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脘穴的临床应用★ 经穴发微 ★

 修和 2012-07-19

中脘穴的临床应用

 
 
1楼
发表于 2006-6-29 02:29: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千金翼》云,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针灸资生经》云,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针灸聚英》云,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针灸大成》云,霍乱吐泻,中脘、天枢。
   在临床上,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额头痛(阳明经头痛)、痿证等症,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微通或温通法。
1  呃逆
   患者张某,女,60岁,有慢性胃病史8年,每因饮食不当或外受风寒而频发呃逆,开始时常规选用内关、章门等穴,效果不甚理想,后加用灸中脘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按:呃逆的产生,一般是因为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胃气不足,阳气受遏,胃气不得下降而发。灸取中脘以鼓舞人体胃气,从而和胃降逆而止呃逆。
2  精神疾病
   患者冯某,女,40岁,因受惊吓致思维错乱,言行反常,情绪变化无常,在外院诊为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癫狂”范畴。又如患者苑某,女,56岁,1990年11月在参加他人葬礼时受到惊吓,之后出现全身针刺样感觉,时轻时重,伴头痛,心烦,坐立不安,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属于中医“脏躁”范畴。此类疾病产生的根本所在是痰闭心窍,神明受阻。在常规针刺心俞、噫嘻、人中、百会、神庭、鸠尾等穴的同时,灸中脘穴,取得了明显疗效。按:中脘为胃募、腑会,灸中脘能健运脾胃,振奋阳气,化痰通络开窍。
3  冻疮
   患者李某,女,16岁,每年冬季面部冻疮多年,伴局部痒甚、肿胀、疼痛麻木感,用火针点刺中脘穴,仅5次痊愈。按:冬季易患冻疮者,多因其素体脾胃阳虚,外受寒冷之邪,寒凝气滞,气血运行不畅,面部或肢体末端失于温煦所致。火针点刺或灸中脘可以振奋中阳,从而起到温阳散寒、通经活络、荣养肢末的作用。
4  关节疼痛
   患者梁某,女,47岁,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近10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多年,效果不佳。诊治中,在常规取穴的同时,用火针点刺中脘穴,疼痛明显减轻,近年病情稳定,未再进一步发展。又患者黄某,女,33岁,主因“腰及双胯、双膝关节疼痛5年”就诊。在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不显,需靠双拐方能勉强行走,活动时间稍长即感疼痛难忍。用火针点刺中脘穴,仅1次后患者即感疼痛明显减轻,扶拐行走时间明显延长。按:本病一般由于患者素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发病。火针点刺中脘穴能鼓舞人体正气,正气充足则可促邪外出。
5  前额头痛
   患者王某,男,20岁,主因“后背发僵2个月伴前额头痛2周”就诊,自述有受风寒病史,在常规取穴的同时加用中脘穴以振奋中阳,祛风散寒,治疗1次而临床痊愈。按:前额头痛多见于痰湿阻络头痛,气血不足、脑窍失养之头痛及外感头痛。中脘为任脉穴,任主一身之阴,水液代谢也与任脉有关,又因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故针刺任脉穴可健运脾胃,燥湿化痰,痰湿去、经络通而头痛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中脘为胃募,针刺中脘可促进气血生化,气血足,脑窍得养而头痛止。
6  痿证
   患者王某,男,35岁,发作性四肢力弱6年余。在某医院诊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每次发作经静点氯化钾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舌淡,苔白腻,脉细滑。针取中脘穴,共治疗5次而痊愈。按:痿证指四肢痿软无力、纵缓不收、肌肉萎缩等病症,可见于西医脊髓炎、末梢神经炎、周期性麻痹、周围神经损伤、格林-巴利及肌萎缩等多种疾病中。中医认为多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所致。针取中脘可使气血充盛,筋脉得以濡养,从而痿证可愈。
 

 

 
 
