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大秘诀

 天高海阔 2012-07-21

有个杭州学生很厉害 从三墩小学到牛津大学读博士今年入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 爱因斯坦得过这个学会最高奖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大秘诀
 
时报记者 严斐 通讯员 娄雨奇 图片由孙秀红提供
 
 
 
 
  时报讯 孩子上学、升学、暑假上什么培训班,眼下正是很多家长忙碌的时候。昨天,杭州某中学老师孙秀红,以一位普通妈妈的身份走进杭二中,与师生分享她成功的育儿经验,她认为,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兴趣,听之任之。不择校、不参加各类培训班,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她就是这样教育儿子张维如的,而且让他成为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国内有此殊荣的人不超过10位哦。


  读书从来不择校


  “兴致来时,会在纸上、家中墙壁上随意写诗,10岁时写下‘一生总潇洒,千古独风流’的诗句,大一时能背出牛津高阶词典中80%的单词……”说起儿子张维加的事,孙秀红脸上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很多人会问孙秀红,张维加的文化课基础很好,当初是不是上名校?

  孙秀红摇摇头说,读书以来从没有择校,在普通的学校读普通的班级。张维加5周岁之前,一直跟奶奶生活在乡下,后来被接到杭州。初来杭州时,孙秀红是3个班的语文老师还兼班主任,压根没时间带儿子,为了让张维加有人“管”,孙秀红决定让他提前读小学,“三墩小学离家近,可以让他自己上下学。”

  小学毕业后,孙秀红也没给儿子择校,直接让他进了三墩中学。这回明明有机会可以进学校的实验班,可是,孙秀红就与儿子商量,选择留在普通班学习。孙秀红说:“周边有同事把孩子送去实验班,我觉得进了实验班,同事之间就会有比较,也挺烦的。”

  一直到张维加初三时,他才把考进杭二中实验班作为自己的目标,还去买了大量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竞赛书籍,遇到不懂的就跑去问老师,“有相当一段时间,初中老师看到他都觉得害怕,因为他问得很多问题,老师根本回答不了。”

  后来,他以杭州中考状元的身份考上杭二中,并且在高二时,凭借着《寒武碰撞性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论文,保送进了北大元培学院。去年北大毕业后,申请到英国牛津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并且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


  有时候家长需要“不作为”


  在孙秀红看来,张维加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定程度上跟自己的“不作为”有关。

  孙秀红说,连幼儿园都没上过的张维加,刚上小学时不知道作业是什么,第一天上学回家后问爸爸:“老师说,要我们放学后认真做作业,什么是做作业?”当时爸爸的回答是:“你把老师给你题目空白处填满就好。”之后放学的日子里,张维加脖子上挂个小钥匙,肩上背个小书包,每天蹦蹦跳跳自己一个人上下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把“题目空白处填满”,然后可以自己看书,或者和小朋友出去玩。

  “做作业从来不用我们催,自己很自觉会写完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他心里想着玩,觉得快点做完就可以出去玩。”说起儿子自小的学习习惯,这是孙秀红唯一能想到的解释。“那时候做完作业要家长签字,我只负责签,从来不给他检查。有一次,作业做错了,他回来跟我说,我告诉他,作业错了是你的事,我只负责签字。没想到,这句话让他记住了,做完作业要自己检查,不能依赖家长。”这一点让孙秀红很骄傲,她有个朋友一直为孩子检查作业对错,以至于孩子读五六年级了,照样自己不检查作业。


  只要孩子喜欢就放手让他们做


  张维加从小喜欢看书,看得书也很杂。初中阶段,把学校图书馆中所有关于历史、军事、科学类的书都看了个遍,说起儿子的阅读量,孙秀红也很感慨。“每次借书都用蛇皮袋装,然后我用自行车帮他把书带回去,这些书他一周就能看完,我也不知他怎么看的。”

