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氾胜之书

 梦泽赤子 2012-07-18

农学先驱——氾胜之

时间:2007-11-01 13:42:44 来源:

  胜之,西汉著名农学家。《广韵》记载:胜之的先人本姓凡,秦末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水(水是济水支流,位于今山东曹县北四十里和定陶县分界处),因此改姓胜之的生平事迹不详,据记载,他在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出任议郎,后来受皇帝委派,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地区指导农业生产,传授农业技术,很有成效,关中农业喜获丰收,胜之遂由议郎升为御史。《胜之书》原名《胜之》,是胜之在总结前人经验与三辅教田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农书,分十八篇。该书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关中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体现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不仅在当时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也对以后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重视备荒 整体耕作

  氾胜之继承了前人的重农思想,认为粮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谷帛是统治天下的根本,其主张备荒的思想常为后世农学家所称道。备荒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栽培农作物一方面为了得到稳定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则利用粮食的耐贮性解决冬季的饥荒问题。战国初期李悝提出了耕种“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的主张,孟子也把“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作为政治理想和富民目标。氾胜之在此基础上不仅形成了明确的备荒思想,而且设计了具体的备荒方案,把防备灾荒作为农户家庭管理的一项基本方针提了出来。“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氾胜之将大豆列为备荒作物,要求农户家庭根据人口多少确定大豆种植面积,每人以五亩为宜。他还认为稗草能忍受大水和干旱,是容易生长的作物,也可用于备荒。他说:“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由特滋茂盛,易生。芜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以备凶年。”(同上)在古代,水旱灾害是导致农业歉收、农民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氾胜之提出的以大豆和稗草作为备荒作物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氾胜之书》总结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提出了即“趣时”、“和土”、“务粪”、“务泽”、“早锄”、“早获”夺取农业丰收的六项耕作总原则,将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传统农业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魏晋以后农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氾胜之像

  具体来说,“趣时”是指耕种要适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麦播种太早易受虫害,而且小麦会因气温较高而拔节,御寒能力下降;播种太晚则小麦在入冬前生长不足易受冻害,结果造成穗小粒少导致减产。

  “和土”,即利用耕、锄、平摩、蔺践等方法,消除土块,使“强土而弱之”、“弱土而强之”,以保持土壤松软细密。庄稼生长离不开土壤,过于坚硬或疏松的土壤都不利于庄稼生长,而通过翻耕则可以使坚硬的土壤变得疏松,过于疏松的土壤变得结实,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具体来说,初春刚刚解冻、地气开始通顺时,适宜犁耕坚硬的黑垆土,翻耕后要把土块磨碎。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坚硬的黑垆土就会变得疏松柔和适宜播种了。杏花盛开时节,则适宜耕种轻土和弱土,翻耕后用重物镇压或让牲畜践踏,这样过于疏松的轻土和弱土就变得结实了。

  “务粪”,是指通过施加肥料提高土地产量。《氾胜之书》记载了基肥、种肥和追肥三种施肥方法。基肥主要有漫撒法和穴施法两种。种肥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就是用蚕矢作肥料直接拌在禾种里下种的方法;“取雪汁渍原蚕矢,五六日待释,……和谷种之”则是将经过处理的蚕矢拌在谷种里一起下种。追肥一般用比较速效的蚕矢或腐熟的人粪尿。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新鲜粪便必须经过沤制腐熟后才适宜施用的道理。“熟粪”名称的最早出处即是此书。

  “务泽”就是要注意作物的灌溉次数和用水量,《氾胜之书》还特别记载了两种灌溉方法:水温调节法和地下灌溉法。

  水温调节法是指利用稻田灌溉水与稻田温度之差促进作物生长的方法。水稻生长初期对水温的要求较高,可将稻田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安排在田地的同一侧,使水在稻田的一边直线穿过。这样整块田地的水流动不大,从而保持原有水温。夏至后天气炎热,水温过高则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这时可将出水口和进水口错开,使水流斜穿过田面,稻田原有的温度较高的水很快被新注入的温度较低的水所取代,从而降低了稻田的温度。另外,利用温度较低的井水灌溉时,可以先将抽出的井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从而提高水温,避免水温较低影响作物生长。

  地下灌溉法主要用于种瓜,方法是将一口容积为三斗的瓦瓮埋在四棵瓜秧中间,瓮口与地面平行,瓮中盛满水,然后用瓦盖住瓮口,水减少了再增加,以保持瓮中水满。这种方法通过瓮的渗透作用,可使作物得到均匀的水分供给,减少地面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因此地下灌溉法特别适用于干旱的北方。

