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析(3)
刘同顺
4、红楼真假
红楼梦中描写的这个贾家是一个具有异常规模的大家族。它将半边街都占了,其中的大观园也是非常宏大,园中有居,居中有园,这也不是一般王公大臣所能具备的。贾府的家口人丁也不下几百人,仅侍奉贾宝玉一人就有仆人李贵、书童茗烟、三个小厮锄药、扫红、墨雨、丫头袭人、晴雯、麝月、秋纹、芳官、碧痕、小燕、四儿、紫绡以及小丫老嬷嬷等。这那里还是曹家的样子,这确实不能与现实中的曹家相提并论。有人根据这些就否定红楼梦有曹家的家事,进而否定是曹家人的著作。这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红楼梦中许许多多与曹家有关的描写难道因为这夸大的描写就视而不见吗?可知这夸大的形象就是曹家人为更好地表达心声而特意虚设的艺术形象,是为更好的定位曹家人的位置而设定的。没有这个"假"(贾)也就失去了"真"(甄)。借这个贾府说事不是更有针对性和力度吗?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红楼梦中的这个贾府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这反应了贾府描写的现实基础是真曹家,特别是一些细致入微的生活描写其实就是作者的现实生活写照,贾府只是夸大的艺术塑造。
红楼梦通篇都是真真假假,是真事隐、假语存。这真真假假瞒过了读者的眼睛,也让许多研究者真假不分!很多的研究者将甄(真)、贾(假)混在一起。比如有的研究者分析着贾府的生活时序突然又联系上甄家的抄家,这是典型的以假做真,能不混乱吗?分不出真假你就研究不出结果。红楼梦中存在的真真假假是作者故意的含糊,因为非假难以存真,无假难以揭示道理。如果你稍具慧心,仔细地看一下,就会发现这真、假的区分。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本身就区分的很清楚,甄就是真,贾就是假,虚假之处脂批点明就是"虚、假、幻"。只要我们正确的区分甄(真)、贾(假),顺着甄(真)、贾(假)两条线索,"追踪蹑迹,不加穿凿",就不难发现红楼梦描写真假的"草蛇灰线"。
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谐音来命名说事,实际就是给读者的提示。比如"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贾雨村"就是假语存;甄家就是真家,贾家就是假家;这真假作者区分得清楚。红楼梦中有关键的一付对子:"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虽然真真假假混在一起,但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如果以假做真,就不会看清描写的真相。
怎么分清书中的真假呢?我们可以顺着书中的思路做一下大致的分析,看一下甄家、贾家两家的情况。
在书的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明确讲到这个家族是在金陵地界。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说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上任就判了一个案子。这个案子涉及到金陵的四大家族,贾、王、薛、史。这四大家族都在金陵,也就是南京,应天府就是在南京。在太虚幻境也是说金陵十二钗,是在南京。提到甄家也是在第二回,书中说:"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么",甄家也是在南京了。甄家、贾家两家在同一地界。讲的任务故事的立足点是在南京,对应的应该是曹家。
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贾府慢慢的变成了北方的贾府。贾在北,甄在南,在第四回中说:"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闻的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说薛蟠离开金陵到京都,最后落脚在贾府,而贾府是在天子脚下,可见是在不同地方的北方了。另外,第三十三回贾母怨忿贾政痛打宝玉,遂提出要和王夫人、宝玉离京城返回南京;第三回黛玉"次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王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第五十六回湘云对宝玉说:"你放心闹罢,先还'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指甄宝玉)。闹利害了,再打急了,你好逃到南京找那个(甄宝玉)去"。通过这种移步换形描写,甄、贾两家就逐步的区分开来,这正像脂批中说得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贾府的形象逐步脱离了曹家的形象,所以才名之曰:贾(假)府。
曹家的真形象依然存在,这就是江南的甄(真)府。虽说是小说中一个没有正面描写的家族,可小说中提到的几处说得很明白。在小说的第56回中有一段描写: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京朝驾,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宫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可见江南甄家就是织造出身。在第十六回中写到:还有如今江南的甄家,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将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后面还有提到:甄家被抄家后调京治罪。所有这些是明确的说明了江南的甄家和北方的贾家是书中存在的两个个体形象,对应着江南的甄家就是曹家。上述描述的物品、提到的接驾和抄家定位了甄家就是曹家。
甄贾两家是书中同时存在的两个形象, 贾府是在甄府的基础上的虚幻塑造。书中通过甄贾两个宝玉说明了这一切。第56回中有一段描写,不妨引过来。
贾母又问:"你这哥儿也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也不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 众媳妇听了,忙去了,半刻围了宝玉进来。四人一见,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
上面的这段描写是红楼梦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段描写作者的意图何在?就是向我们说明贾府的主要人物故事隐含着甄府的主要人物故事,贾(假)府不过是一个在现实基础上虚幻的家庭形象。贾府明写,甄府就不需要正面描写了。有人说这段描写是红楼梦的败笔,是多余的。那是他认识上的错误!他始终认为甄贾两家描写的都是一家也就是曹家,所以就感到这是多余的,他没有更进一步的想一下,如果甄贾都是一样的,为何还要区分甄贾(真假)?那书中的"真事隐"、"假语存"岂不都失去了意义?
