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制作视频)
加香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水,加2倍的清水稀释,再把香囊浸泡在稀释的液体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取出晾干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在稀释的液体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取出晾干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香囊体将香水的原液直接喷洒在香囊上面,充分吸收后即可。
香囊简介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使用香囊要根据体质,孕妇慎用;注意防水、防潮。若接触皮肤处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请立即取下香囊;香囊的配方可到各大中药店和医院中医科配制。
风俗礼仪 古代汉族服饰习俗。香囊,亦称“容臭”。俗称“香袋”。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囊,多以色彩鲜明的丝织物缝制。青少年男女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起源甚古老,直用至清代。亦有系于麻帐或为辇上的。《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衿缨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古诗《为焦促卿妻作》:“红罗复头号帐,四角垂香囊。”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红楼梦》第十七回:“[黛玉]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
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棕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现在许多城市、乡村,仍有给孩子带香袋的习俗。 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芎、香附、辛夷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香袋有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也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