  “早锄”就是及早进行中耕除草。“早锄”有间苗、防冻、保墒、增产的作用。以小麦为例,当麦苗出现黄色时就说明间距过密,应该在除草时把麦苗锄稀一些。秋锄后,要用耙耧把土壅在麦根上,以保温防冻。麦苗返青时要锄草一次,榆树结荚时还要锄一次。这样小麦经过三四次中耕除草,就会增加产量。

  “早获”就是及早收获以做到颗粒归仓。《氾胜之书》中具体论述了收获大豆、禾、麻、瓠等作物的方法。指出大豆要在“荚黑而茎苍”时收获,如果等到豆粒要掉落的时候才收,就会遭受损失;谷子要在“芒张叶黄”时毫不犹豫的抢收;苴麻(雌株大麻)和瓠在初霜的时候就要收获,而睮麻(雄株大麻)则在穗上花粉放散如灰末时就要拔起来。

  《氾胜之书》对作物的栽培措施,从土地耕耘、选留种子、中耕除草到施肥灌溉、防霜收获都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氾胜之书》具体论述了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睮(雄大麻)、苴(雌大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作物的栽培技术。作物的生长期有长有短,成熟有早有晚,有的喜水有的耐旱,有的春种秋收,有的秋种夏收,所以栽培方法和耕作技术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因此,《氾胜之书》在每种技术贯彻“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原则的同时,对于作物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播种密度、播种深度、覆土厚度等都依据作物种类、土壤肥瘠和气候条件(主要是雨水)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冬小麦和水稻的栽培方法就不一样。首先是播种时间不同,在关中地区,冬小麦在夏至后七十天左右下种,水稻则在冬至后一百一十天左右播种。其次是两者的需水量不同,如果秋季雨量充沛,麦地就完全不需要浇水;而水稻则不同,从播种到成熟都不可缺水,即使在雨季也是如此。此外,《氾胜之书》还总结出禾、黍防霜防露法,即在打霜下露时节,每天天亮之前,两人相对共拉一条绳子,拉去禾黍上的霜露,这样一直做到太阳出来为止,可以避免禾、黍受到霜露危害。另外还涉及到麦、禾、瓠的选种方法,禾、黍的防霜露方法,瓠的嫁接方法等问题。

农耕图

  《氾胜之书》对种子问题非常重视,对于如何选种、收藏、防潮、防热、防虫都作了具体规定。书中提出的选种标准是“大”,认为大种结大果。以瓠为例,如果以容纳一斗的瓠为种,可收到容纳一石的瓠;以容纳一石瓠为种,可收到容纳十石的瓠。因此,选种必须求大。为了求得大种,《氾胜之书》提供了一种利用嫁接技术结出大瓠的方法。即种瓠子十颗,在长到二尺多时,便用布和泥把这十颗捆在一起,使其合为一茎,然后选出一根最强壮的茎蔓让它继续生长,而把其余九根茎蔓掐去,这样结出的瓠又大又好。至于收麦种、禾种,《氾胜之书》则提出穗选法,即在禾麦成熟之后,选择穗大粒壮的留下来,扎成把子,放置在打禾场中向阳干燥的地方,待其晒干后,用艾叶防虫,麦种一石用艾一把夹杂其中,用瓦器或竹器贮存,按时播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穗选法的最早记载。

  书中还记载了一套处理种子的特殊方法———溲种法。具体来说,就是将兽骨骨汁、缲蛹汁、蚕粪、兽粪、附子、水或雪水,按一定比例和成稠粥状,把种子浸在里面,然后取出晾干。这样连续溲六七次,可使种子外面附上一层粪皮,这样播下去的种子生长旺盛,抵抗力强,还可防虫抗旱,保证丰收。实验表明溲种可以供应幼苗期根系生长所急需的养分,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倡导区田 精耕细作

  区田法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农学特点的技术之一,它基本符合旱农科学原理,适应了北方干旱少雨的环境,是我国农学史上的宝贵遗产,也是《氾胜之书》的核心内容。早在氾胜之前约六十年,赵过曾在关中地区推广过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轻劳动强度的代田法。区田法与之相比又有所进步,其基本原理就是“深挖作区”。方法是不必平整土地,将地挖成小方快的“区”,在“区”施足基肥、盖土、浇水,然后下种。它能集中人力、物力在小面积土地上,保证充分供应作物生长必需的水肥,发挥作物最大的生产能力。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区田形式和布置方法又可分为带状区田法和方形区田法两种。带状区田法一般适用于平原地区,即间隔一定距离把土地划分为若干条,挖成直沟,在沟中种植。方形区田法一般适用于山陵、斜坡、宅旁、村边零星土地和瘠薄的地块,即按照一定距离把每块土地分为若干区,每区挖出小坑,在坑中种植作物。上述两种区田形式根据作物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总起来说都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可耕地面积,利于集中施肥、集中灌溉和中耕除草,从而充分发挥肥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精耕细作。