  在大量阅读时,张维加在不断思索,曾指着贴在床头的世界地图跟妈妈说:“南极与北极其实是可以拼凑起来的,而且能拼凑得天衣无缝。”开始觉得儿子是“无稽之谈”,直到当年9月央视发布了“大陆漂移”说,孙秀红才惊觉儿子的想法值得尊重,“从那以后,儿子的观点,我从来不敢轻易反驳。”

  杭二中校长叶翠微对张维加印象很深。入校一个月,一个白白胖胖的男生“冲”到他办公室,提出不要随堂上课、自由自主学习的想法。在与张维加班主任沟通后,叶校长答应了他的“大胆”想法。“高中三年,只要在教室看不到张维加,白天去图书馆找,晚上去计算机房找,准能找到他。”说起张维加这个“得意弟子”,黄镇宇也是一脸高兴,“他自己说,与教室相比,图书馆与机房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

  那篇为他敲开北大元培学院大门的论文,整整100多页的手稿,就是张维加临睡前趴在床上完成的。

  “从小到大没有刻意培养他,他想做的事,我们也从不干涉,大学本科选择专业,包括如今攻读博士专业,都是由他自己选择的。”孙秀红对儿子的教育理念,正是叶校长所感叹的,很少有学生能够完全按自己的兴趣发展。


  ●连线张维加


  昨天晚上,记者连线远在英国的张维加。他现在是牛津大学的博士生,学习工程物理专业,主攻航空探测方向。接电话时,他正在去学校的路上,他说,正在研究《月球地表下矿物结构和温度分布》,并且画出相应的三维图,目前已画温度分布三维图。

  说起2月10日正式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他说,主要得益于自己目前在SCI与EI上发表的7篇关于航空方面的论文,在目前的科研水平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刚好,该学会给牛津大学有2个名额,学校就推荐了他。

  在谈到自己成长经历时,张维加说,很多细节都不太记得,但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在学习上一直都是以自主学习居多,而且父母、学校的老师没有给他压力,让他一直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偷着乐:妈妈的“不作为”,给了他成为自己学习主人公的机会;读初中时不愿意参加周六补课,父母也没有逼他,学校也同意他不参加;高中时基本上不随堂上课,尤其是化学,除了竞赛班的集训外,其余化学课的时间,基本都在看大学的书……

  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白了,哪些是自己有兴趣的,哪些是自己没有兴趣的。在大学时,他曾跟风学过一段时间金融,可是,发现专业不适合自己,就转专业到物理学,不过,还是修完了金融学的学分,拿到了双学位。

  他还提到,这样的轻松学习氛围一直持续到现在。去年北大本科毕业,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当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牛津大学,原因是牛津大学给它的专业正是他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一年里,他快乐地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研究。

  说起能背80%的牛津高阶词典一事,张维加在电话里打趣说:“当初背牛津词典是觉得自己将来要到了国外可能用得上,但没想到的是现在在牛津读书。”记忆力好,他觉得是因为现在年轻,不过,与信息爆炸年代下繁多的信息比,再年轻再好的记忆力都不顶用,关键是对信息有印象,等要用时知道自己曾经看到过,并且能想起来是在哪里看到、能找出来。

  对于英语,张维加有自己的方法,拿到一个有声文本,通常会听5遍,第一遍听音不看文本,第二遍把自己听到的东西写下来,第三遍一边放录音,一边对照文本,看自己听到写出来的内容与原文有什么区别,尤其是注意自己写错与没有听出来的地方,第四遍一边听文本,一边跟读,第五遍只听录音进行跟读。


  ●链接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AS)是由英国天文学家组成的天文研究团体。成立于1820年,总部位于伦敦。原名伦敦天文学会。目的是为了增进天文学、行星科学、地球物理学及其他与天文相关学科的研究。在国际天文联会中代表英国,也是国际科学理事会的成员。目前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有超过三千名会员,其中大约三分之一住在英国之外。皇家天文学会会员简称“FRAS”(Fellow of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天文学会所有奖项中最高奖项是金质奖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史蒂芬·霍金就曾获得过这一奖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