座:卡埃利安山 (Coelian)、埃斯奎里山 (Esquiline) 和帕拉丁山 (Palatine)。 圆形大剧场是在尼禄 (Nero) 金宫原址的一个人工湖上兴建的。这片废弃的宫殿,以前曾占据整个城市近四分之一的面积。 维斯帕先皇帝的本意是要将这片土地还给罗马市民。工程始于公元75年,耗时5年完成。 鲜血、汗水和欢呼 圆形大剧场建成后,人们举行了长达100天的庆祝活动。在这场狂热的庆祝活动中,5,000多只猛兽被屠杀,圆形大剧场的整个地面上血流成河。 这次庆祝活动拉开了大规模角斗时代的序幕。 特洛伊 (Trojan) 皇帝,举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盛会。 事实上,专家认为正是罗马帝国对狮子、大象和河马的需求导致了这些动物在非洲某些地区的灭绝。 城市建筑的杰作 圆形大剧场是设计和工程史上的杰作。竞技场位于大剧场的中心,实际上是一个木制的舞台,上面铺了一层15厘米厚的砂石。砂石是用来吸收古罗马人乐此不疲的血腥游戏中源源流淌出的鲜血的。 环绕整个圆形大剧场,共开设了80个拱形通道,以 vomitoria 著称。其中四个通道专门辟出供皇帝和权贵们使用。 拱形通道上面,是两层式样相同的拱顶,层层叠叠,看上去像个蜂巢。墙壁上包覆着白色闪亮的大理石,天花板上以泥灰粉刷。 通道的第四层不是拱形结构,主要用来搭建为观众遮阳挡雨的凉蓬。 苛刻的要求 就如严格遵守军团命令成就了罗马军队的胜利一样,设计师在设计圆形大剧场时也严格遵守了比例和平衡标准以获得成功。 圆形大剧场的墙宽正好等于竞技场的全宽48.5米(158英尺)。这个尺寸还等于外立面四层的高度。 考古学家们认为,当时一定存在按比例绘制的平面图、透视图以及3维模型。从本质上讲,这座建筑物的设计方法和现代建筑相同。 随着时间的流逝,圆形大剧场的三分之二已经损毁。但是,缺损的断口却让历史学家们见识到了圆形大剧场的内部结构。包括: · 圆形大剧场地下8米(26英尺)处的排水渠网。这些沟渠把附近山丘和山谷中的溪流引入剧场内,并和罗马城的主下水管线相连。 · 椭圆形外墙的地基用混凝土打造,深度达13米(42英尺)。拱形通道之下另有地基。 · 竞技场内部圆形舞台之下,地基呈带状分布,每一根地基深4米(13英尺)。 · 打造地基所挖掘的泥土用来抬升圆形剧场周围的地势,抬升高度达7米(23英尺)。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圆形剧场的气势,并有助于排水。 · 绞盘和滑轮系统的发现证明了当时曾经使用这些工具将动物、角斗士和风景道具通过活板门传送到竞技场上去。 ![]() 图为古罗马竞技场 竞技场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它是迄今遗存的古罗马建筑工程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国威的象征。 科洛塞奥(Colosseo)语出意大利文,意即竞技场或斗兽场,它建于古罗马的佛拉维奥皇朝时代,所以其正式名称是“佛拉维奥竞技场”。公元72年,由维斯巴西安皇帝开始修建,公元80年其子蒂托斯皇帝隆重揭幕。竞技场的外观象是一座庞大的碉堡,占地20000平方米,围墙周长527米,直径188米,墙高57米,相当于一座19层的现代楼房的高度,场内可容10.7万名观众。 阿尔勒的古罗马建筑和罗马式建筑 阿尔勒的古罗马建筑和罗马式建筑,位于法国阿尔勒市。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尔勒城的古罗马建筑和罗马式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于公元前46年的露天剧场,是罗马帝国最古老的剧场之一,剧场总面积0.12平方公里。圆形竞技场建于城的高处,双层拱廊围绕竞技场一周,其长轴为136米,短轴107米,可容2.5万名观众。地下门廊是一道双层马蹄形拱廊,长约190米,宽约76米,它是罗马帝国时期的粮库。现在,这里还举行斗牛活动。距圆形竞技场不远处有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剧场,可容纳8000名观众。现已严重损毁,只有舞台墙壁的两根大理石支柱尚存。不同温度的浴糟、桑拿浴室、普罗旺斯大浴室、地下供暖设备以及建于公元4世纪的浴室的精美的半圆屋顶尚存。 在11世纪-12世纪,城内又出现一批杰出的罗马式建筑,其中圣特罗菲莫教堂的罗马式大殿。高达20米,它们与罗马建筑一起为古城增添了光辉,是法国具有代表性的罗马式教堂之一。教堂门口再现了《最后的审判》场面。 教堂附近的回廊是普罗旺斯地区最漂亮的回廊,尤其是东面和北面回廊上的珍贵的罗马式雕刻极为杰出。 阿尔勒城是一座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
巴尔贝克神庙 巴尔贝克神庙位于贝鲁特东北85公里的贝卡平原北部,是世界驰名的古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