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077》古罗马共和后期建筑的发展(中)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6-12 发布于上海

古罗马共和后期建筑的发展(中)

按古典建筑惯例,神庙是最重要的门类,希腊建筑如此,罗马建筑也同样以神庙为压倒一切的类型,但罗马在继承希腊神庙制式对也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在共和后期仍很稀少的遗迹中,可列之为代表的神庙建筑遗迹依其不同柱式约有三个:罗马东南面拉丁姆地区科里城的赫拉克勒斯神庙(多利亚柱式,建于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牲口市场上的命运神庙(爱奥尼亚柱式,建于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东面避暑胜地蒂沃里的西比尔女祭师庙(科林斯柱式,公元前1世纪初)。它们的柱式风格都在符合希腊规范之余又有罗马的特色,尤其是后两庙,因都位于游人必经之处,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便成为人们考察学习古典柱式的范本。在神庙的总体设计上,罗马从伊达拉里亚建筑承袭了基座高,前有台阶,庙身无环柱而只设前廓后墙等等特点,以后即使尽量学习希腊标准的环柱式神庙,却又不得不对希腊模式作相应修改。例如罗马牲口市场上的命运神庙,保存了高台基的做法,同时又将环柱式加以变通。为了使内厅空间宽一些(这一点罗马人是很重视的),罗马人还是喜欢把厅堂的墙直接延伸为庙的后墙,但适应于环柱式的要求,又在墙面砌出(或在砌墙的石料上雕出)柱子的一半,好像另一半已嵌入墙体那样,而且使墙面半柱的间隔大小完全与前廓的柱子同一,便产生了柱列仍环绕全庙的印象,建筑学把这种做法叫作"假环柱式",可说是罗马人的一大发明,这座命运神庙便是运用此法较早的佳例,它的规模不大,却显得富丽雅致。更重要的是,当罗马神庙保存了高基座,使人们只能由前面的台阶登临时,神庙就有了一个突出的中轴线,即从中央台阶经前廓中央双柱和中央大门达于内厅中央的中轴线,使神庙的整体布局更为井然有序,予观众以庙堂威临于前的强烈印象。这一效果在命运神庙中已可见一斑,但在科里的赫拉克勒斯庙以其前有广场又高踞于山坡之上,更有引人入胜之处。以后的罗马神庙建筑便把这种突出中轴线的作法奉为法宝,认为它是使原来适合民主城邦的希腊神庙改造为适合帝国统治需要的罗马神庙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位学者评述这一点说:"罗马神庙的设计和环境常常迫使观众占据直接面对神庙的正面的位置。人们一旦站在罗马神庙的中轴线位置上,就不可避免地有一种正当其位的感觉。层层台阶引起人们登临的兴致,而阴凉的门廓又吸引着人们走进去。

高高的门面带有强烈的垂直线赫然耸立,突出了对它前面的空间的支配,就像威严的帝王雕像那样用其强有力的抬起的手臂支配他面前的空间。"蒂沃里的西比尔女祭师庙是一座圆形神庙,而且有居高临下的地势,它在高基座上用科林斯柱式的美丽柱廊环绕一周,予人以朗爽灵秀、浑圆通透之感。圆形神庙的形制在希腊也出现过,但比较少见,罗马人喜用圆形神庙则似乎来自他们自身的传统,就著名的遗迹而言,除这座西比系女祭师庙外,罗马城内就有两座称为维斯塔(灶神)的女祭师庙,一在上述牲口市场旁边,另一就在著名的罗马广场旁,都取圆形神庙的形制,其秀美明丽亦相仿佛。

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圆形庙实际是罗马远古以来即有的一种形制,罗马巴拉丁山出土的最早的茅棚神庙遗址就是圆形的,它们就是这些圆形庙的雏型。