  《氾胜之书》先以一亩地为标准对区田法作了一般性的介绍,然后又根据作物的种类和土地的肥瘠以及上农夫、中农夫、下农夫对区田作了具体的说明。一般来说,区深和区间距离都要求一尺,但区深往往因作物而异,从五寸到三尺不等,大致是植株大而蔓长根深或是块根作物要求深,植株较小的作物要求则相对浅些。区间距离则因土地而异,上农夫的区间距离为九寸,中农夫区为二尺,下农夫区为三尺。这种区间距离体现了田肥欲密、田瘠欲稀的精神。

  为了解决关中地区由于人多地少而引起的弃农经商问题,氾胜之身体力行,率先在这里进行了区田法试验。他将禾、黍、麦、大豆、胡麻、瓜瓠、芋等作物作为试验对象,目的在于将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结合起来。试验表明,只要精耕细作,注意给土地追加肥力,即使是山坡丘陵、城乡荒地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区田法试验的基础上,氾胜之还总结出了一系列作物栽培技术,创造了桑、黍混播的集约栽培法。

  《氾胜之书》还记述了西汉农作物的轮作、间作和混作技术。书中记载“禾收,区种”,就是说谷子收获以后再播种麦子,明确了实行一年二熟的轮作复种。书中还有“田,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的记载,说明汉代已存在休耕制。书中还记载了谷子、小麦、大豆等作物轮作复种的二年三熟制,如郑众对《周礼》稻人、睶氏两条作注时说:“今谓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芟夷其禾于下种麦也。”又说:“今俗间谓麦为夷下,言芟夷其麦以种禾豆也。”这些都说明汉代轮作制在农业生产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氾胜之书》在“区种”中还说明了瓜韭、小豆的间作方法,在“种桑法”中还有黍与桑椹混播,桑苗生长不受妨碍的说法。如“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开合种植,黍桑当俱生,锄之,令稀疏调适。”轮作、间作和混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收到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泽被后世 影响深远

  《氾胜之书》对传统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氾胜之书》所记载的一些农业技术,为后来的农书所继承和发展。《四民月令?正月》继承了此书中橛木测土壤定春耕的方法,《齐民要术》不仅摘录了很多关于区种法的文字,还记载了西兖州刺史刘仁之进行区田试验取得好收成的事例,以证实“顷不比亩善”的观点。在《氾胜之书》的影响下,历史上做过区田试验的人很多,有的还写下了实验报告和论著。据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的统计,在《氾胜之书》之后,有关区田的著作有十三种之多,曾有人将这些书辑为《区种五种》和《区种十种》出版。区田法的影响还不止于此,金代曾以行政力量在黄河流域推行。明清时代也有不少人倡议实行。现代陕西、山东等地所采用的“掏钵种”或“窝种”,其原理与区田法是一致的。《氾胜之书》所提出的耕作总原则对于北方旱作农业仍起着指导作用。《氾胜之书》不仅提出了耕作的总原理和具体的耕作技术,还列举了十几种作物具体的栽培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作物栽培总论和各论的基础,其写作体例也成了中国传统综合性农书的重要范本。从《齐民要术》到《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再到《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莫不如此。

  《氾胜之书》不仅在汉代享有较高的声誉,而且流传颇广。著名经学大师郑玄注《礼记?月令》时就引述过睧书的内容,例如《周礼?地官?草人》注曰:“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胜之术也。”又如《礼记?月令》对孟春之月“草木萌动”的注释为:“农书曰: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唐孔颖达《礼记正义》说:“郑所引农书,先师以为氾胜之书也。”贾公彦《周礼疏》也给予睧书很高的评价:“汉时农书有数家,睧为上。”可以说《氾胜之书》是整个汉朝四百多年间最杰出的农书。后来的《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太平御览》、《通志》等书中也都提到过《氾胜之书》,但宋代以后已不见著录,所以一般认为《氾胜之书》失传于两宋之交,目前流传的都是《氾胜之书》的辑佚本,内容主要来自于《齐民要术》和《太平御览》。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曾先后出现过洪颐煊、宋葆淳、马国翰三种辑佚本①,每种辑佚本又有不同的刊印本。由于当时辑佚本所依据的《齐民要术》版本中存在错漏和衍文,所以三种辑本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错衍、误解和杂乱等问题。

