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岁牛津博士,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

 老刻刀 2014-01-23

23岁牛津博士,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

来源:《知音海外版》   来稿者:八月未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七年前给中国教育界提出的这道艰深命题,被一个叫张维加的23岁杭州男生成功解答了。近日他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成为迄今为止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
  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初中念的都是普通公办学校,张维加的成功之路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他的父母也都说,儿子不过是个普通孩子,只不过,张维加比一般孩子幸运,他逃脱了当下家长们信奉的“课堂教育+辅导班教育”的双轨制学习方式和车轮式学习节奏,走的是另一种双轨制:课堂教育+兴趣。避开了分数、竞赛等重重藩篱,张维加如同一株野草,在兴趣的驱动下,自由、原生态地生长。
  家是亲密的沃土,
  孩子是自由的野草
  张维加1989年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张云东是名电脑编程师,母亲是中学的语文老师。在父母眼里,张维加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孩。张维加考上牛津大学后,很多人向张云东取经。而每次,张云东给他们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宽松、民主。宽松到什么程度,张云东举了几个例子。
  张维加5岁的时候,张云东的单位搬到了杭州。张维加被送进了父亲单位的幼儿园,就在张云东所在办公室的一楼。可是上了几天后,张维加却和父亲说幼儿园没意思,不想上。
  让很多人惊讶的是,张云东居然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同事们纷纷劝张云东,说小孩子开始上幼儿园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他自然而然就能适应了。
  可是张云东对旁人的劝告置若罔闻,从那天起真的不再送张维加上幼儿园,而是每天上班时把他带在身边。
  好在张维加很懂事,爸爸工作的时候,他就自己坐在一边看书。在语文老师张妈妈的影响下,张维加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认字不多的时候,他就捧着小人书看图画,字认得多了,就天南海北,各种各样的书籍都搜罗来。
  虽然不上幼儿园,但张云东并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等到他忙完工作,空闲下来就亲自教儿子学习。为此,张云东自己设计了一套教材,做算术,认字,读古诗。到了该上小学时,张维加已经把一二年级课程早都学会了。张云东和妻子还约定,平时至少有一个人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
  而且,学归学,张云东从来没给过儿子任何压力。以至于上小学第一天回家,他一脸兴奋地问爸爸:“什么叫做作业啊,老师说以后都要做作业了!”
  当然,张云东夫妇的宽松不仅表现在上幼儿园上。由于从不会说话时起,张妈妈就总是朗诵古诗给儿子听,小学一年级起,张维加就开始尝试着自己写诗,“诗兴大发”时,他甚至会拿着毛笔蘸墨汁在墙上写。家里雪白的墙壁被他画得黑乎乎一片,初到张家做客的人总会对如此另类的“风景”惊叹不已。有好心人劝张云东说,孩子从小就得立规矩。
  可是张云东夫妇对儿子的涂鸦之举从不加以干涉,认为儿子读书多,需要表达。于是写诗成了张维加宣泄情绪的方式,从小学到大学,张维加写了几百首诗。妈妈孙秀红把儿子的作品收集起来,输入电脑,再打印出来,装订成一本诗选,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
  到现在张妈妈仍很喜欢儿子在10岁时写的那一句:一生总潇洒,千古独风流。人人都说,这个张云东太溺爱孩子了,会把儿子宠坏的。可张云东夫妇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让儿子自由地成长。让人欣喜的是,张维加并没有被惯坏,他懂礼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知书达理。
  张云东认为,孩子和父母亲密,就会减少逆反心理。如果孩子逆反了,就会听不进父母善意的指导与规劝。所以,他们很重视和儿子亲情的培养,甚至张维加上初中了,父亲还三天两头地抱起他。到高中抱不动了,就改成时常拥抱。直到现在,张维加依然和父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这个家庭的民主气氛也很浓郁,父母从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都是沟通解决问题。他们一直遵循着教育家叶圣陶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批评人都是用表扬的语气。
  不以分数论英雄,
  不以钱权论前途
  一转眼,张维加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这时候有很多人劝张云东,得想办法为孩子择一所好学校。好学校里有好的学习气氛,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比普通学校要高。
  不过张云东与妻子商量后认为,如果把儿子送进特别好的学校,想要保持拔尖会很困难。而在那种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往往按分数来区分学生的优劣,学习比较机械化。如果在竞争中,儿子发现不如别人时,就很容易把自己错误定位,失去了挑战自我的勇气。何况择校后孩子上学离家很远,会很辛苦,而对口的三墩小学离家只有五分钟的路。张云东夫妇还是希望给儿子创造最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就这样,张维加就近上了公办的三墩小学。学校里虽然也有由“尖子生”组成的实验班,可是张云东夫妇认为儿子就是普通人,读普通班就行了。所以,张维加的小学、初中都是在公办的三墩小学、三墩中学里的普通班级度过的。
  很多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学习,张云东夫妇却鼓励儿子不要把视野放在有限的课本上,应该广泛地进行阅读。张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读书气氛,不算宽敞的家里,摆着三个大书柜。张维加在父母的带动下,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读书面之广是一般孩子无法比拟的。张维加最喜欢的课外书是科学类和历史类。最爱之一的《东周列国志》看了六七遍,对每个年份发生的故事了若指掌。他说,他很喜欢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激情的时间段,百家争鸣,群雄逐鹿。
  张维加上学的时候,全国上下正处于一种培优热中,各种辅导班,考级、竞赛令人目不暇接,很多家长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不过,张维加的父母却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从不给儿子报辅导班,也不参加任何性质的竞赛,不为分数专门训练。张维加可以自由地追求他喜爱的东西。
