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的研究与实践

 天雷教育 2012-07-22

学校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的研究与实践

 

单位:海南中学

第一负责人:黎当贤

主要成员:吉万松、陈辉

 

(该成果获得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中新课程对传统课程的最大突破和超越就是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丰富性的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这也正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它为学生在普遍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学校应该如何设置课程,如何为学生提供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如何使学生能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就成为实施新课程首先遇到的难题。为此,必须对学校课程设置应如何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应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彰显学校特色,实现培养目标;应如何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应如何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选课,提高课程管理效率和教学的有序高效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以便为学校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提供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实践模式以及制度和技术保障。以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又符合我校实际,体现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实现有个性发展,不断完善,充满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确保新课程在学校的有效实施,以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和选择的需要。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从进入新课程之前的2003年暑期开始,学校就参加了海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项目组的研究。在国家和省课改专家指导下,我们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摸清课程资源状况(包括教师能否胜任所有模块教学),确立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指导,坚持把新课程的理想和要求与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法科学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指导思想,采取以实验项目带动、分级管理与分类推进相结合的办法和坚持小步走好、循序渐进的推进策略。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科正副科长为副组长,由各教研组长组成的“学校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实验项目组”。先由教研组长带领学科全体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现有课程资源,拟定本学科的三年课程方案(包括理工经济类、人文社会类、学科特长类的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修习要求与建议,再由学校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制定出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包括国家课程方案、学校三年课程设置方案、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修习要求和选课建议、选课程序、选课要注意的问题、拟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类型学生三年课程规划参考样表等),并在2004年秋季起始年级试行。在试行过程中,每学年都会根据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研究和探索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及时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并开发出计算机网络选课系统,使学校课程设置和排课选课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逐步形成了我校在学校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实践中的基本经验和实践模式。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的“三大根本”

    1、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国家对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新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的校本课程)。一个高中生上满三年的课时并通过相应考试可以获得约180个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为116分,选修学分约为64分,占36%。高中新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尽量多开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

    2、以凸显学校特色和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方向。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也影响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课程设置既应着眼于国家课程理念,也应努力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品德优良、基础宽厚、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特长突出、主动发展、适应未来”是我校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理科见长、科学与人文兼备、艺体突出”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据此,我们的课程设置着眼于开好国家课程,多开校本课程;优化理科课程,拓展人文课程;开足艺术体育健康课程,增开心理健康课程。努力构建重基础、有特色,多元化、高质量,能满足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建设高质量、有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示范性高中打下坚实基础。

    3、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追求。学校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要以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和多样性选择为目的,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课程设置的“三项原则”

    1、课程编排应着眼于学生的多样性选择,使其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学生的多样性选择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和对学习强度的选择。高中新课程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位的课程设置模式和学分管理,为学生根据自身秉赋、志向、基础,自主灵活地选择课程提供了可能。为了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就要确保在开齐所有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开选修Ⅰ模块和选修Ⅱ模块,让各类学生都能各得其所。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就要使同一模块在不同学段重复开设,让学生决定哪个先学哪个后学;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对学习强度的选择,既可开出全模块课程(每周4节),也可开出半模块课程(每周2节),让学生可学快些,也可学慢些。

    2、课程编排应尊重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科之间、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应按次序开设;没有递进关系的,则可平行开设,或不按次序开设。学科中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设置不间隔,修习不中断,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修习课程,获取所需学分,减少因知识遗忘而温故知新的所需时间,提高修习效率。

    3、课程编排应兼顾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学管理的有序高效。学校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一是要使得多数教师每个学段都有课上,以免造成教师学段工作量大起大落,资源闲置和浪费;二是要确保教师授课量大体均等,负担合理;三是同一学段开出的模块要有利于学生分流,提高开课效益;四是每位教师一个学段最多只可同时开出两个不同模块,以保证开课质量。对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学科,则可按年级班数对半分段开课,让学生分批修习,以解决专用教室和学科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另外,要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各类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出的选课建议和学分要求,排出各类不同发展方向的三年课程规划样表,供学生参考,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或短视,提高选课效率,减少学生选课后在管理上分流整合的难度,便于对学生在初步确定选课的大体方向后,实行按类编班,捆绑式教学,减少学生走班上课的频度,确保教学管理的有序高效。

