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3245853 2012-07-20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2012-07-02 12:34:46)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损毁的雪鹰号直升飞机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雪龙号补给运输船,来往南极的物资就指着它呢。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考察队队员

这是一个群体,长期工作在极端的环境中,他们的故事不为人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是游离于世人之外,他们要承受长期的极昼和极夜困扰,以及各种严酷的挑战……就让我们走进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队的内部生活,看看他们在南极在干什么?——《旅游世界》杂志记者 北寒

不为人知的南极另一面:

中国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叙述/ 赵勇 / 赵勇 文字整理/北寒

我第一次去南极是在1994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去过7次南极、3次北极。2010年11月5日,我随第27次南极中山站考察越冬队离开上海,前往南极,在经历了17个月后,于2012年4月8日和28次度夏考察队一起随雪龙船返回祖国。期间,我在南极中山站连续完整地度过了2个极昼和1个52天的极夜生活。

在南极中山站,一般常驻队员约有17名,一年更换一次,但是也不能立即回国。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交班后也不能马上回国,要等到度夏考察结束后和下次度夏考察的队员一起乘考察船回国。这里有发电人员、机械师、厨师、医生、管道工等后勤岗位人员,还有各个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家除了保障中山站的正常运行外,每天还要进行科研项目的常规观测,接收数据。每天的工作是一样的,不管极夜还是极昼,不管狂风暴雪还是晴空万里,365天不能中断。

在这里,让我最痛苦的是远离家人,家人得不到照顾;最最痛苦的是母亲生病离去了,我都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最难忘的是南极的风雪和严寒;最快乐的是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和网友每天对我的鼓励,让我在南极坚持下来。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在南极大陆,和多国科考人员一起度过中国春节

2011年2月2日星期三    极昼   晴   气温 -2—2度   风速 2—3级

大年三十,站上一早就开始忙碌晚上的年夜饭了,厨师们更是忙碌,晚宴上14桌的8个冷菜、10个热菜,让他们忙得没喘气的机会站上还安排了10名队员帮厨,昆仑站队负责包饺子,越冬队负责摆桌椅、装饰篮球馆,晚宴14桌全部安排在篮球馆中。

下午4点半,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队员、俄罗斯进步站队员、印度站队员开始陆陆续续来到中山站,戴维斯站来了二架直升机印度站来了一架直升机进步站因为很近就开车过来的。4个国家的100多名考察队员欢聚一堂,大家一起来欢度中国的春节。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南极的暴风雪,如刀割一般,80米路,走了15分钟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阴有雪    气温 -10— -4度   风速 10—11级

早上被外面的风声吵醒,一阵阵风吹得房间的墙板都在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整个宿舍楼都在颤动,还好宿舍楼听以前的队员说过经历过大风大雪,否则真担心整个宿舍楼会被大风吹走。

从窗口望出去,一片白茫茫的,大风夹带着雪花在横冲直撞地到处飞舞,感觉风力一定不小,问了气象预报员,说风力在10级,怪不得风刮得这么厉害。从宿舍楼到新综合楼,有80米左右的距离,往综合楼走正好是迎着风雪,大风雪猛烈的刮在脸上,一阵疼痛,刀割一般,眼睛都无法睁开,只能转过身,背对着风雪退着往新综合楼走去,一边顶着风雪退,一边还要随时调整方向,还好地上没有积雪退起来方便些,可短短的80米路,我还是花了15分钟才走到。

在餐厅吃饭时,发现有近一半队员没过来吃饭,打电话过去,他们都说不过来吃饭了,情愿在宿舍楼吃方便面。下午中山站的风雪依然那么强烈,我冒着风雪去站区各个建筑巡视检查了一遍,怕有些没人呆的建筑物中门窗没关好或被大风吹开,检查下来一切正常。晚饭时大部分队员都过来吃晚饭了,只有发电班的3名队员没过来。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极夜里,我拍到了最大的红月亮

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  极夜第22天  晴  气温 -24—16度  风速 4—5级

昨天在网上看到消息,11年来持续时间最长、食分最大的月全食将在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2时23分时呈现,我们南极中山站时间就是15日晚上的11点23分开始。昨晚11点我们中山站几个摄影爱好者聚集在高空物理观测栋,等待着月全食的出现。

15日南极中山站晴朗,因为是农历十四,又大又圆的月亮高高挂在中山站的上空。晚上11点队员们在物理观测栋露天顶层架好了三脚架,准备了天文望远镜、长焦距等拍摄设备,准备拍摄月全食全过程。11点半左右,月亮开始被地球的阴影遮挡,从一小部分慢慢变大,到凌晨1点多一点,整个月亮被地球阴影全部遮盖,除了星星天空一片漆黑,从照相机中我拍摄到了传说中的红月亮。

从月食开始到月全食我都是使用望远镜拍摄的,虽然对焦不是太好,但拍摄出来的月亮非常大,圆圆的红月亮还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中山站就一个拍摄的望远镜,下半段时间我就把望远镜给了其他队员来拍摄。在外面冻了2个多小时,感觉全身快冻僵了。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52天的极夜熬过,看到了新的阳光

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极夜第52天  晴  气温 -18— -10度  风力 5—6级