  建国后,石声汉、万国鼎分别对该书进行了考证和整理,并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重新予以阐述,撰成《氾胜之书今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和《氾胜之书辑释》(中华书局1957年)两书,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黄世瑞:《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农学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杨文衡:《中国科技史话》,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4.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氾胜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氾胜之书

一、 耕田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

    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也。

    春候地气始通:椓橛木长尺二寸,埋尺,见其二寸: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刚。以此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

    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

    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慎无旱耕。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此一耕而当五也。不如此而旱耕,块硬,苗秽同孔出,不可锄治,反为败田。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垎,名曰腊田。及盛冬耕,泄阴气,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与腊田,皆伤田,二岁不起稼,则二岁休之。

    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

    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二、收种

    牵马令就谷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厌虸蚄虫也。

    种伤湿郁热则生虫也。

    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

    欲知岁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诸物种,平量之,埋阴地。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息最多者,岁所宜也。

    虫食桃者粟责。

    三、溲种法

    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则禾不虫。

    又马骨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先种二十日时,以溲种如麦饭状。常天旱燥时溲之,立干;薄布数挠,令易干。明日复溲。天阴雨则勿溲。六七溲而止。辄曝谨藏,勿令复湿。至可种时,以余汁溲而种之。则禾不蝗虫。无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谷之精也,使稼耐旱。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于地中。治种如此,则收常倍。

    验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一十石,尹择取减法,神农复加之骨汁粪汁溲种。锉马骨牛羊猪糜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以汁渍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渍之五日,去附子。捣糜鹿羊矢等分,置汁中熟挠和之。候晏温,又溲曝,状如后稷法,皆溲汁干乃止。若无骨,者缲蛹汁和溲。如此则以区种,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此言马蚕皆虫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虫;骨汁及缲蛹汁皆肥,使稼耐旱,使稼耐旱,终岁不失于获。

    四、区田法

    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

    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

    凡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

    以亩为率,令一亩之地,长十八丈,广四丈八尺;当横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间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广一尺五寸;町皆广一丈五寸,长四丈八尺。尺直横凿町作沟,沟一尺,深亦一尺。积壤于沟间,相去亦一尺。尝悉以一尺地积壤,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积壤。

    种禾黍于沟间,夹沟为两行,去沟两边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沟容四十四株。一百合万五千七百五十株。种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过一寸,亦不可令减一寸。

    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五十二株。一百凡九万三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

    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行容九株。一百凡六千四百八十株。

    区种荏,令相去三尺。

    胡麻相去一尺。

    区种,天旱常溉之,一百常收百斛。

    上农夫区,方深各六寸,间相去九寸。一亩三千七百区。一日作千区。区种粟二十粒,美粪一升,合土和之。亩用种二升。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丁男长女治十亩。十亩收千石。岁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中农夫区,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千二十七区。用种一升。收粟五十一石。一日作三百区。

    下农夫区,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三尺。一亩五百六十七区。用种半升。收二十八石。一日作二百区。

    区中草生,茇之。区间草以剗剗之,若以锄锄。苗长不能耘之者,以(句刂)镰比地刈其草矣。

    五、禾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此非虚语也。其自然者,烧黍穰则害瓠。

    稙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

    获不可不速,常以急疾为务。芒张叶黄,捷获之无疑。

    获禾之法,熟过半断之。

    六、黍

    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一亩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两人对持长索,搜去其露,日出乃止。

    凡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

    七、麦

    凡田有六道,麦为首种。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当种麦,若天旱无雨泽,则薄责麦种以酢浆并蚕矢,夜半渍,向晨速投之,令与白露俱下。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

    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

    秋锄以棘柴耧之,以壅麦根。故谚曰:“子欲富,黄金覆。”黄金覆者,谓秋锄麦曳柴壅麦根也。至春冻解,棘柴曳之,突绝其干叶。须麦生复锄之。到榆荚时,注雨止,候土白背复锄。如此则收必倍。

    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

    春冻解,耕和土,种旋麦。麦生根茂盛,莽锄如宿麦。

    区种麦,区大小如上农夫区。禾收,区种。凡种一亩,甩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令种土相亲。麦生根成,锄区间秋草。缘以棘柴律土壅麦根。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