其中冻伤没用过,其余都试过,很好的一个腑会穴
火针点刺中脘穴能鼓舞人体正气,正气充足则可促邪外出。”
关节痛的一例,并为给出明显中气虚的表现。
一半此病在肝肾为主,此人的正气虚,何以不是肾气,而一定是胃气,不以太溪为主穴呢?
耕作,诵读;植一棵杏树,育一片杏林。
4楼
发表于 2006-9-22 00:15:33 |只看该作者
胃气为人体正气的根本,中脘可调脏腑气机升降,腑会然也。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楼
发表于 2006-9-22 00:22:50 |只看该作者
如果太溪肾俞是抗战救国,中脘则是曲线救国;
如果从扶助正气的角度说,补虚绝非一日之功;
凡速效,必是调,不是补。
“用火针点刺中脘穴,仅1次后患者即感疼痛明显减轻”
对这疗效部分存疑。
 

 

13
6#
发表于 2006-9-22 00:25:28 |只看该作者
“胀满中脘、三里揣”。“主中土停寒,腹痛腹胀……吞酸吐酸……面色萎黄,饮食难化”。  “若脾虚发搐,或吐泻后发搐,乃慢惊风也,灸中脘五十壮”。“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治小儿癖气久不瘥,中脘、章门各灸七壮,脐后脊中灸二十壮”。“灸疳瘦法,中脘、章门各灸七壮,脾俞七壮,命门二七壮”。中脘“为胃肠病及子宫病之要穴,胃痉挛、胃加答儿、胃下垂均灸此穴。子宫前后屈、子宫后屈……均宜灸此穴,与手阳池同灸。胃扩张、胃下垂、子宫后屈,灸中脘即愈”。“霍乱吐泻,乃冷物所伤,灸中脘五十壮”,“霍乱中脘可入深”。 “水痢不止,中脘针神效””。“溏泻,中脘针,三阴交、脾俞各三壮至三七壮”。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  “怀孕的人不能灸腹部,是古书上所载,但中脘却是必要的位置。因为中脘能减轻恶阻,常灸可使生产顺利”。“将中脘、巨阙、下脘、梁门称为中五柱。中脘、建里、阴部为小五柱。中脘、期门、大巨为大五柱。治疗心悸亢进、呼吸困难、呼吸器病,能止咳嗽频发及治气喘”。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有气痫者恼怒思虑而成,须灸中脘穴而愈”。“一妇人病痫已十年,亦灸中脘五十壮愈。凡人有此疾,惟灸法取效最速,药不及也”。  “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  “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  “气滞郁而不伸,针中脘、阴部、梁门”。“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中脘、下脘主腹坚”。“九种心痛及脾痛,上脘穴内用针明,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脾家之病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中脘主心痛、伏梁”、“五噎、五膈”。

 

7#
发表于 2006-9-22 00:28:07 |只看该作者

治消化的部分可以去掉,只说对痹症即可。
谢谢
 
8#
发表于 2006-9-22 01:28:25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脘穴,我刚在大二暑假时,曾治疗一例急腹症,用的是中脘深刺的方法。其效立见。把这个病例回忆一下,算是对13兄大作的注解与补充吧。

那天正在家闲坐无事,村中老中医(曾中风偏瘫,我放假即帮助针灸,颇感有效。)急叫其孙子来喊我。至其家,见其女儿正翻滚于炕上,面色苍白,呈极端痛苦状,大汗淋漓。腹部急痛,已经三天。西医挂水无效。诊为急性胃肠炎,不得已回家求其父亲诊治。

其时我尚不知如何治疗急症,老中医嘱取一长针,约三寸。急刺中脘穴。余其时甚惧,此等长针,何可深刺。不得已,按法刺入,先入皮,再进分肉,次则刺到胃壁上并深入。进针深度约2寸半许。
结果,针入即痛止。病人呼呼喘气,不再现难受面容。自述痛已止。其效之显,当时对我震动非常大。

留针半小时许,徐徐出针,胃未再痛。当晚老中医调和中药服之,已能进食稀粥。至次日仍未痛,再针中脘,三里。已近愈。

写出这个病例,仅仅是想说,深刺中脘有时也许能急用。但一般情况下,以远端取穴为是。不得已方可近取。
1

查看全部评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