  父母看似不负责任地放任并没有令张维加落后于人,相反他的学习成绩很稳定,在班级里一直保持一二名。而且他兴趣广泛,从不偏科,对历史、艺术等人文这种一般孩子感到艰涩的东西也有兴趣。而选择了兴趣,也就有了相应的自控力。张云东1996年花7000多块为儿子配了台电脑。张维加很快学会了文档输入,写东西,上网查资料,虽然父母从没限制儿子打游戏,但张维加很自觉,基本不打。直到高三的时候,在一些同学的影响下,张维加饶有兴趣地玩起了网络游戏,张云东夫妇看在眼里,有些急,但也没有阻拦儿子。张维加玩过一段时间,就自动停手了。他觉得玩游戏没意思。   一直把儿子当成普通孩子来培养的张云东夫妇,直到张维加上初中时,才突然意识到这个小孩子“有那么点儿不一样”。张维加的卧室里挂着张世界地图,一天,他煞有介事地对妈妈说:“北极和南极可以拼起来啊,可以拼得天衣无缝。”孙秀红以为是小儿的信口雌黄,也没放在心上。可是没多久,她在央视播出的一部介绍大陆板块学说的专题片中听到和儿子说法一模一样的科学推论,这才大吃一惊.
 张云东对儿子表现出的科学才能也很惊喜,不过他告诫妻子,这种想法一定不要让儿子知道,让他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仅如此,张云东也很不赞成一些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金钱观,一直有意淡化儿子的金钱意识,培养他的责任感。进入天文学会的张维加在一次和父亲谈心时说起过,自己不看重钱,也不看重权,只希望学到的、研究的,能为人类服务。
  乐当神仙学生,
  有志男儿一飞冲天
  当然,张维加的成长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进入青春期后,他也有过每个孩子必经的情绪起伏阶段。初二的时候,张维加的班主任上门家访,很担忧地提起,张维加近来成绩下降明显,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张云东夫妇与老师一起仔细分析后认为,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恐怕部分是由于作息时间。当时是冬天,天黑得早,吃过晚饭写作业,一直要写到八九点,孩子总是写着写着就睡着了。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孩子心里就慌,情绪也受到影响。
  找到原因后,张云东与儿子商量,张维加说自己在深夜时总是特别清醒,傍晚时分则爱犯困。张云东于是提出干脆根据儿子的特殊生物钟,重新调整作息时间。就这样,张维加每天放学吃过饭后就睡觉,从晚上六点睡到凌晨一两点,再起来写作业,写完看课外书,到了天亮,起床上学去。这么坚持两三月后,张维加的成绩果真又上来了。而这种另类的作息时间一直保持到中考结束。
  2004年中考,完全有资格保送的张维加决定自考,获得了父母的支持,并最终以当年杭州中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杭二中的实验班,开始了成长中的第一次起飞。
  作为杭州重点高中里的第一方阵,杭二中以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的学习氛围闻名杭城。不补课,让孩子享受完整的节假日;有杭州高中最丰富的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有高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每个学期都有三四十个“神仙学生”可以有几个科目免试。不过,张维加却是杭二中有史以来第一个开学第一个月就提出要做免试的“神仙学生”。
  校长叶翠微清楚地记得,2004年9月的一天,开学不到一个月,一个娃娃脸的男生到他办公室,问他:“校长,有些课我能不能不上?”结果,经过班主任、任课老师评估考察后,叶翠微批准了这个名叫张维加的男孩多门学科的免考。
  在这种自由开放的发展环境里,张维加过起了在一般高中生看来奢侈的高中生涯:没有竞赛,没有作业,没有考试,也没有课外辅导,而是整天在图书馆阅读各类图书,在计算机阅览室钻研兴趣领域。高二的时候,一次化学考试中有道题目,说某个时代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比现在多很多,为什么后来减少了,地球发生了什么事?这引起了张维加的兴趣,想要专门立项研究这个课题。他利用两年时间,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写成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这篇跨越生物、化学、物理等专业范围的论文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涉及的化学知识已经达到了博士生论文的水平,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北大和清华都闻讯找过来,张维加最后选择了北大,因为北大元培学院的培养模式相对自由,能让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
  张维加一举成名后,叶校长几乎也被前来采访的记者和取经的家长包围了。她分析说,在张维加的成长过程中,几条不适合非天赋异禀孩子的路都非常幸运地被规避了。首先是奥林匹克竞赛。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多的奥赛金牌,但是却没有因此产生专业性人才,这种表面看来速成的学习和竞争法则,只适合有天分的孩子,对普通孩子却是摧残。其次,由于提前保送北大而规避了高考,使得张维加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没有在题海战术中反复训练,而是有了大半年的“神仙日子”,将他的兴趣进行到底。
  北大毕业后,张维加拿到全额奖学金去了牛津,后来跳过研究生,直接申请国外高校读博士。今年,张维加更是凭借对天体物理的研究和兴趣,入选极富盛名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成为该学会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会士。
  有人说张维加脑子比别人聪明,对此,张云东不太同意,他说儿子其实是把每分每秒都用在了学习上。
  而张妈妈谈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总结说:家长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凡事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创造一个宽容和民主的家庭环境,父母是长辈,更是朋友,甚至可以是孩子的学生。
  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是教育过度。而张维加的成长轨迹却值得那些被分数、竞赛、择校烧昏头脑的家长一些启迪与思索: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可以为孩子引导出幸福的未来?此外,教育工作者们也应该从叶翠微校长身上学到宝贵的教育之道。显然,少谈一些分数、竞赛,多关注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明智之选,如此一来,何愁不会出现越来越多乐游学海、学有专长的张维加.
摘自:《知音海外版》 原文链接是:http://www./a/zyhw/48640_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