我们读书要顺着作者的正面描写进行理解就不会出乱子。在书中甄贾就是两家,试想如果没有了这段描写,甄家是什么样子就无从说起了。甄贾分开来写,不仅徒费笔墨,而且这个贾家就会变成了赤若若的假了,那是万万行不通的事情。如果行得通红楼梦就不会采用这种隐晦含糊的描述方式。有了这段描写,就将真家的故事隐藏在贾家中了,而且一个貌似描写曹家人生活的虚幻的贾家才能掩人耳目。在此基础上,书中始终明确的区分出甄家就是真家,贾家就是假家,是两个同时存在的艺术形象。
作者为何要依托甄家虚幻出这么一个贾家呢?前面也曾说了,是为了突出曹家在小说中的位置。如果只写一个江南家族的内部生活,就很难从外面定位出曹家的影子。也很难反应出"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结局。书中讲到江南的甄家抄家了,书中隐含贾府的结局是什么呢?既然是反应"一损皆损"的联系,肯定是相继败落,一前一后的联系。我们看一下书中描写的是不是这样。
在书的七十五回提到甄家被抄家。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甄家抄家了,此时的贾家还相安无事,不过后面的几回,象"开夜宴异兆发悲声""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老学士闲征危画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等等,就已经预示了贾府的败落和存在危机。
在红楼梦的前半部分中没有写出贾府的结局,从种种的预示来看不是抄家,而是由于内部的混乱导致的,是一种很惨的败落结局。甄贾是不同的形象,结局当然不一样。
书中预示贾府败落的地方很多。在太虚幻境红楼梦曲中有一句:"家事消亡首罪宁"好像说家族灭亡的根源来自于宁府。红楼梦中将宁府描写的淫乱不堪,是一个没落的苗头。关于结局书中也有几处预示,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芒芒大地真干净"。
另外在第一回中甄士隐的结局是: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且到田庄上去安身。" 还有十三回中秦可卿托梦后事提到日后的败落。秦氏道:"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所有这些都说明作者写这个贾府的结局不是甄府一样的抄家,是混乱最终导致败落。
从结局上区分,甄贾两家是两个不同的形象。甄家抄家了,预示这个联络有亲,又系世交的贾府很快也将败落涂地了!这才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而且这个贾府的败落结局是十分悲惨的,这是一个幻像,所以在红楼梦的前面就描述了一个"太虚幻境",并安排"警幻仙子"出来唱"红楼梦曲"。"警幻"就是用幻像来警示某些人!
这个贾府的形象不用明说,自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个贾府用了许多虚假的描写,明说是侯门人家,实际描写的已远远超出了侯门的规模,象红楼的形象、九重大门、九龙金匾、国丧的规模、几百人的家口人丁、拿吴则天、赵飞燕、杨玉环用过之物的做比喻等等。这方面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贾府之假何其多》。在一些人物故事的描写上也是借史引典,象描写的大观园中人物形象,可谓集史上美女之大观。"都是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书中及其中的诗词也多次拿赵飞燕、杨玉环、王昭君、西施、虞姬、绿珠、红拂等人物来比拟。这大大超出了平民的生活,仅是一种艺术形象而已。
这种映射形象(假)如果太突出了,必然会招致灾难,只能不时的显露一下。故事大量地着笔于真的现实生活,所以只能将甄家的事搬到贾家来;甄贾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部分生活基础一致,两家形象有别!!描写这个贾家不时用虚用幻,借史引典,是假中有真,真上加假;在有中生无,在无中存有。用作者的话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一部红楼梦既有真又有假,既反应了曹颙的人生经历,又借此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并带有警示恐吓的作用。
戚蓼生序中就说: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这才是看到了红楼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