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眼神

 阿里山图书馆 2012-07-22

                                              母亲的眼神

昨天,我收到平时忙于工作见面不多的小老乡小王的短信,他说近日从我的博客中惊悉我的母亲仙逝,致我节哀顺便。并说,读了我的系列追思母亲的文章,一时不能自己,专门给我写了一封邮件。我心想,一个不短的短信已经足显诚意了,为何还写邮件呢?

 

原来,近年来,小王一直在“跟踪”我的博客。从七月二日开始,十多天不见更新,他为我设想了很多休博的理由,比如出差啦,外出啦。结果却偏让人生最大的悲痛成了理由。他和我同为天门人,称刚从乡下回来。他这次回家,竟然也是为一位老人奔丧,这位老人就是同为天门人的他妻子的奶奶。八十多岁了,可真的算是“白喜事”。没想到,死因令人伤感。老人一直都还比较硬朗,只是今年有些小疾,加上思亲心重,又唯恐拖累了在外生活的儿孙,竟然是服毒自尽。他感叹,这种结束生命的方式,留给后辈的该是怎样都无法弥补和摆脱的遗憾和阴影。

 

小王说“在看了您好多篇情真意切的祭母文后”,加上这次奔丧,称对人生与我有许多共鸣,于是就有了不短的短信,和这封有感而发的邮件。他说,为了支持儿子媳妇的工作,自己的母亲现在在汉为自己带孩子,承担几乎所有的家务,作为儿子的他,遇有不满意和不顺心的事,就朝母亲发一通火,脾气刚烈的她,却几乎从来不还一下嘴。现在想一想,觉得自己简直是不孝之子。小王现在非常惭愧,希望从今往后,能在母亲仍然安康的时候,多给些以后可能失去她后想去尽的孝道和温暖。

 

这封邮件最刺痛我神经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为了不牵连儿孙自己喝下农药,自行了断。这样的事,我儿时留下很多记忆,几位没有妈妈的同学,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原因。当时扛着养家糊口重任的我的母亲,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或是在我们不懂事不听话时,时常有一句话:“我扛不动了,就吞药水死他的。”或者“我会钻到沟里淹死他。”可以说,母亲这样的发泄,虽不是正确的方法,却是对我们最有效的教育。在这样的“恐惧教育”下,我们几兄妹在村里是有名的听话和懂事。回头来看,我母亲是极负责任之人,多少次重压之下,贫困之中,我母亲都扛过来了,一直扛到我们成人、成家、立业、进城,到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

 

老人求生不能,自寻短见。在江汉平原那一带,几十年前是这样,没想到,几十年后仍然是这样。记得今年3月的一天,我好不容易赶走了连续多日在医院护理母亲的弟妹,自己要与住院的母亲相处一个晚上。也不知道是我的机会好,还是母亲有意照顾,她根本不要我为她做什么,这个晚上她精神状态相对好,想下床多走动走动,因为尚有早春之寒,我们不敢出大楼,就在六楼的长长的走道散步,最后到电梯口宽阔的大厅里,找便椅坐下。进行了一次我们母子少有的长谈,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母子最后的一次长谈。

 

母亲谈话的重点,就是村里(小自然村)的老人。特别是与母亲同龄的那一代已经故去的老人。她告诉我,全村很多老人不得善终。有的喝药水,有的投水,有的上吊。有一位母亲被儿子们赶出家门,像牲畜一样圈在了个棚子里,一次,自己想烧死自己,结果没成,最后仍然是被活活饿死。还有的子女明明知道母亲不行了,在快要断气时,全家人象避邪一样,都跑到田里去,为的是快点让老人断那口气,以为眼不见,心不烦。还有的老人死了,几天才被发现。

 

母亲还一一惦念仍然活着的几位老人,有的经常被儿子媳妇打骂,有的儿女公开以没有沾到光拒绝养老送终,有的虽有几个子女,连每个月的粮食都没有保障。她还嘱咐我,今后每次回家,一定要看望自家的伯母,她有心脏病,儿女条件不都不好,有的不孝,过得很艰难。(可是,母亲竟先这些可怜的老人而去。)

 

母亲说的这些村里的老人、母亲或他们的儿女,故去的和在世的,一个个都浮现在我的脑海。很多老人的不幸,有的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迁居外地和城镇;有的是子女们经济条件确实有限。不过,我惊奇地发现,老人晚年越悲惨的,很多是年轻时候最宠爱自己儿女的,他们的子女与我们同龄,他们当年被父母宠,像骄子一样,让家庭相对贫困,母亲无力宽待娇宠的我,曾经十分的羡慕甚至忌妒。小时候,听说“棍棒底下出孝子”,难道这两代人仍然要演绎这样残酷的现实,证实这样一个缺乏文化意义的传统吗?

