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尾生抱柱”看传统中国人之守信

 杂货店伙计 2012-07-18

 

 

 

 

从“尾生抱柱”看传统中国人之守信

 

  

有一个智者说,世人说一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宣扬一个观点,传播一种信仰,而这种观念仅仅是观念,而且这种信仰更是很少人真的去实践的。所谓说得越多的东西,正是缺失最多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提倡得最多的事,正是大家都本不想去做的事。

 

“尾生抱柱”,就是在一个信用缺失的时代,由那些心忧天下,希望重建守信道德规范的君子们传说的一个动人的“守信”的故事。

 

“尾生抱柱”,说的是一个别人不守信用,而自己以死企信的悲剧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有一个叫尾生的书生人,有一次与他的女朋友约定在一座桥下会面。

 

情人相约,不能迟到,这是大家公认的有诚意的表现。所以,尾生提前到了约定的那座桥下面,在那里等他的心上人。可是,等了很久,他的那个女朋友一直没有到。这时暴雨忽然下起来,而且下个不停,下得河水猛涨起来。这时,尾生一心盼望女朋友的到来,决定冒雨坚持下去。

 

尾生要履行约会时的承诺。他是守信之人,岂能像眼前这易涨易消的山间河水。随着时间的流失,河水不断上涨,尾生只有爬到桥柱上,抱着桥柱避水,但是河水还是不断地上涨,最后河水淹过了尾生的头,尾生还是不放弃。他不是不能游水逃命,他要在这根说好会面的桥柱边,等他约定相会的人。最后尾生抱着桥柱,被淹死了。

 

据史料称。尾生抱柱守信的故事发生在今在今陕西蓝田县,那座桥叫做蓝桥。呵呵,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魂断蓝桥”版的悲剧。

 

东方朔读了尾生的故事,称赞说:“信如尾生”。

 

有名人评点,尾生成为讲信义的典型。尾生是传统中国人中之守信的代表。生命诚可贵,尾生守信用。

 

尾生应该被赞扬。因为守信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高层次的表现。

 

信,是中国传统正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信,本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是真心诚意。《说文》:“信,诚也。”《孟子》:“有诸已之谓信。”《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都是说的一个意思,信,就是诚信,不欺骗,说话算数,前后一致,那怕对自己造成一些损失。如同尾生那怕把命丢了,也不能违背了约定,这就是讲信义。

 

孔子说:“与朋友交,能无信乎”。的确,尾生做到了与朋友交守信的道德要求。尾生践约,如期到了约会的规定的地点,到了约会的规定的时间,女朋友未到,尾生本可以离开,但是尾生没有离开,在暴雨骤至的特殊情况下,尾生本可以离开,尾生没有离开,在河水猛涨已经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尾生本可以离开,但是,尾生没有离开。为了全信,抱柱而死。成就了守信的最高境界。

 

尾生抱柱,成了一个象征。尾生抱柱,为了证明自己守信,抱定一个信念,如同抱柱一样,宁死不变。那怕原来约定中没有规定,如果下暴雨可以不等,如果桥下河水猛涨可以不等,如同今天的保险约定,遇到不可抗拒的原因,如天灾人祸,可以不履行合同一样,尾生坚守承诺,表示了自己为守信而不惜生命的态度。

 

尾生抱柱守信,在活泛的人看来,有点痴、有点呆,也有点傻,有点弱智。尾生“痴”在与朋友约会,一定要不见不散,“呆”在约会一定要守在那个约定的桥下一步不移,“傻”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不知道变通。那么大家赞扬尾生抱柱守信,以死践约的信义的道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想,尾生不知变通,以死企信的执着,值得吗?

 

这是一个启发人的质疑。我以为,这种质疑,让我们看到,原来大家心里本来都是不相信人是应该守信的,更是可以用许多理由为不守信用的行为辩护的。讲信用之难,难在要有个人利益的牺牲,甚至是像尾生一样要把性命作为诚守信用代价!

 

人们喜欢讲这个“尾生抱柱”的故事,也喜欢听这个“尾生抱柱”的故事,就是大家都把“守信”作为一种理想,也崇尚“守信”这种精神的境界。可惜,人性从本质上说是自私的。仅仅崇尚是不够的,所以在提倡,宣扬“守信”的同时,要建立社会的信用制度,这才是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更应该立即实行的上策。

 

不过,好像个人感情方面的“守信”,怕也不好规定,大概也只有提倡尾生守信的精神了!

 

  不管怎样,守信,作为一个中国人,这种传统不能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