    (三)课程设置的“三种模式”

    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定餐制”、“配餐制”和“自助餐制”相互补充协调的课程编排模式。

     “定餐制”是针对各学科必修学分中的必修模块、必选模块和综合实践活动而言的。学生要按课程标准的规定修习所有必修模块和必选模块,要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打好共同基础,修满必修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配餐制”是针对选修Ⅰ模块而言的,即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发展方向的修习建议和高考要求,编制出适合不同发展方向需要的3年课程规划参考样表,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志向自主选择,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同基础上的有所侧重,并达高考要求。

     “自助餐制”则是针对音乐、美术、体育的任选模块和部分学科的选修Ⅰ模块,以及选修Ⅱ而言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以实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四)课程设置现况

    我校从高一第一学段开始,就全部开出所有学习领域的14个科目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和40多门校本选修课。高一,语文、英语、数学必修课按全模块(每周4节)开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必修课按半模块(每周2节)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每周2节,学生自主选修。高二高三,高考科目选修Ⅰ按全模块开设,开出量达到或超出高考范围;非高考科目必修或选修模块按半模块开设,达毕业要求;音乐、美术、体育、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每周2节,学生自主选修。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校本课程完全放开选课。音乐并行开设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等6个模块,美术并行开设美术鉴赏、绘画、工艺、书法等4个模块,体育并行开设健康教育、田径、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健美操、韵律操、体育舞蹈)、民族民间体育(武术套路、太极拳)等五大系列的10个模块。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完成必修模块后,通用技术并行开设简易机器人制作、电子控制技术、汽车驾驶与维护等3个模块;信息技术并行开设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等3个模块。音乐和美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按年级班数对半分段交叉开设。校本课程每学期开出50余门,供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每周2节,一个学年完成一个课题;社会实践主要内容为高一时的军训和高二时安排在教学时间内的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社区服务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完成。这样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既保证了学生共同基础的实现,也满足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的多样性选择,保证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课程资源的优势,也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学科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五)选课指导的“六个要素”

    一是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选课指导委员会和由拟任教师组成的班级选课指导小组;二是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全面介绍学校课程设置情况、修习要求和选课建议;三是利用高一新生军训期间的晚自习修时间和在新选修模块开出前,通过学校广播电视系统和网络系统,向学生宣讲新课程,推介新模块;四是针对学生选课中盲目、短视、多变等问题,加强心理教育和人生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人生规划意识和能力;五是通过家长会向广大家长宣传新课程,宣传新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使家长成为新课程的促进派,成为帮助学生科学选课的“高参”;六是开发计算机选课系统,实现网上选课,既减轻了选课统计工作量,也及时记录了学生的修习过程,为学分管理打下基础。

 

    四、成果实践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的研究与实验,较好地解决了学校课程设置与学生选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了国家课程方案在学校的全面落实。我们确立的学校课程设置的“三大根本”、“三项原则”、“三种模式”,使学校课程设置既较好地体现了国家要求,彰显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和选择需要,实现了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的发展,又符合学校的现实条件,使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实现教学管理有序高效。成立指导学生选课组织,建立选课制度,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开发计算机选课系统实现网上选课,确保了学生选课的科学合理和高效,又减轻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选课的统计工作量,也及时记录了学生的修习过程,为学分管理打下基础。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力地推进了新课程在学校的科学有效实施,也对建立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体现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不断完善充满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本成果,把新课程的理想理念与学校的现实条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体现了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也符合学校的实际,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校课程设置与排课选课提供了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实践模式以及制度和技术保障,较好地解决了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确保了新课程在学校的有效实施。其基本经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对各类普通高中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相关文章多次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新教育》等刊物,相关经验在全国新课程推进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学校领导数十次应邀到进入新课程的省市介绍经验,2009年该成果被省教育厅评为新课程实验推广项目,在全省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