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号 最后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
昨日跟蜘蛛王约定,今天他用摩托车送我们去中洞(单程40元),也就是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所在地。
早8点,阴天,微凉。山头烟雾缭绕,神似仙境。华夏7月,本该是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但我们昨天晚上睡觉愣是没开空调还要盖棉被。格凸圣地果不其然。

一路呼啸约半个多小时,车至公路尽头,一水泥电线杆上赫然指示:中洞方向。我们在此与蜘蛛王告别,开始徒步上攀,向中洞进发。

村妇生性爱花草且熟识不少品种,但这种花儿却是从未见过。野花不风骚,却是较弱柔,浑似小家碧玉。

群山叠翠

这里的石板路还不错,上坡有点累,但很好走

前路漫漫,我们将沿着这条路钻进中洞

约摸爬了30分钟,路旁见到了人家。房子看起来很新,但是却没看到有人居住,正诧异间,遇一年轻小伙,说是人家都住在上面的洞里。

沿着玉米地继续蜿蜒向上,终于见到了“中洞”二字。
中洞入口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此时已能听到从洞中人家传来的鸡鸣狗吠和小童嬉戏之声,各种声音混响叠加,外带洞中有回声之故,结结实实一曲农家交响乐。
一小姑娘赶着自家的牛去吃草,牛嘴上套着个竹制口罩,说是怕牛骚扰庄稼。

这就是传说中的洞中苗族栖居地。中间最大的那块平地是小学的操场,修了篮球架,四周散乱分布的房子乃农户家居。

这里的房子清一色的木质结构,四周墙壁由竹篾围成。因在洞中,无风雨侵袭,故而都没有屋顶。皇帝调侃道,这恐怕是当今世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民居。

我们四处察看拍照之际,遇一中年男性村民,遂上前一问究竟。
这位村民姓罗,名登光。从老罗那里获之,中洞隶属格凸村,现洞中住着20户人家,约80余人。我们问山下平房情况,他说政府鼓励他们搬出洞中,故修了那些房子,最初都是有人住的,但房子普遍漏水,部分还倒塌了(我们估计全都是豆腐渣工程),所以搬出去的人们只好又搬回洞中,现在仅有3户人家还住在那里。
洞中的居民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像老罗家,每年养两头猪,一头作年猪自食,一头用来换取现金,估计能卖1000多块钱,而这就是他们家唯一的经济收入。皇帝问其为何不多养两头猪,答案是地少,种的苞谷不够猪吃。
老罗说,其实村民们也愿意走出中洞,走出大山,也希望能开阔眼界改善生活,但是难度实在太大。他们对搬出去的要求就是有地方住,有田可以耕种,因为他们几乎都没有文化,几乎连打工资格都不具备,有耕地至少还能够生存下去。可惜,迄今为止,政府在他们的搬迁问题上似乎仅仅有美好设想却并没有可实际操作的方案。
我们又向他打听了洞中小学的情况。据老罗介绍,去年中洞小学还有200多人,生源来自周围大山里的各个寨子。现在只剩下30余名学生,老师也从原来的9名减到了5名。所以,明年这个小学就将被撤掉,孩子们都要去水塘镇小学上课。这样的话,以老罗家的孩子为例,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然后走2个小时的山路去学校,放学后再赶回家,一般小雨天气都是风雨无阻,遇大雨则必须住在山外的亲戚家里。
老罗极力邀请我们去他家坐一下。进屋后村妇将所带的糖果分给小朋友,又参观了下他家的房子。
灶台

村妇爬竹梯上到“二楼”,其实就是横着几根木头,再用一些竹子随便架起来的地板,松松垮垮而且四处翘起,可清晰看到楼下众人。地板上晾晒着一些玉米和土豆,几根竹子挑着塑料布,就算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张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床头有个破旧的小毛绒娃娃。虽然清苦,但看得出孩子们很热爱生活

恰好有个老太太来罗家串门,她大声告诉我们今年已经是76岁了,强烈要求皇帝帮她拍照。老罗解释说,老太太年纪大了,一生里没拍过几次照片。

参观完罗家,我们在洞里四处转悠,几乎未见到其他人,可能都出洞下地干活去了。
这就是孩子们上课的教室

村民说今天是周日,不上课,空空的课堂,后来才想起应该已经放暑假了。

教室门口悬挂着的励志标语——严教勤学,面向未来

破败的乒乓球桌

估计是《搜寻天下》捐助的图书室。由于无人上班,里面的藏书情况不得而知。

在教室里看到这样一张纸条,稚嫩的笔迹告诉我们它的主人应该是个来自洞外的孩子,听口气一定是个城里的小孩。我们无法想象他写这些内容的时候脑子里
在想什么,但我们感觉得出他没有怜悯之心,很可能是因为从未见过如此凄惨的就学环境的缘故。

老师们一周上五天课,周一早上来到中洞,周六早上回家,这就是他们上课期间居住的房子。与洞中其他居民不同,教师宿舍多了屋顶。

现代文明的痕迹。
看到这张贴在门上的发自内心的呐喊,皇帝和村妇唏嘘不已。什么叫做社会良心?什么叫做为人师者?所有的内涵都蕴含在这短短的24个字里。

推开破败不堪的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副景象

墙壁上赫然“秀才”两个大字,与周遭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纵使环境再恶劣,生活再艰苦,师者依然保持着一颗虽柔软却高傲的心.