    秋雨泽适,勿浇之。春冻解,棘柴律之,突绝去其枯叶。区间草生锄之。大男大女治十亩。至五月收,区一百。得百石以上,十亩得千石以上。

    小麦忌戌,大麦忌子,除日不中种。

    八、稻

    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太热,令水道错。

    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

    九、稗

    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备凶年。

    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又可酿作酒。

    一O、大豆

    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

    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土和无块,亩五升;土不和,则益之。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戴甲而生,不用深耕。种之上,土才令蔽豆耳。厚则折项,不能上达,屈于土中则死。

    大豆须均而稀。

    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

    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辄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故曰,豆熟于场。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黑荚在下。

    区种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百得千二百八十坎。其坎成,取美粪一升,合坎中土搅和,以内坎中。临种沃之,坎三升水。坎内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种与土相亲。一亩用种二升,用粪十二石八斗。豆生五六叶,锄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丁夫一人,可治五亩。至秋收,一亩中十六石。

    一一、小豆

    小豆不保岁,难得。

    椹黑时,注雨种,亩五升。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

    大豆小豆不可尽治也。古所以不尽治者,豆生布叶,豆有膏,尽治之则伤膏,伤则不成。而民尽治,故其收耗折也。故曰,豆不可尽治。

    一二、枲

    种枲:春冻解,耕治其土。春草生,布粪田,复耕,平摩之。

    种枲太早,则刚坚、厚皮、多节;晚则皮不坚。宁失于早,不失于晚。获麻之法,穗勃如灰,拔之。夏至后二十日沤枲,枲和如丝。

    一三、麻

    种麻,豫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麻生布叶,锄之。率九尺一树。树高一尺,以蚕矢粪之,树三升;无蚕矢,以溷中熟粪粪之亦善,树一升。天旱,以流水浇之,树五升;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之。雨泽时适,勿浇。浇不欲数。养麻如此,美田则亩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获麻之法,霜下实成,速斫之;其树大者,以锯锯之。

    一四、瓜

    区种瓜:一亩为二十四科。区方圆三尺,深五寸。一科用一石粪,粪与土合和,令相半。以三斗瓦瓮埋著科中央,令瓮口上与地平。盛水瓮中,令满。种瓜瓮四面各一子。以瓦盖瓮口。水或减,辄增,常令水满。种常以冬至后九十日、百日,得戊辰日种之。又种薤十根,令周回瓮,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子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

    一五、瓠

    种瓠法,以三月耕良田十亩。作区方深一尺。以杵筑之,令可居泽。相去一步。区种四实。蚕矢一斗,与土粪合。浇之,水二升;所干处,复浇之。

    著三实,以马箠嗀其心,勿令蔓延;多实,实细。以稿荐其下,无令亲土多疮瘢。度可作瓢,以手摩其实,从蒂至底,去其毛,不复长,且厚。八月微霜下,收取。

    掘地深一丈,荐以槁,四边各厚一尺。以实置孔中,令底下向。瓠一行,覆上土厚三尺。二十日出,黄色好,破以为瓢。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其瓣,以作烛致明。

    一本三实,一区十二实,一亩得二千八百八十实,十亩凡得五万七千六百瓢。瓢直十钱,并直五十七万六千文。用蚕矢二百石,牛耕、功力,直二万六千文。余有五十五万。肥猪、明烛,利在其外。

    区种瓠法,收种子须大者。若先受一斗者,得收一石;受一石者,得收十石。先掘地作坑,方圆、深各三尺。用蚕沙与土相和,令中半,著坑中,足摄令坚。以水沃之。候水尽,即下瓠子十颗;复以前粪覆之。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不过数日,缠处便合为一茎。留强者,余悉掐去。引蔓结子。子外之条,亦掐去之,勿令蔓延。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子,留三子即足。旱时须浇之,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以水停之,令其遥润,不得坑中下水。

    一六、芋

    种芋,区方深皆三尺。取豆萁内区中,足践之,厚尺五寸。取区上湿土与粪和之,内区中萁上,令厚尺二寸,以水浇之,足践令保泽。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践之。旱数浇之。其烂。芋生子,皆长三尺。一区收三石。

    又种芋法,宜择肥缓土近水处,和柔粪之。二月注雨,可种芋,率二尺下一本。芋生根欲深。斸其旁以缓其土。旱则浇之。有草锄之,不厌数多。治芋如此,其收常倍。

    一七、桑

    种桑法,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手溃之,以水灌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桑至春生。

    一亩食三箔蚕。

    一八、杂项

    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事,人所忽略,卫尉勤之,可谓忠国忧民之至。

    农士惰勤,其功力相什倍。

    吴王濞开茱萸沟,通运至海陵仓,北有茱萸村,以村立名。故史记云:“祁沟即吴王夫差所开,漕运以通上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