 

母亲告诉我,村里也有对自己父母尽孝的。她举出的例子,主要是子女们早年出去工作,见过世面,且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这在村里只占极少数。反而那些对父母不好的,仿佛是比着谁更坏,不好意思不坏似的。村民,特别是老人似乎默认和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老了,理当被遗弃、被歧视,他们谈不上维护自己的什么权利。加上农村组织松散,不孝得不到有力的道德谴责。一旦哪家老人得到儿女一点点照顾,就被视着村里诞生了雷锋。如我们家,我们的父母。其实,我们做得如何,我们内心有数,不值得别人过度褒奖。所以,我们兄妹尤其反对母亲逢人便讲自己的儿女如何孝敬,担心母亲心中有过重的压力。

 

这几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得到主流社会和媒体的无尽的颂扬。但是,农村,空心化的农村,特别是农村老人贫困的生活及悲惨的晚年命运,却是被莺歌燕舞大大地隐默了。从群体而言,比起城里老人,农村老人太可怜了。

 

记得是今年二月,我回老家为同宗的一位伯母奔丧,几兄弟把老母亲的丧事办得有模有样,在村里不无风光。丧事毕,有消息传到我耳朵,说去世的伯母竟然也是寻短见而死的。鉴于我与堂兄们的情谊,我根本不想证实这是真实的,更不愿意这是儿女养老之失的结果。

 

我在想,在农村,不以孝为荣,不以歧视遗弃老人为耻,自然导致很多无力自养的老人,一旦生病和生活遭遇困境,都不好意思再活下去,似乎自行了断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有人就这样劝慰没有勇气活下去的老人,“不行,不晓得买瓶药水喝死算了。”这样一种风气似乎成为了风尚和民俗,它甚至深深影响了我的母亲。

 

所以,我的母亲忙完田里的农活,只身搭长途汽车来汉看病,虽然是我的心痛,但在她看来,这已经是她的福气了,她还有地方可依靠,她压根儿不会埋怨我们没有去接她。她来,是确信自己身体出了大问题,是怕给我们添大麻烦,也算是对自己儿女的相信和抬举。要不然,她还会再撑下去的。在农村,很多儿女一大群的老人,生活和看病没有依靠,只好自生自灭,或者提前结束自己生命。

 

但是,我精明过人母亲,绝对不是那种“贪图孝敬”之人,也绝对不是那种倚老卖老的自我之人。从农村走出来的她,丝毫不以为城里的儿女们生活过的轻松,她总在帮我们精打细算。她惦念着我们的房贷,操心我们也要攒钱为她的孙子办大事。所以,她对我,对我们,也不是无条件地“期待”,或无限制的“信任”。

 

记得去年11月份,约21日体检那天,当我、二弟与检验医生们对着仪器和图片,紧张地作病理分析和判断时,母亲已经从我们掩饰不住的凝重表情中得出结论,身体出大问题了。她不问我们,我们跟许多子女一样一时无法直播式告白。我为母亲的病内心滴血,却故作轻松,不经意地望着面前一幅病容的母亲,只见她眼神无力地望着我,一片茫然——

 

当时,我没往深处着想。事后,在她治疗效果出现好转,心情与精神均无压力时,她告诉我的弟妹,她当时望着我,是以为我们兄妹会放弃她的治疗,没想到,事后我们给了她这样投入的治疗。我们问她为什么这样想,她解释,得这样的病,农村十有八九都不会花一分钱,就在家等死。老人觉得理所当然,儿女也不会有多惭愧。

 

那样一种茫然无助的眼神,经母亲事后的诠释,让本已经模糊的印象,却变得越来越清晰。倒像当一个无助的孩子,望着母亲;它像汪洋中风雨漂摇的一条小船,望着彼岸。它把包括我母亲在内的许多农村母亲和老人的无奈和凄凉,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

 

有很多人都说他们的亲人去世时,眼睛是睁开的,有很多理由说明是死不瞑目。而我母亲临终时,不需要我们帮助她闭上眼睛。但愿是我们的一点点良知和孝行让老人家得到了人间最后的温暖,这是对我们宝贵的褒奖。正如我弟妹说,由于母亲的坚强,她给了我们八个月时间,让我们侍候,让我们稍稍作了一生诸多亏欠的补偿。

 

我看完小王的邮件,也给他回了一段话,大意有,我现在才能真正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楚。而你,孝敬父母,赶快从现在做起;未来,为母亲你怎样做都不为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