这是洞中小学独创的“卫生制度”,摘录其中几条:
1、 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霉烂食物;
2、 课间及时到洞外呼吸新鲜空气;
3、 有病要及时到医院救治,以免传染给其他同学和老师。
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充分反映了中洞人的生存状况。

这是洞中小学的课程表

教师工资表,据说现在已经涨至700元/月

学校写给弗兰克-伯德先生的求助信。据老罗说,伯德先生是美国人,是他出资帮助中洞通电并改善了洞内学校的状况。
我们很难过,中国13亿人口,综合实力排名已位居世界前列,却无力救助中洞村里区区一所小学!

在中洞下面一公里处,还有一个下洞,那里如今已无人居住。
10点半,我们向老罗告别,他生怕我们在山间迷路,极力要求送我们一段,恳切之至。
这是中洞上面的上洞,因其短而洞穿,又名穿洞。从中洞上攀到这里大概需要10分钟。

等下我们将穿过这个洞,然后继续行进。
出了穿洞,老罗站在高处详细告诉我们下面的岔路该如何选择后与我们告别。村妇塞给他15元当作向导费,并将包里剩余的糖果一并留给了他。而他家狗狗却一直送了我们很远很远,直至村妇唬它赶它回家。
同老罗道别后,我们的心里很不好受。长年住在不见阳光、空气流动性极差的山洞里,不仅对小孩子们的健康有害,所有的洞中居民都不能幸免。在当今中国,政府绝对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也绝对应该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游人,我们宁愿今后再也看不到类似的罕见景色,也不希望地方政府再把这种地方当作旅游牌来打。
从上洞往下的路很难走,事实上是几乎没有路。这里是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乱石嶙峋,每一脚落下去不是踏进石缝便是踩在尖石上,要不是穿着登山鞋,受伤是很难免的。

走了一个多小时,翻了差不多3座大山,终于见到了人家。这个寨子叫竹林寨,很浪漫的名字。

村妇累了,休息休息

寨子里的小姑娘

路上,村妇发现无数野百合,激动万分。

辣手摧花

竹林寨拾遗


过竹林寨就开始有了可供拖拉机行驶的比较宽的土路了。
12点30分左右,天色渐暗,并开始下起大雨。
雨中的大山迷蒙缥缈

估计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我们干脆放弃避雨而是继续赶路。不多时,路上就有了积水,脚下非常滑,幸亏我们已经过了那段最难走的怪石路,不然肯定少不了摔跤,至少于村妇而言是如此。
在临近格凸河边的一户人家,眼尖的皇帝发现房子里的苗女正在织布,遂拉着村妇前去造访。

苗女是3个孩子的妈妈,长得非常清秀。她家房子盖得很漂亮,但生活却非常的朴素,瞧她脚上的鞋子。

苗寨俩村妇

村妇换上苗女的衣服,嘿嘿,还是挺PP的嘛

家里还有个老公公,见生人甚是兴奋,一番交谈之后竟然高声唱起了山歌

告别时,村妇将采摘来的野百合赠与苗女。
14点左右,我们终于见到了格凸河。上摆渡过河,1元/人,我二人还亲自上阵各过了一次做船老大的瘾。哈哈,超值!
过了格凸河就进入了大穿洞景区。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直接坐船扫荡大穿洞景区,明日全天休整。
步行至码头,众工作人员听闻我们竟然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一路从中洞徒步走到格凸河(十多公里山路)景区,均惊讶赞叹不已。因为这条路确实不仅难走,而且岔路实在太多了。游船码头的工作人员体谅我二人的艰辛和疲惫,帮我们补票不说,还为我们单独安排了一条船。船票35元/人。
包船吖!
疲惫不堪受尽虐待的四只脚终于得以放松。
格凸河风光秀丽



一线天美景

此峰名曰苗王剑,它就竖立在大河苗寨旁。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这副德性

此树名叫金丝榔,乃珍贵树种。据说曾有人因砍了一株直径不足10公分的树而被判了5年徒刑。

船经大河苗寨,给我们开船的小伙子教了我们一个不买票看表演的方法。哈哈,好人就是能够处处享受到优惠。
上岸后,恰遇一船游客拥向苗寨,我二人买了5串河中野生烤鱼慢悠悠地啃,待到音乐声响起,前面数人已落坐,方才大摇大摆地晃了进去。
无人过来谈及买票之事。
表演的姑娘小伙皆村中苗人,表演很是质朴。正在唱祝酒歌的姑娘,憨厚吧

表演的节目除了祝酒歌,还有吹芦笙赤脚踩玻璃,上刀山,下火海,竹竿舞和扫把舞。票价10元/人。
看完表演,继续向上游前进去看悬棺。此处悬棺正如蜘蛛王所说,已经被重新摆放过,整整齐齐的列于石头之上,供游人观赏。

但是在悬棺的来历上,船工的说法和蜘蛛王却有所不同。船工说,这些棺材是6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他们的主人是一群叫做“汒人”的人,棺木里的主人有些还是小孩儿。
悬棺处的暗洞实际上是贯通的,但只有当水浅的时候船才能勉强过去。
我们的船在此掉头去燕王宫。

此洞壮观不输龙宫

我们没有回码头,而是选择在这里上岸。蜘蛛王见到我们,诧异万分,得知我们是在无人带路的情况下从中洞走到这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没办法,就是一个字,强!
出景区补拍了大门的照片。

村妇兴奋得在大门口处大叫:我们又逃票啦!
此逃票非彼逃票,因为我们是逆向走进景区的,所以今天省下总计80元的门票不该算是逃票。
今天爱心帐户支出30元,现余额为2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