中山站变晴了,中午前后地平线处的太阳光已经非常强烈了,虽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但能明显感觉到太阳就在地平线下一点,即将露出地平线。今中午12点中山站太阳的天顶角是90.65度,也就是太阳就在地平线下0.65度,明天中午12点太阳就能露出地平线0.1度,也就是那么一小点太阳和一刹那的时间,希望明天中午12点我们能欣赏到这一点太阳的美景。

南极中山站经过了52天的极夜,今天已是极夜的最后一天,明天中山站将走出极夜,迎来新一轮曙光。52天极夜期间,中山站的17名考察队员共同经受住了极夜的考验,战胜了极夜期间的狂风暴雪和极夜带给我们的心理上的挑战,克服了极夜期间因见不到阳光而导致的睡眠时间和稳定性紊乱对我们的干扰,杜绝了极夜期间队员身体疲劳和心理焦虑所可能引发的各种事故的发生。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小海豹出生了,第一次看到

2011年10月6日星期四  多云转晴  气温 -22— -14度  风力 3—4级 

下午2点,我在办公室听到从对讲机中传来队员兴奋的呼叫声:“小海豹出生了”,我急忙问在哪里看到的,队员说在我们中山站的熊猫码头附近。绝大多数队员都没有见过小海豹,听到有小海豹出生都兴奋不已,争先恐后的去海冰上欣赏可爱的南极小海豹。

这个小海豹是灰黄色的,因为是刚出生的缘故,肚脐上的脐带还留有一大截,也不知道母海豹是如何咬断小海豹脐带的。小海豹瘦小的身材有六七十公分长,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望着这个对它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世界,也好奇的看着给它拍照的我们,不时还要向我们身边爬过来,但都被警惕的母海豹拖回身边,母海豹绝不允许小海豹离开它的身边,离开它的保护范围。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油料供给有限,如果提前用没了就要等着下一次补给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多云转阴  气温 -5— 4度  风力 5—6级转2—3级 

中山站的老油罐区安装有单个50立方空间的10个大油罐,因为今年年初中山站在新的油罐区安装了12个新的大油罐,所以原先的油罐就被称为老油罐。老油罐经过20多年的风雪吹打,已经锈迹斑斑,虽然目前还在使用,但在新油罐正式投入使用后,这些老油罐也将推出历史舞台,完成它们保障中山站20多年储存油料的使命。在南极中山站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京剧脸谱就是绘画在一排5个老油罐上,他们曾经是中山站的标志性器物。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中山站的这些老油罐已经多年没有清洁,油罐中残留的油泥较多,给我们清洁油罐带来了一定困难。按照今年中山站外的海冰情况,雪龙船在12月初到达中山站的半个月卸货期内,雪龙船是无法破冰前进到离中山站2、3公里的冰上输油范围内。只能等雪龙船去南极长城站完成补给任务,在明年2月份再次回到中山站的时候,海冰基本融化后,给中山站补给的油料就可以通过雪龙船上的小艇和驳船从雪龙船运送过来。利用小艇和驳船给考察站输送油料虽然麻烦而且花费时间长,没有直接在海冰上铺设油管输油来的方便,但在海冰融化的情况下,也只能靠小艇一艇艇慢慢来输送油料。我国的南极长城站每次都是靠小艇和驳船来完成油料的补给工作。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雪鹰”号K-32直升机运输途中遇到暴风雪损毁

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多云  气温 -7—1度  风力 2—3级 

8日上午到晚上“雪鹰”号K-32直升机一直在吊运建筑材料上站,晚上9点多直升机从雪龙船吊运一吊建材到站后返回雪龙船途中失去联系,考察队马上组织中山站和雪龙船派出雪地摩托去海冰上寻找。我骑着雪地摩托带着2名机组地勤人员迅速从中山站出发前往雪龙船,把机组人员送回雪龙船准备启动另一架海豚直升机出去寻找的同时,沿途寻找K-32直升机的下落。

我们在海冰上一边寻找一边快速驶往雪龙船,在半道正好遇上雪龙船派出来寻找的两辆雪地摩托在得知我们沿途没看到后,就驶往几座大冰山的另一侧去寻找,我带着2名机组地勤人员直奔雪龙船。当我们刚赶到雪龙船旁,在对讲机中就听到刚才两辆雪地摩托队员传来的消息,K-32直升机和2名驾驶员在海冰上已经找到,驾驶员情况良好,直升机侧翻在海冰上,机身完好、桨叶损毁。考察队领导就让雪地摩托先把2名驾驶员带回雪龙船休息。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第28次南极内陆考察队顺利抵达昆仑站 

2012年1月5日星期四  极昼  小到中雪  气温 -1—2度  风力 4—5级

2012年1月4日,中山站时间19点30分(北京时间22点30分)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昆仑站队的26名队员驾驶着5辆雪地车拖带的雪橇成功抵达位于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我国南极昆仑站。

经过20天的艰苦跋涉,队员们顺利到达距离中山站1300公里海拔4093米的“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南极冰穹A上的我国在南极的第三个考察站——南极昆仑站。

不久后,我们的第27次越冬队员将同第28次中山站度夏考察队员一起返程回国。
揭秘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赵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副主任、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