罗马人偏爱圆形庙不仅有其古老历史的渊源,而且也和圆形结构便于或最适于使用水泥、穹窿圆顶等新材料、新技法有关,西比尔女祭师庙的圆形内墙就用水泥和砖石构筑,它的棚顶虽然还没有使用真正的穹窿,却已在召唤这个罗马建筑的伟大发明了。

罗马建筑更突出的成就是表现在神庙以外的其他建筑类型上,这一点也是和希腊很不相同的。大致而言,这些建筑类型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技术性较强的各项建筑工程,如道路、桥梁、城寨、引水道等等,以实用为主,不作装饰,一般也不使用古典柱式;另一类则是为帝国政权和城市公众服务的带纪念意义的建筑,如凯旋门、会堂、剧场、公共浴场等等。豪华的住宅、别墅、贵族邸宅以至统治者的宫殿,也是罗马建筑比较发展一个门类,但从古典城邦的公民政治角度看,它们还不如那些公共设施重要。在共和国时期,罗马统治阶级倾全力营造的正是这类公共设施。这些建筑类型,有的是希腊建筑已有(如剧场)但罗马大加改进的,有的则是适应于罗马需要而新创的,它们都在用途和空间效果上为希腊建筑所未尝见,它使用古典柱式的广泛与灵活多变、把柱式作为装饰手段的新妙用等等,也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对它们略作评介:

1.凯旋门

罗马人在举行凯旋式时就有搭门于主要通道以示庆祝的习惯,不过这类门楼最初都用木构且是临时性的,到共和国晚期,才有砖石结构的永久性的凯旋门,以后又发展为全用大理石构筑,更显富丽堂皇。它的意义也从与某一凯旋式有关而发展为普遍的纪念,与我国的牌坊差不多。到了帝国初期,凯旋门更成为专门向皇帝歌功颂德的纪念性建筑,臣民不得擅用了。

凯旋门的构造,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拱门(直到现在西方语文中仍简称它为"拱门"),为显示隆重之义,仅把两边及拱顶上的墙砌得厚一些。后来开始考虑用古典柱式装饰拱门的两边,拱券便置于两柱之间,柱上檐部或承一小山墙或加高而形成一层顶阁,再在各部位加以一些雕刻装饰,它的形象就显得既庄重又丰富多彩了。再后来门道也由一变为三:中央一大门,两旁两小门,都以拱券为顶,建筑两边的柱子也加多为四支甚至更多,雕饰也更为华丽,这样的凯旋门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气派的建筑物,只是它作为门道的功用一直未变,尽管建筑形体已很高大,内墙都是实心的,一般不设房间。然而,它的外部尤其是正面一大二小三个门道的设计,却体现了罗马建筑有关庄严隆重的门面形象的理想,对罗马建筑及日后的西方建筑都有很大影响。

2.会堂

这种建筑是设于广场四周供群众进行贸易、集会活动,也供官府开庭审判之用。罗马人对会堂的称呼"巴西利卡"却很奇怪,它源出希腊语,意为国王之厅,但希腊建筑中却无此物,因此学术界对它的来源争论甚多。

