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馨香——林西莉的《古琴》

 临泉书屋 2012-07-20

文房馨香

——林西莉的《古琴》

■陈新亚

 

  林西莉是一个瑞典女人,因1961~1962年在北大读书时,曾于北京古琴研究会学琴,师从王迪,并得到过管平湖、查阜西等老辈琴家的亲炙,感染至深,以至40年后情不自禁,写下这本《古琴》。在书的前引中有几行字,可知此书内容:
  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关于它在文人生活中的意义,关于音乐、诗歌、人以及与古琴相关——甚至是关于我们应当怎样生活——一些在我深入古琴世界中的经历和体会。
  一气读完,颇是感慨,感慨外国人竟这么深地体会中国古琴与文人生活,感慨自己原来竟还有那么多常识是无知的;更感慨至今也不过只知道一丁点儿前辈真正的文人生活,更说不上什么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生活。
  不必感慨下去,也不必介绍书中涉及的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摘几段书中关于古琴与人生的话语,与大家共享;阅读时,不妨试将“古琴”换成“书法”看看——
  古琴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一直作为中国文人的重要乐器。许多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弹奏古琴之于他们乃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正如参禅,是解脱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种途径。而对于满怀疲惫的官员或者贫寒的诗人们来说,弹琴又能帮助他们逃避冷酷的现实,回归平静祥和,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对艺术家和文人而言,弹琴则是一种帮助他们创作、修养身心的方式,书法与山水画被视为最高艺术形式也是众所周知的。
  (笔者按:“回归平静祥和,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这颇值得我们书人参考。)

  古琴和其他高水准的乐器一样,都需要一生的锤炼和投入才能至善至美,而如此的锤炼投入却是极少数人能够达到的。
  (笔者按:众所周知,书法也是“需要一生的锤炼和投入才能至善至美”的。)

  古琴不单是一件乐器,更是一面心灵的镜子。——经过很长时间,我才逐渐体会到这种态度如何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就像书法一样。这是一种再创的文化,追求强烈的投入感,轻松的和谐与祥和,通过模仿、迎合和放弃自我,从而达到得心应手、驾驭自如的世界。……在古琴教学中绝不鼓励我行我素,书法、绘画、太极等亦然。没有新的指法,新的反思,自始至终地听从和仿效老师,至今如此。直到完全掌握,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如果你有朝一日也有幸达到如此境界的话,方可谈及自由发挥。
  (笔者按:我很喜欢“放弃自我”这个词,这是一种高境界——当今书界太讲“自我”啦。只有先“放弃自我”,亦即无我、亡我,才能最后达到“自由发挥”,即有我,我在。)

  根据道家的观点,弹古琴不只是操练一门技艺,而是一种纯净精神、排除私欲杂念、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方法。不参与、不利用、不干扰,单纯在万物之中,存在于此时此刻。如一颗沙粒,一片落叶,以最简单的方式得道。
  (笔者按:就像做体操一样,在天天重复中让身心健康变化着;琴也好,书也好,对我们来说,天天做的指尖与笔尖上的功课,似正是一种“人文体操”。) 

  其实书中更多的,是作者生动故事与细腻体会的讲述。一路舒服地读来,启发良多。读后郑重地对老婆说:这本书,你不读读,就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