从现存遗迹看,它主要仍属罗马人的创造,最初可能从广场两边带走廊的敞厅发展而来,这种敞厅呈长条形,只以柱子支撑屋顶,起初全用木构。后来木柱代以石柱,共和后期开始以古典柱式为其修饰,柱上承以檐部,屋顶仍用木梁。现在会堂的形制也趋完备,它的长方形大厅不像神庙那样以窄边作正面开门出入,而是以宽边横列,正面在柱廊内广开门道,有点像中国的殿堂。完善的会堂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大厅内用两列柱子将整个建筑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但彼此之间只以柱列为界,并无墙壁。若外部有柱廊,则外墙只设于柱廊与侧厅之间,若无柱廊,则外墙便是立面的一部份,开以甚多门窗。厅内两列柱子之上还筑顶阁,开两列侧窗取光(高侧窗),使大厅内部显得宽阔明亮。大厅的两端(即两窄边)往往也置列柱,使柱子在厅内环绕一周,有如神庙之在外部以柱列环绕一周,堆内外正好相反,表明罗马公堂也和希腊神庙上只注重外部相反,它是以内部为重。厅内窄边挂列之外还设半圆形的耳室,为法官开庭或会商审议之处。从上面的介绍看来,称为巴西利卡的会堂虽有希腊语之名,却完全是罗马精神的产物,它甚至在许多方面都与希腊神庙有强烈对比,似乎两者各执一端,在古典建筑的总体系内有相反相成之妙。除了上举的柱列环绕一在外一在内的对比外,其他如神庙属纵列,会堂则为横列;神庙绝不开窗,会堂则不仅外墙门窗众多,两列高侧窗尤为令人注目;神庙是宗教建筑,会堂则全供世俗之需等等。有趣的是,由于会堂是供群众聚会之用,日后它就被用作基督教供其信徒作礼拜的礼拜堂和教堂,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便首先从这种巴西利卡会堂发展而来,而它的高侧窗和一主厅两侧厅的结构更是一切基督教教堂的基本结构。

3.剧场

罗马剧场是从希腊剧场发展而来,但也有很大改进。希腊剧场通常是筑于山坡的露天结构,观众席以山坡的自然斜面构成,只在舞台后有一层楼阁作布景之用。罗马剧场则多建于城内平地之上,它的观众席全用多层结构组成坡面,舞台后的楼阁也相应地变为多层,只是观众席仍露天这一点保持了古典剧场爱好开敝明亮的本色。在整体结构上,希腊剧场只有半圆形的一种,罗马剧场则既有半圆形的(主要用于戏剧演出),还有圆形或椭圆形的(主要用于角斗和斗兽,故又称竞技场),无论半圆形或圆形,它们都以拱券构筑多层,复杂而又牢实,外观宏伟高大,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景观,尤以庞大的圆形竞技场为最。这些剧场的设计,在共和国后期已很完备,到帝国初期便达登峰造极之境。由于剧场、竞技场都向公民群众开放,统治者和政府为取悦群众经常出资组织盛大演出,广邀民众观赏助兴,因此它们的观众席容量通常都在数千乃至万人以上,许多小城都有一两个这类大容量的剧场和斗兽场,它们能容纳的观众甚至比全城公民总数还多,而名都大邑的大竞技场甚至可容四五万人。这样一来,对剧场结构的牢固,出入的方便,通道安置的周全等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罗马建筑家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出色。结构工程的技术方面,由于全用砖石水泥和拱券,又有大量奴隶劳动可供支配,所以达到牢固已不成问题,需要考虑的新课题则是出口,入口和上下通道的安排,罗马建筑家在这方面喜欢采用的基本做法是以拱券(列拱)组成的走廊和门道贯穿全体,底层的拱廊敝通内外,出入极为方便,内部廊道则以辐射状集于舞台,层次鲜明,上下周全。这种结构安排也决定了剧场外观立面的布局,并且启发了罗马人用层叠柱式配合各层列拱和拱廊而组成新的古典式立面设计,这是罗马建筑设计上超越于希腊的另一重大突破。层叠柱式按各古典柱式的风格精神而决定它们从底层到高层的位置,即以粗壮的多利亚柱式置于底层,秀美的爱奥尼亚柱式居中层,华丽的科林斯柱式居上层,顶层还可用半柱,方柱或集合柱式,使各层列拱的整齐划一和柱式的风格递变形成韵律的对比,为多层的古典立面设计提供一个范例。尽管近代的剧场设计与古代很不相同,罗马柱式与列拱配合的立面却能为剧场外观提供很好的形象,而现代体育场或运动场的设计则几乎是罗马竞技场的翻版,更不较说其他建筑在立面设计上也可参考这种列拱与柱式配合的方案了。因此,可说这种从剧场发展出来的多层立面设计对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